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农民工的出现,源自于我国特殊国情和特殊社会经济政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化的一大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据农民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2014 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 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 501 万人,增长 1.9%。越来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尽管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平衡城乡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日益凸显的各种农民工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城市化推进,甚至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了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始终受到学者们关注。 “农民工”产生以来的 30 多年里,国内外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管理者从各自的角度就中国农民工的历史贡献、发展现状与对策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早期关于农民工的研究,学者们开始是沿用西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方法研究农民工的流动问题,较为典型的如李强(1999,2003)[2-3]将农民工流动划分为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并运用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模型对流动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国际上相比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户籍制度;后来许多学者则侧重于研究农民工权益保障,如刘林平[4-5](2006,2007,2011)研究农民工工资决定和权益保障,指出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工资和权益的正向影响;2005 年前后许多研究开始聚焦于探索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力求转变农民工的户籍身份,如申兵(2011)[6]认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在于实现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双转变,获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因此要增加制度供给及公共服务供给。但是农民工一直在留城与返乡之间徘徊的尴尬发展现状,让这一群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呈现出“外出-留城-返乡-再次外出”不稳定的循环波动(李成华等,2011)[7]。Gmelch(1980)[8]和 Zhao(2002)[9]认为这是多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拉力”和“推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对农民工“留城”与“返乡”决策的形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Constant 等,2002)[10]。Newbold(2001)[11]和 Wang(2006)[12]强调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时,往往是与农民工个人的教育、迁入地语言的掌握程度、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变量相关,且受过较好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选择进城务工,不愿意选择留乡务农(Kenneth,1997;Scott & Alan,1999)[13-14]。当然,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农民工的非农职业选择,将有利于缓解城市大量剩余劳动力多带来的压力,有利于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Ma,1999)[15]。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包括: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概念厘清与界定,教育培训相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的归纳和总结,并试图建立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的概念模型。 (2)农民工教育培训及其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依据问卷调查数据、二手资料整理和实地访谈资料,了解并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现状。 (3)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分析。依据调研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4)对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构建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
2 农民工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农民工相关概念厘清与界定
建国以来,农民工这个群体经历了盲流、打工仔、打工妹、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产业工人、流动群体、暂住人口、新移民等众多称谓的演变(汪勇,2007)[18],直到 1984 年张宇林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通讯》首先使用“农民工”这个称谓后得到了最广泛使用,国务院 2006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在官方使用这一提法(肖云等,2014)[19]。 近年来学者们对农民工概念做了多种界定,多数以身份和职业视角来进行,但对农民工仍无明确统一的定义。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2006)[20]将“农民工”定义为农村户籍还是农民身份却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并以工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刘小年(2006)[21]认为,“农民工”就是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计划经济让位于市场经济,经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那一群在职业与身份上的农民与工人的奇妙结合体。郑功成等(2007)[22]则指出“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与传统户籍制度严重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志。 综上所述,本文比较倾向于农民工的概念定义为农村户籍,注明的身份职业是农民,但实际职业己经是工人,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主要收入来源形式为工资的劳动人员。广义上,农民工既包括进城务工(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就地从事有偿非农产业(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上仅指前者(周化民,2012)[23]。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义农民工。
.........
2.2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起源可追溯至 18 世纪,萌发于 18 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根本性变革的大工业时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曾在 1776 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到人的才能与其他各种资本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手段,他认为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都是资本的组成部分,他还分析了人的知识和能力作为财富生产的重要作用,认为接受教育培训可以带来更好收入,这是把人所蕴含的有用能力视为资本的最早论述。此外,李斯特、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萨伊等也都提出过自己的人力资本思想。 费雪在 1906 年刊出的《资本的性质与收入》正式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但正式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应该归功于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30]他是研究人力资本最著名的代表人物,1960 年他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时发表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他认为,人力资本是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要通过投资而形成并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因此教育投资很重要。(舒尔茨,1961)[31]加里.S.贝克尔(1964)[32-33]认为,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由于增加了人的资源并影响了未来货币收入的投资,就是在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用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本。 赵秋成(2001)[34]归纳总结指出,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明塞尔、丹尼森、斯加斯特德、韦斯伯洛德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曾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人力资本理论;哈比森、贝克尔、鲍曼等经济学家的研究则派生出大量分支学科,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在这些经济学家不懈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下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
.......
3 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与问题分析 ..... 13
3.1 我国农民工基本状况概述 ..... 13
3.2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 17
3.2.1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政策阶段划分.... 17
3.2.2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效.... 19
3.2.3 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3.3 江阴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分析 ....... 22
3.4 本章小结 ......... 24
4 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分析 ..... 25
4.1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 25
4.1.1 研究对象........ 25
4.1.2 样本情况........ 25
4.1.3 调查对象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状况...... 26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 34
4.3 模型运行与结果分析 ....... 36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37
4.3.2 模型回归分析...... 39
5 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 41
5.1 总体思路 ......... 41
5.2 基本原则 ......... 41
5.3 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架构与运行 ......... 42
5.4 本章小结 ......... 44
5 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5.1 总体思路
从宏观视角来看,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农民工技能素质、职业素养等自身人力资本的提升,从而能够顺利实现就业,且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定的议价能力,并能够实现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同时,亦能解除长期困扰企业的“民工荒”、“技工荒”烦恼,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保障,并最终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服务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农民工而言,则是实现其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教育培训模式的选择和构建,需要认清宏观经济发展背景、地区经济社会特征和教育培训过程中的各方利益,使教育培训的主体(企业)和客体(农民工)都等保持高昂的、积极的参与热情。 基于前文的调查分析研究可知,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中跟师傅学习时间、每年培训次数和每次培训时间等三个维度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每次培训时间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在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策略上,必须重点关注跟师傅学习时间、每年培训次数和每次培训时间等三项重要指标,企业在具体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满足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方面的这三项诉求。在教育培训组织实施的路径上,需要从确定需求、构建体系、制定计划、开展实施和效果评估等五个方面着手展开,并且需要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反馈机制和考评机制等都是重要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整个流程的高效运行。当然,,企业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禀赋条件,以及当下的需求和不同的层面,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指标体系,来构建相应的教育培训模式,但其原理还是相通的。
.......
结论
本文在总结归纳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基本概况以及其教育培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农民工教育培训对其职业发展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企业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参加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人数和规模也逐步增大,新世纪以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财政经费支持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措施,有效推动了农民工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提高了农民工个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有效助推了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当然,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一些重要问题也未得以有效解决,主要表现为政府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顶层设计不足,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教育培训管理机制落后,教育培训资金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教育培训市场上则出现了培训机构运营机制不规范、培训信息传导不通畅、信任度不够等问题;而农民工自身对教育培训的认识也不足,参加教育培训的观念也偏保守,心理上又存在羞怯自卑、经济条件受限下自身愿意投入的教育培训费用有限。
第二,控制了社会-人口等统计变量后,教育培训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民工的职务晋升和岗位转换也有积极影响,教育培训的各维度对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各个维度有正向影响,部分变量的影响不十分显著,其中跟师傅学习时间、每年培训次数和每次培训时间等三个维度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每次培训时间的影响尤为显著。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8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8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