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群体酝酿效应检验与机制初探
第一章文献综述
在创造力问题解决的研究领域中,酝酿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这一问题最初来源于在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一个有趣现象——当我们面对一个困难问题,或者是难以解决的困境时,放下手头的问题,去做些别的事情,或者仅仅是休息,再回来时,往往能够想到原先绞尽脑汁也无法想出的答案,或者是找到之前费尽心思也无法解决的办法。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都曾经有过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经过一段时间的与任务的分离,新颖的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法仿佛是自己跑到了人们的脑海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又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不应该独立考察転酿期的时长,而是应该将酝酿时长和准备时长综合起来探讨。Kaplan(1993)认为,对于酝酿阶段长与短的判断,不应该孤立看待,而是应当同时考虑准备阶段与酝酿阶段,或者是采用二者时长的比值;他还发现,这个比值越大,产生的酝酿效应越明显。与预期不符的是,酝酿阶段时长及准各阶段与酝酿阶段时长比并没有得到显著的结果;令人意外的是,准备期长短却可以有效影响酝酿效应的大小,更长的准备期对应更明显的酝酿效应。
.......
第二章创造性观念生成中的群体扳酿效应(实验一)
2.1实验目的与假设
本实验目的有二。首先,检验创造性观念生成中是否存在群体酝酿效应,具体表现为群体(本研究中为双人小组)在给予酝酿期情况下,创造表现优于其连续完成目标任务时的表现。其次,检验是否如研究者所主张的那样,群体的创造性表现要优于个体的表现。本实验的假设如下:第一,群体中的酝酿效应是存在的,即酝酿条件下被试在第二阶段的表现要好于无酝酿条件下其在第二阶段的任务表现,且差异显著:第二,群体的任务表现要好于个体单独的任务表现,具体表现在无论是在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配酿条件群体的任务表现均优于个体单独的任务表现。需注意,本实验两名个体单独进行酝酿效应试次时任务表现的均值作为个体单独的任务表现。
2.2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非常规用途"任务这一典型的发散性思维任务作为目标任务。在该任务中,实验者会给被试呈现若干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被试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思考这些物品的非常规用途,一般要求被试想到的非常规用途越多越好,同时越新颖越好。实验一选取了5个常用的AU词语,分别为"蜡烛"、"水桶"、"手机"、"扇子"、"眼镜"。每个词语每次思考时间为3分钟,每个条件下,被试只需要思考一个词语的新颖用途。被试会被给予一张白纸,在这3分钟时间内,被试可在这张白纸上面写下自己想到的所有符合要求(也即新颖)的答案。实验结束后,送些答案会被统一进行流畅性(fluency),创新性(originality)的评分,评分方法会在后面介绍。在进行目标任务时,实验者会给每名/每組被试一张A4白纸,白纸上方写有需要思考新颖用途的AU词语,被试在思考过程中,需要把想到的新颖用途简要快速、清楚明了地写在白纸上。第三章酝酿期情绪状态对群体酝酿效应的影响(实验二)....39
3.1实验目的与假设......393.2实验方法.....39
3.3实验结果...43
3.4简短讨论..........46
第四章酝酿期内插任务对群体酝酿效应的影响(实验三)........48
4.1实验目的与假设.......48
4.2实验方法......49
4.3实验结果.......52
4.4简短讨论...........55
第五章不同性质目标任务中的群体酝酿效应(实验四)..........56
5.1实验目的与假设......565.2实验方法.....56
5.3实验结果59
5.4简短讨论.....61
第五章不同性质目标任务中的群体酝酿效应(实验四)
5.1实验目的与假设
前三个实验的目标任务采用的都是典型的创造力任务。在实验四中,我们希望探究是否完成非创造力任务中也存在显著的群体酝酿效应。同时,我们设置目标任务与内插任务的相似性条件,从而考察在完成非创造力任务中,目标任务和内插任务的相似性是否是酝酿效应的影响因素。在前言部分己经介绍过,内插任务与目标任务的性质异同可能影响酵酿效应的大小。有研究者认为,当内插任务与目标任务是不同种类任务时,会产生较大酝酿效应,其原因可能是在酝酿阶段发生了"无意识加工"或者"疲劳缓解"或者"间断的有意识加工"过程;而也有研究者认为,当目标任务与内插任务为同一种类任务时,会产生较大的酝酿效应,其原因可能是在酝酿阶段发生了更多的语义激活,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激活扩散"过程。而截至目前,对于两种任务异同对于酝酿效应的影响模式仍然没有定论5.2实验方法
本实验中的目标任务是组词任务。该任务给定被试一个汉字,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想出尽可能多的且尽可能少见的包含这个字的词语,词语的字数不限,给定汉字在词语中的位置不限。实验中采用三个汉字,分别是"天"、"地"、"人",选取它们的原因首先是送三个字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在最新的汉字词频表中,"人"为第5位,"地"为第21位,"天"为第129位,都处于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字,因而由它们组成的词语相对比较丰富;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三个字都具有实体字义,因而包含它们的词语方向相对更多样,意思相对更多元化。两人小组对每个汉字的思考时间为2分钟,小组中的两位被试可以对送个汉字进行思考、讨论以及答案书写,每个条件下被试只需要思考一个汉字的词语。时间结束后,实验人员将被试的答案进行搜集,并在之后对这些答案进行相关分数统计,具体统计项目及方法将在"组词任务表现评定"部分进行介绍。........
第六章总体讨论
6.1研究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创造性问题解决中是否存在群体酝酿效应,探寻影响群体酝酿效应的因素,并尝试解释群体酝酿效应的内在机制。首先要做的就是检验是否存在群体的酝酿效应。由本研究的四个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到,群体酝酿效应是确实存在的,这表现在实验二的独特性指标在不同情绪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变化方向,实验三的新颖性指标在不同内插任务条件下产生不同增长模式等。在以往的酝酿效应的研究中,研究者绝大多数采用个体进行酝酿效应的研究,很少有人用群体,或者说多个人,来研究酝酿效应。根据引言中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到目前为止群体内酝酿效应的研究寥寥可数,更是没有明确检验是否存在群体酝酿效应的研究先例。本研究的结果,为群体酝酿效应的存在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6.2本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
本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仍然有很多局限之处需要改进。第一,在实验三和实验四中,我们设定的目标任务只有一种,在考察目标一一内插任务相似性的作用时不够完整与全面。实验三中目标任务仅仅为问题解决任务,也就是发散性思维任务,而没有聚合性思维任务;实验四中目标任务为沮词任务,也就是言语任务,而没有空间任务。在今后的实验中,应该同时设置对比的任务作为目标任务,这样得到的结果将会更有说服力。第二,在实验二中,我们仅设置了消极情绪配酿组,积极情绪酝酿组和无酿酿组,而没有设置中性情绪酝酿组,送令实验二对于情绪状态对酝酿效应作用的考察不够全面,积极情绪条件与消极情绪条件无法同作为情绪基线的中性情绪条件下的得分进行比较。因此,后续应该同时包含三种情绪条件及无酝酿条件,这样可以有更多比较,得到的结果也将更加全面有力。
........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49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