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五四"短篇小说中的"灰色人物'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5 06:29

第一章灰色人物的形象类型


第一节精神理想失落的"觉醒者"

觉醒者,一般指鲁迅笔下的认识到社会黑暗和封建旧制度旧传统对人性的伤害,欲抗争欲响喊欲对社会对民众有所作为却终因社会和个人原因归于失败,陷入绝望乃至死亡之境。此后的研究者亦将觉醒者的范围扩大,除鲁迅笔下的"狂人"、魏连适、吕韩甫、渭生等外,还有庐隐《秦教授的失败》里的秦元素和冰心《去国》里的英士等等。将"觉醒者"归为"灰色人物",是因为他们也是迷茫的一代,不仅因为他们抗争的失败,更因为他们抗争后的"无路可走"。如果说他们在抗争前和抗争时也境的向上而复杂的,但当他们的巧喊被沉沉的黑暗淹没,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他们的也境都笼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这种"灰色"直接影响了他们后不容乐观的人生(当然,有些觉醒者已经没有后"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有着家国天下的使命感,"古代儒者在朝美政,在野美俗",入朝为官,封侯拜化进入国家政权粉心,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辅佐圣明么君开创国泰民安、八方来朝的太平盛世;或"扶大厦于倾危,挽狂涧于即倒",救民于水火。然而,历史总是以善变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晚晴到"五四"这段时间,时代变换的太多,传统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于是,"五四"时代成了个人觉醒的时代,"几千年皇帝专制在政治体制和观念情感上对知识分子主宰地位的消失或消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道路的阻塞,西方文化如潮水般的涌进……给新一代年控知识者以从未曾有过的如灵的解放,最早觉醒的知识分子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也开始怀疑社会、怀疑自我。"此时,知识分子反孔批儒,宣扬彻底地与旧传统决裂,追求全盘西化,"打到孔家店","废除文言文","不读古书",甚至"废除没字"……一系列激烈的宣言和口号,使这群知识分子披上了"战士"的外衣,然而正如李泽厚所说的"有趣的是,这些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自己的优良传统,承续着关心、国事民漠、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学传统"。

........................


第二节苦闷彷惶漂泊的"零余者"

如果说鲁迅等作家笔下的"狂人"、魏连隻等觉醒者反抗的是各种皮抑人的旧传统旧道德,那么以郁达夫为代表作家创作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是对贫困懦弱的旧中国带给知识分子的漂泊困窘的抗议。笔者在此将"零余者"纳入"灰色人物"系统,是因为"零余者"身上如消极隐退、逃避生活、懦弱无能、随波逐流等诸多時质都是"灰色人物"的特征。

零余者"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有某种共化从世界文^围来说,於"零余者"甚至可以说是对"多余人"的传承。这与中俄两国相似的狂会状况有一定的关系,从而导致文学上有一定的共同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俄商国都处于社会转型交替期,都由封建农业大国转向"现代"(此处不说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而俄国虽然在十九世纪末&入了资本主义,但是封建的宗法农奴制残余还大量存在着,社会矛盾也异常民主自''一一由的要求和专制主义的冲突不断激化。这里所谓"现代"仅指西方制度以和器物上的现代),封建势力仍很强大,传统落后的文化和制度仍在各个方面广泛存在,再加之两国的经历都很落后,故而中国现代文学中"零余者"的出现除了受日本文学中私小说的影响外,亦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以鲁迅为肇始的批评现实主义,更深受俄国文学的影响。例如鲁迅对果戈里、安持列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推崇,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更是源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是普希金笔下的贵族叶甫盖尼奥涅金,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一路"逃避",逃避上流社会,逃避爱情,后来又逃避乡村,带着悲观绝望的也情回归上流社会,又去追求曾逃避的爱情,结果佳人不再,成了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是"多余的人"。

.......................


第二章灰色人物的形象价值


第一节灰色人物的悲剧性

"灰色人物"是一种悲剧性的存在,这种悲剧性是身为知识分子的作者所有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当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从"灰色人物"身上可以反观当时中国社会本就是知识分子的作者及其身边的人的处境,可以折射当时化会的黑暗和弊端,可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

对于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不同年代的人对其有不一样的表述,却又表达着一个类似的意思。

章伯钩在反右时期对其女儿说过一段总结知识分子命运的话:"中国多的是知识者小人物。这种小人物也正是所谓小知识分子。贫穷的中国既然不可能支撑一个庞大的贵族知识者层,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大多数就被注定了要与使用双手的劳动者一样忍受屈辱和饥寒。安于卑屈的地位,以诚实勤奋的精神劳动来维持一个紧窄狭小家庭的生存。在生命价值与知识价值日趋低廉的国度,自然很少有发挥才力的场合,秀木却又极易于被外力摧折。不是中国人,不是知识分子就很难估量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史上所承受的压力及分量"。当代著名学者陈思和也对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生命景况进行了论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大夫传统向现代化知识型转化的过程。这期间包括了旧的文化价值体系随同旧制度崩坏而流失民间,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几经聚散仍未成型,两者之间的主流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无法掩饰的虚无性与悦变性,以至失落了精神庇护所的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中无家可归,苦苦寻求"。从上面的引述,我们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本身就存在一种悲剧性,而这种悲剧性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无可逃脱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二难选择,新与旧,古中国的传统与西方的现代化,造成了一系列的悲剧人物,不仅是小说里面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作者也逃不脱此种命运。他们的纠结,他们的犹難,他们的痛苦,甚至笼罩在他们身上的悲剧色彩,有人清醒的知道,有人却是在矛盾中走向了"没用光的所在"。蒋梦麟就曾说"旧的忘不了,新的学不会,是我们过渡时代的人们的一个通病。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中也不是,是人们的一种痛苦。"

..........................


第二节双重需求下的历史与现实评判

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异常艰难、沉重,苦难和浩劫不断摧折人思想的锋芒和探索的勇气。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中,知识分子的价值一向被认为要超越个人利益得失,担当历史和现实要求的道义。他们的理想追求和内在的精神诉求作为一种积极的思想资源影响着社会公共秩序和价值取向的形成。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化会责任感,"不许平庸"、"不能自化自利"已成为全化会评判知识分子在尺度之一。然而知识分子也是人,当我们理性地分析他们时,会发现他们在性格和行为方式上确实存在着各种弱点,性格也多具有矛盾性,行为多优柔寡断,这是因为历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都给知识分子太离的期望,使得他们背负着沉重的道德重负。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双重人格:形而上的道德自律和形而下的现实生活的具体需要和诱惑。人性本能的欲望和社会的道德要求之间雄免会存在冲突,所以,虚伪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性,平凡甚至平庸也不能说是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只是传统的道德感和使命感压迫着他们压抑自己的欲望。"灰色人物"在善恶间徘徊挣扎,被各种势力与不公平压迫却又无所为,甚至走向与自己先前所憎恨的同流合污;这使得作者和读者对他们的感情都是复杂的,爱恨交织,同情却又无可奈何。其实在一片灰色之中,在令人绝望的境地里,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仍有着对生命本身的关怀与呵护,那些灰色人物尽管低微,让人无奈,但也是最真实的生命存在。

对"灰色人物"的评判,历来持否定的观点多。不管是"觉醒者""零余者"还是"妥协者",在"救亡"这个时代主题面前都是被批判者。在"换亡"为"第一要务"的时代,任何"小我"利益都是要受到指责的。鲁迅写"以者"及其悲剧,是因为鲁迅一直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他渴望从"人"的角度"救国",提出"立人"思想,然而"看客"的麻木和国人的昏沉,都让他感到绝望,故而他创造出了很多"觉醒者"却没有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魏连受死了子君死了,渭生活在悔恨中,吕韩甫也在混着日子,因为鲁迅自己也不知道中国及中国人将走向何处,会有怎样的结局。鲁迅一方面对"觉醒者"感到悲观,但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中国的希望在送些"觉醒者"和"觉醒者"影响下的孩子的身上,故而他在《狂人日记》的结尾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唤,他寄希望于他们,却又亲手毁掉了送种希望,这些"觉醒者"既不能让他们"觉醒"也不能坚持自己的"觉醒",只能走向悲观颜唐甚至死亡。郁达夫一方面批判"零余者""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一方面却又自恋般的宣扬自己是"零余者","五四"时期的郁达夫对于"零余者"有一种迷恋般的眷恋。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很多都是作者自己,一个自恋自卑的矛盾体,他知道弱国子民的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困苦,同情他们,却又让他们走向悲剧的命运。


第二章灰色人物的形象价值............31

第一节灰色人物的悲剧性............31

第二节双重需求下的历史与现实评判.............34

第三节灰色人物背后的意蕴和文学价值............38


结语


"五四"时期是个化会大变革的时代,它对中国封建旧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已远远超越了物质和制度层面,锋芒直指精神意识的文化深处,送一思想巨变在"五四"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而"五四"作家们也将此变化反映在其作品中。故而"五四"小说成为反映"五四"时代精神与社会现状的有力工具,而"五四"短篇小说中的"灰色人物"形象,也成为展现这一状态的艺术载体。"五四"短篇小说中的"灰色人物"是一个悲剧性的社会群落,而这悲剧与其说是他们个人的,倒不如说是社会和历史的。

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认真研读和分析"五四"短篇小说,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知识分子漂泊的生存状态及新旧间矛盾的思想状恣出发,将传统意义上的"灰色人物"进行了扩大论述,这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然后对这些"灰色人物"进行了分类论述,抛开以往研究中对"灰色人物"的偏见,用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标准对"灰色人物"进行了评判,并挖掘"灰色人物"的文学价值。然而由于"五四"时期距今已近百年,很多小说和资料都难以找齐,甚至有不少典型的"灰色人物"没有纳入本文的论述中,且"灰色人物"复杂多样,难从找到一个系统全面的方法将其分别类尽括其中,再加上笔者的学识和能力有限,使得本文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或者归纳不全面,也使得整个研究也显得单薄笨拙,不够完善。此外本文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对"灰色人物"的分类有点投机取巧,虽然欲超越传统对"灰色人物"的定义,但是创新的地方不大,对“灰色人物"的研究不够深入,有些论证甚至缺乏必要的论据支撑。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9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49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2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