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多维视域中的高校稳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27 06:44

第一章我国高校稳定问题认知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而言,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矛盾相关方面能够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涉稳因素的量变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之内,尚未发生"质"的变化,社会发展处于一种渐进式变化的状态。哲学上的社会稳定侧重于社会整体在结构上的协调与稳定,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与状况是衡量社会稳定与否的根本判据。这也是我们认识高校稳定问题的哲学基础,并进而成为我们判断高校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及高校维稳举措是否恰当的标准。


一、高校稳定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也,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一切事物均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并成为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因。正确把握高校稳定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对于我们做好维护高校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应当重点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有关社会稳定的类型,学界有多种看法。李良栋(2001)将其分为动态与静态、封闭型与开放型、专制型与民主型三类。认为专制型稳定是依靠专制权威、武装力量、思想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保有的政治稳定,往往具有封闭型、静态性政治稳定的特点;民主型稳定是依靠公民利益的合理综合、表达、协调为基础的政治稳定,一般具有开放型、动态性政治稳定的特点。ij'i任红杰(2005)将其分为静态(或僵化型)狂会稳定和动态(或发展型)社会稳定。前者是指简单维持或重复原有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一种收敛性平衡状态,是僵化的、缺乏活力的稳定。具有封闭性、保守性、表面性、停滞性等特征。后者则指与社会进步相伴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有序状态,是能够不断超越原有社会状态的稳定。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深刻性、发展性等特征。于建峨(2012)将其分为刚性稳定和初性稳定。刚性稳定的特征:第一,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第二,以社会绝对安定为管治目标,把一切抗议行为都视为无序和混乱,都要进行压制或打击;第三,国家暴力为基础,依赖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控制,具有非程序的法制性。因其无弹性,缺初性,没缓冲,而是不停地以政治高压实现表面的稳定,故此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维稳链条一旦断裂,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大动荡。张兆端(2008)将其分为传统社会稳定与现代社会稳定。"稳定——有序——稳定"是前者的目标模式,在此模式下社会稳定既是秩序控制的最初目标,也是终极目标。历代统治者均将稳定奉为政权立足的终极价值,建立社会关系僵死、社会职业恒定、社会流动静止的社会结构以维持政权的存续。这种高压下的静态而刚性的稳定终究是表面的脆弱的和不可持续的,并且围积着极大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稳定一一有序一一发展"是后者的目标模式,它也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有序,但以发展为最终取向,一切秩序性的方式、手段、方法、程序、类型等均以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为取舍。

........................


二、高校稳定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从事物的质、量、度的发展规律来看,社会稳定可分为质变型社会稳定和量变型社会稳定两类。高校稳定和社会稳定一样,也发生着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具有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隐性到显性的发展过程。高校稳定不断地发生着量的积累和要素的平衡,是一个从低级稳定到高级稳定的过程。在维护高校稳定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

(―)"渐进性与突发性"的关系

动态稳定表征的是"通过渐进式的平衡态改善,以不断达致一种更高层次的稳定与平衡状态。所谓渐进性意指事物的发展并非一步到位,而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所谓突发性是指事物的发展很难预测其时间、地点及范围,往往无先兆或虽有先兆但仍令人防不及防,具有突然性。从涉稳事件的类型来看,主要包括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前者指"由社会矛盾引发,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体,由特定的目的为基础,带有明湿的利益诉求性质的体制外活动,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规模性聚集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后者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此外,还有就是合二为一的突发群体性事件。这三类事件均是威胁社会稳定的危机事件,特别是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社会稳定的危害尤重。从过程论来看,危机事件是渐进性与突发性结合的产物。事件虽然有突发性,但危机的生成是渐进的,有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过程。当然,事物发展除了渐进性与突发性两种状态外,还有一种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的"内卷化"状态,即;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


第二章社会风检与高校稳


一、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启示

(一)"风险"及其内涵

"风险"一词有两种出处:一是"出海捕巧打鱼说"。远古时期的渔民深知"风"给捕鱼带来的难以预测的危险,对他们而言,"风"便是"险"。为此,每当出海前他们均会举行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其出海时风平浪静、满载而归。二是"源出说"。作为舶来品,风险(risk)—词较权威的说法是出自意大利语"risque"。英文中的"risk"—词原本多用于海上探险,特指航海时会有触礁等危险的可能性,人们多用此词来指商业活动与金融投资中"预料中的意外损失的可能性"。在古汉语中无独立的"风险"一词,只是现代汉语中才有的合成词。从字面看,"风"是飘忽不定之意,表明一种可能性:"险"意为危险和不安全,两者相合则指"可能发生的危险"。《辞海》的解释是"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其研究最初仅限学术团体和保险业等领域,现风险问题己发展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早期人类并无"风险"概念,仅有"危险"之说。"风险"的词义有三次转型:一是从客观地理空间概念发展到意欲控制未来的时间概念;二是从以往集中的保险制度、风险投资领域转至社会学领域;三是从一个描述客观危害的概念转至一个包含主观价值判断的概念,直到20世纪后期成为流行的风险话语乃至当代社会理论的核也议题,并最终形成风险社会理论。"风险"和"危险"之别可理解为"人祸"与"天灾"之别,"风险"是人为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

(二)"风险社会"及其特征

学界对"风险社会"大致有三种理解方式一是现实主义的。以劳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源自现实中客观新出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贫富分化、种族歧视等危机,及一些局部性或突发性事件导致的诸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社会灾难。二是文化意义上的。凡普里特威茨的"灾难悍论"及斯科特拉什等人提出的"风险文化"理论为代表。拉什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无法准确描绘我们当前面临的景况,因为风险作为一种如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话语,不同群体应对风险时有自己的理想图景。他将贝克和吉登斯归于制度主义者,因其将风险界定在一个由制度性结构所支撑的风险社会中,这个风险社会规范有序。而风险文化则是混乱无序的,"依存于非制度性的和反制度性的社会状态之中,其传播不是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而是依靠其实质意义上的价值。"

.......................


二、高校风险及其特征

社会风险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稳定就是合理规避与应对社会风险。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诸多影响稳定的风险因素,加强高校风险问题研究,对于维护高校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面临的风险

我国高校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可分为组织性风险和个体性风险两大类。

1.组织性风险

所谓高校组织性风险是指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高校管理决策风险。该风险是指高校管理决策者在管理决策活动中,因各种主客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致的达不到管理决策活动所预期的目标,并对学校办学造成损失与危害的可能性。高校组织面对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政策风险,内部风险则主要源于管理不善与决策失误。一些高校的管理简单粗暴,不考虑师生利益,遇到突发事件习惯以封锁消息、压制矛盾等方式,试图消除事件的负面影响,但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无助于风险的化解,而且会埋下安全的隐患。一些领导的决策也存在调研不足、民主参与不够,独断专行、盲目决策等问题,一些高校领导班子决策中甚至将"会上无人反对,会后无人赞成"的决定付诸实施。在日常管理中,也常常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学校因教育、管理与服务不到位,而诱发校园矛盾与冲突,进而发生失稳事件;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缺乏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机制,既不能防患于未然,又不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使潜在风险变成现实危害。如网络游戏问题,瞄准人性弱点设计的游戏使自制力差的学生深陷其中,当其因此而不能毕业时,家长就可能与学校发生冲突,其理由往往是学校的相关教育与管理不到位。再如教务信息化的风险问题。目前教育过程无纸化、教育内容电子化,使教育内容多在计算机上完成并储存,如因管理不善、计算机故障、黑客或作弊者入侵等原因,造成试题泄密、数据遭删改等后果,使教育管理过程失控和数据失真,学校就可能成为被告。诸如此类的管理决策风险,必然威胁闻校稳定。

.......................


第三章理性爱国与高校稳定..............93

一、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分析——新世纪来涉日游行为例.........93

(一)违法与失序:大学生涉日游行非理性行为之表现.........94

(二)组织化缺失:爱国游行违法失序之主因............96

第四章制度创新与髙校稳定.............115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概述............115

(一)创新与制度创新...........115

(二)教育制度创新...........117

第五章机制优化与髙校稳定.............133

一、诉求表达机制............133


第五章机制优化与高校稳定


一、诉求表达机制

物质决定意识,思想问题的根源是利益问题。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因此,诉求表达亦即利益表达,是指民众经由一定途径与方式向政府、执政党和社会组织与机构表达自身利益诉求,试图影响相关主体的政策输出,以实现其诉求目标的过程。而诉求表达机制即是在承认人的正当利益的基础之上,允许社会成员通过正常和合法的途径与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的机制。对于高校稳定而言,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师生诉求表达机制。

(一)师生诉求表达机制的"安全阀"作用

在诉求表达的过程中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然而,冲突虽具有…定的消极面,但亦有"安全阀"的积极作用,允许利益冲突以和平的方式公开表达,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允许民众批评政府,以和平方式抗议政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抗议是一个安全阀,它让蒸气溢出,因为如果蒸气受到限制,就有可能把锅炉炸毁"。所以,必须保障公民在法治框架内的言论自由权,允许其用和平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要认识到"非暴力反抗是在忠诚于法律的范围内(虽然是在外围的边缘上)表达对法律的不服从。"这表明人们仍然对现行的社会制度抱有信屯、与期待。因此,应正确对待这样的诉求,防止将诉求者推向与社会和政府对立的境地。

......................


结语

为了找到对我国高校稳定问题研究的着力点,笔者将研究定在了"多维视域"上。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中,"视域"被界定为一个人领会或理解事物的构架或视野。本文中的多维"视域"就是指领会或理解高校稳定问题的多个构架或视野。具体包括针对高校稳定"十大关系"的"哲学维度"、针对高校稳定大因素"的"问题维度"、针对高校稳定机理"八大方面"的"机制维度"等"三大视野"。

基于"多维视域",本文完成了如下五项任务;其一,从哲学视域出发,阐明了高校稳定工作必须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其中,从对立统一规律看,要处理好"静态与动态"、"维稳与维权"、"对抗与对话"、"公平与效率"、"孤立与关联"和"预防与善后"等六大关系。从质量互变规律看,要处理好"渐进性与突发性"、"偶然性与必然性"、"过敏与迟纯"和"长效与应急"等四大关系。其二,从社会风险视域出发,在对"风险社会"的概念、特征、理论背景和后示等概述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高校风险所具有的影响广泛性、事发突然性、社会敏感性、主体群体性和新闻热点性等特征,阐明了大学生风险教育对高校稳定的意义,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了大学生有效规避风险的思路。其兰,从理性爱国的视域出发,以新世纪以来涉日游斤为例,对大学生非理性爱国行为的表现和原因作出分析,并指出了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本质要求、关键措施和实现路径。其四,从制度创新视域出发,对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制度创新等创新理论作了概述,进而高校退学制度为例,阐明了当前对我国高校退学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提出了"减压式转学"这一超越现有退学制的新举措,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和特点、优点,并探讨了"减压式转学"制实施的支撑条件。其五,从机制优化视域出发,阐述了高校稳定需优化的八大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疏导缓冲机制、风险预警机制、舆情管控机制、危机应急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03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03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