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都市电影”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0 05:33

第一章 “新都市电影”的创作背景及概况


第一节 “新都市电影”的创作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城镇人口数最不断增加,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做出的《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2013)》,2013 年中国城市化率已经由 2000 年的 36.22%提高到 53.7%。另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12 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 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 50%以上。”这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
城市化过程包含着文化改造的过程,在城市景观日异月殊的同时,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城乡二元对立的话题不再是中心,对城市内部问题的关注成为新的焦点。“城市这个空间,第一次取代乡村而成为代表中国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现实的中心舞台,城市文化终于构成了独立于农业文化的文化实体,拥有了自己的价值形态和生存方式,由此成为中国文化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轴心……”如今城市化与现代化已经被人们接纳甚至成为一种向往,都市文化与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汇合,真正掌握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

另一方面,自加入 WTO 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开放,中国电影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与挑战,从投资到制作再到发行,都要与国际电影工业进行竞争与合作,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全球化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不仅弥漫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逐渐扩散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消费文化的浅表化、娱乐化全面渗透进中国电影创作领域,电影创作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对他者文化尤其是好莱坞文化的效仿使本土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在题材选择、电影语言、类型诉求和审美取向上开始自觉地向好莱坞靠拢。因此努力学习、模仿好莱坞的电影模式,被视为过渡时期坚守本土电影生存发展的一剂良药。

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都市电影”研究

……


第二节 “新都市电影”的创作概况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聚焦都市白领的职场奋斗,《失恋 33 天》对都市青年失恋问题的关注,《将爱情进行到底》、《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遇上西雅图》等对婚姻、家庭的关注,《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对青春校园的追忆。这些讲述都市男女情感生活的电影华丽时尚、轻松娱乐,具有现代感、亲切感和话题性,更加迎合了年轻一代观众的观影趣味。
新世纪以来,内地三大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和冯小刚一直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名字往往就是电影票房的保证。但是,如今他们辉煌的票房纪录都已作古,在《失恋 33 天》、《泰囧》等作品显赫的票房背后,这些大放异彩的创作者们几乎都为新面孔:金依萌、徐静蕾、宁浩、滕华涛、徐铮、薛晓璐、赵薇、邓超、郭敬明、郭帆等人,好多导演不仅是跨界执导,而且都是大银幕的处女作。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相比,这一批新锐导演的成长经验和生活阅历已经大为不同,他们成长于电影产业化改革的环境下,在越来越强的产业意识影响下,他们的创作理念更接近商业化。另外,他们普遍有着清晰的类型意识,积极地学习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理念,在不断地模仿、借鉴、

泰囧》的编剧束焕与徐峥、丁丁在写剧本时“这个剧本不是靠灵感写出来的,它是靠方法、规律以及对情节规律的尊重和对喜剧规律的尊重写出来的。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好莱坞的方法,用到了故事板和路线图。这时候完全不像是在搞艺术,而是在做数学题。”

……


第二章 “新都市电影”的文化表达


第一节 主流价值与情感共鸣
“一部电影所彰显的文化价值观通常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命运结局来实现的,这种人物就是一部影片的“价值指认对象”。”“新都市电影”中的“价值指认对象”往往是都市白领、北漂青年、中产家庭等社会主流人群,他们的经历、烦恼、情感、梦想真正代表了当下中国社会最广泛、最真实的心理诉求,而且这些片子的价值指向都非常明确,许多片子的片名就能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表达,如《杜拉拉升职记》、《中国合伙人》、《北京爱情故事》、《失恋 33 天》等,无论是关于人生奋斗、勤劳致富的理想,还是对于纯真爱情与美满家庭的渴望,积极向上的追求和美好的人生结局都传递了当下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当下的中国社会在经济层面上已经实现了极大的崛起,然而在经济大繁荣、物质大丰富的背后,激烈的社会竞争、高速的生活节奏也使得人们承受着沉重的生活压力。在这个背景下,传统家庭功能的丧失、集体感的下降、功利化的人际关系使得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无法从都市中获得心灵的归属与依赖,情绪的紧张压抑、心灵的孤独疲惫、对未来的未知与彷徨成为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

以影片《失恋 33 天》为例,“失恋”是现代都市人尤其是青年人群非常普遍的一种情感状态,影片以此出发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都市女青年黄小仙在被男朋友陆然抛弃之后,精神状态一下萎靡不振,生活和事业陷入了一团糟,在经历了 33 天的挣扎之后,黄小仙终于从失恋的伤痛中走了出来,同事兼好友王小贱的不离不弃、善解人意的老板等让她感受到了爱情之外的非世俗的真爱,并且领悟到:即使失恋,生活在别的地方依然会带给你更多的温暖,正如片中的一句台词:“生活里未必只有陆然,还有很多朋友”。影片以爱情为切入点的普世性的价值观的传递不仅让观众乐于接受,并且给予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经历失恋或者失意的观众以美好而释然的希望,也真切地反映了当下中国都市生活内容。

……


第二节 都市形象与消费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都市真正切入到电影的时期是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当时中国出现的一批都市电影如《给咖啡加点糖》、《顽主》、《本命年》、《站直啰、别趴下》、《北京,你早》等,通过写实的手法展现了都市平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的都市富有生活化的质感,令人感到亲近自然,内在的表达上呈现出在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状态;到了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像《北京杂种》、《长大成人》、《头发乱了》、《苏州河》等影片集中关注都市边缘人物的生活与世界,都市在电影中呈现为边缘化的状态,其中灰色、封闭、压抑的都市空间透露出对都市的排斥和畏惧。相比之下,新世纪以来的“新都市电影”无论是都市空间的呈现还是内在的文化表达都有了明显的转变,,“新都市电影”所构筑的都市空间具有强烈的虚拟感,像《杜拉拉升职记》、《失恋 33 天》、《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影片中写字楼、商场、广场、咖啡厅等外观绚丽多姿充满诱惑的空间场所成为“新都市电影”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和符号标志,而这种要素和符号恰好说明了当下“新都市电影”中的消费文化特质,这种改变也源自于都市文化语境的改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商品和物质的极大丰富促使社会进一步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换,消费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核心,追求生活质量、提倡物质利益最大满足的消费文化逐渐成为最能反映当代都市文化内涵的核心话语,于是消费文化意识形态的逐渐渗透到电影的创作观念中,都市人生、世俗生活、欲望风情成为新世纪以来都市电影的重点表现对象,在对都市形象的呈现上,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都市意象和都市空间构成了“新都市电影”的主要场景,各种各样的消费符号构成了“新都市电影”的创作资源和创作经验。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影片,阐释“新都市电影”所描绘的都市形象。

……


第三章 “新都市电影”的美学特征.......................................24
第一节 类型化叙事...................................................24
一、公路喜剧......................................................25
二、小妞电影.........................................................27
第二节 电视化的视听语言...............................................30
一、密集的旁白........................................................31
二、平实简约的镜语....................................................32
三、拼贴元素的使用...................................................33
第四章 “新都市电影”的商业运作手段...................................37
第一节 “立足市场、面向观众”的制片策略.............................37
一、改编畅销网络小说...............................................37
二、系列化电影生产模式............................................38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下的营销策略....................................39
一、微博营销......................................................40
二、话题营销.......................................................42
三、互动营销.........................................................43
第五章 “新都市电影”的弊病.......................................46
第一节 文本创作层面:类型跟风、视听单薄.............................46
第二节 商业机制层面:对商业性的过度追求..............................47

第三节 价值观层面:现实关怀缺失....................................48

……


第五章 “新都市电影”的弊病


第一节 文本创作层面:类型跟风、视听单薄
“新都市电影”努力学习好莱坞电影的类型规则,并进行适当的突破和创新,比较成功地融入了中国现实背景和中国观众期望,这种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对于长期缺乏娱乐、商业意识的国产电影无疑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非常完美》、《杜拉拉升职记》商业成功的刺激下,催生了一批跟风之作:《时尚先生》、《我的美女老板》、《爱情维修站》、《我的雷人男友》、《爱出色》、《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我知女人心》、《隐婚男女》、《恋爱通告》、《恋爱前规则》、《亲密敌人》、《幸福额度》、《与时尚同居》、《窈窕绅士》等等,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在类型上都是主打“都市时尚爱情”,但华丽的影像背后都隐藏着严重的叙述危机:相当一部分影片只停留在简单表面的描摹或是脱离生活生硬地编造故事,甚至是不断复制人们司空见惯的情节,不注重类型创新和编剧技巧,只是简单粗暴地模仿和抄袭他人的经验,事实证明这种“山寨”式的创作思路只能不断地降低影片的艺术质量,从而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最终将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另外,“新都市电影”中绝大多数作品的电影语言缺乏艺术创造性,更毋用谈美学价值。许多跨界执导的创作者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和艺术修为,将前辈大师们相对成熟的电影语言搁置一旁,而不自觉的借用电视艺术和互联网视频的生产经验,导致电影的特质被网络和电视所侵蚀,从而大大降低了电影艺术的魅力。比如在影像处理上过于浅平化,大量使用动画代替实景、过度依赖台词、各种元素和符号的拼贴和堆砌、碎片化的情节等,在这些广告、MV 式的唯美影像背后缺少应有的意义和内涵。对比之下,无论是第五代电影中富有象征意味的构图、色彩、造型和场面调度,还是第六代浓烈的纪实主义影像,这些都是极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电影语言,由此可以看出,饱满的创造精神和真挚的创作态度是当下“新都市电影”中极度缺乏的。黑泽明曾说:“欣赏一部影片,如果没有一种叫做电影美感的东西,那是不会感动人的。”因此如何提高电影语言的表达能力,展示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电影美学,是新一代创作群体亟需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


结论


尽管“新都市电影”在许多方面有突破有惊喜,但是从艺术创造和人文价值的角度来衡量,其中能称得上精品之作的却寥寥无几。在百年中国电影长河中,都市题材的电影不乏经典之作,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女》、《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再到 80 年代的《邻居》、《人到中年》等,影片无论是现实表达、艺术追求还是文化内涵,都体现出中国电影特有的厚重的民族风格,至今仍闪烁着穿透力的精神光芒,而属于我们时代的“新都市电影”似乎只有票房数字的光鲜,在艺术水准上始终不尽人意,虽然外表越来越现代,但内在丢掉了宝贵的历史传承。在单纯追求市场回报的动机下,过度的娱乐和商业崇拜促使作品的艺术质量不断走低,这不得不引起创作者的警醒。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票房指标上,能否触动观众内心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是衡量一部影片是否具有真正生命力的指标。

市场表现和艺术含量两极化的现实提醒我们:如何更具力度同时又不虚假地表达现实,如何保证娱乐功能的同时又坚持电影的艺术水准,是未来中国都市电影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电影创作者需要在炫目的都市景象中,更加注重人文情感表现,适当地淡化商业诉求,更要从历史传承中汲取文化滋养,唯如此,都市电影才能真实表现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状况,真正承担起引导现代都市人精神生活和真善美人格建构的历史使命。我们期待未来的中国都市电影能够出现越来越多具有本土特色、人性深度、精神穿透力和现实主义精神的高品质作品。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7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7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