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31 05:56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现象,而不依靠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所提供的融资媒介作用,故又称为“金融非中介化”。它最早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在经济高通胀的背景下,分业经营和利率管制政策导致美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日趋下降,大量存款从银行体系中流出的现象日益严重,限制银行可贷资金的规模,在资产负债双重压力下金融脱媒现象悄然发生。在美国金融脱媒深化的同时,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也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金融脱媒。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主要是由于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推动金融市场发展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成长弱化了商业银行的媒介作用。首先,金融体制改革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瓶颈有所突破,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日益凸显,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速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向资本市场;其次,资金具有逐利性,在现行的金融管制背景下投资主体为获得更高收益纷纷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从而分流银行储蓄;加之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居民理财意识的不断提高,都将促使我国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显现并不断深化。 金融脱媒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所以它不可避免的对一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产生冲击,从而影响银行的经营水平。基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金融脱媒势必成为我国银行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势必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存贷业务为核心的经营模式造成冲击,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因此,研究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寻求应对策略,化挑战为机遇是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金融脱媒作为 20 世纪以来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现象之一,其高度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使得该现象一经产生,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前人关于金融脱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金融脱媒现象描述包括定义、成因及度量;二是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以及银行实施反脱媒的策略措施。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在西方发达国家便出现金融脱媒现象,故国外学者关于这一现象研究较早。Donald D. Hester (1969)是最早研究金融脱媒并对其进行定义的学者,他认为金融脱媒是资金融通、交易等行为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完成的现象,而绕开银行这个金融中介机构。随着脱媒现象在西方其他国家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本国金融实践试图对金融脱媒进行定义,其中对金融脱媒定义阐述最为系统的是 Mish kin(2001),认为金融脱媒指美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实施的利率管制政策条件下,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而使得银行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资产的这种资金外流现象。 国内对金融脱媒的研究要晚于国外,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金融脱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金融脱媒进行定义。最早对脱媒现象进行定义的是辛琪(1990)通过对意大利金融脱媒状况的研究和借鉴,指出融资行为直接在投资者和筹资者间发生而绕开金融中介机构的现象称为金融脱媒。唐旭(2006)认为金融脱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指银行存款资金在限制存款利率上限政策的条件下,转而流向货币市场工具进行投资;后者所指的脱媒现象,不仅包括资金的逐利性而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还包括资金需求者绕开金融中介机构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行为。
.........

第二章  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经营的相关理论分析

在开始本章的理论分析之前,需要对本文所论述的核心研究范畴进行界定,防止研究范畴的混乱。然后对金融脱媒理论进行阐述,对金融脱媒的理论分析离不开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梳理,根据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将金融中介理论分为金融机构观的中介理论和金融功能观的中介理论,并基于这两种观点分析金融脱媒的成因。其次对金融脱媒校正理论加以分析,该理论认为金融脱媒对银行的影响不完全是负面的,也存在正面效应。最后,以上文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尝试分析了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经营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下文定性与定量分析做理论铺垫。 

第一节  相关研究范畴界定
在经济金融活动中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总称称为金融中介(Financial Intermediation),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它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不同的学者对金融中介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对脱媒内涵本质上的理解是一致的,都是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中介的职能和作用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复杂化。金融中介机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划分的依据是金融中介机构在融资活动中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狭义的金融中介是指在资金融通活动中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而广义的金融中介机构泛指从事所有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其他信息咨询服务类金融机构,其职能不仅仅包括提供资金融通,还包括信息咨询及服务等。基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即分析资金绕开银行这个中介在资本市场上融通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故在本文中的金融中介是狭义的金融中介,特指商业银行。故如无特别说明,本文的金融中介界定为商业银行。 
............

第二节  金融脱媒相关理论
自金融脱媒现象发生之日起,便引起了学术界对其进行探讨,由此而产生的金融脱媒理论也在不断地系统化、完善化。金融脱媒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资金融通与金融中介间的关系,因此对金融脱媒的研究离不开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梳理与回顾。金融中介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和现代金融理论两个阶段,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指的是“金融机构观”,这是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现代金融理论则指的是“金融功能观”或“金融效率观”。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对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关系的认识上,“金融机构观”认为两者之间是一种矛盾对立的静态关系,从而割裂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而“金融功能观”则认为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不会使金融中介机构消失,反而会促使其不断加强创新,促进自身发展;金融中介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市场产品种类,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 
...........

第三章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 13 
第一节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 .... 13 
第二节 我国金融脱媒趋势现阶段深化的动因分析 .... 17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 ..... 17 
二、政府经济政策的推动 ..... 18 
三、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和迅速发展 ...... 19 
四、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使储蓄资金脱离银行体系 ............ 19 
第四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 21 
第一节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的挑战 ........ 21 
一、银行存款分流降低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 21 
二、优质贷款流失造成优质客户流失和资金运用面临挑战 .... 23 
三、加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难度 ........ 25 
第二节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机遇 ........ 26
第五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实证分析 ........ 29 
第一节 方法选取与指标选择 .... 29 
一、研究方法确定 ........... 29 
二、指标选择与样本数据 ..... 30 
第二节 金融脱媒对存款业务的实证分析 ............ 32
第三节 金融脱媒对贷款业务的实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39 

第五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一章节从定性角度结合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本章将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分别实证检验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业务的冲击。商业银行日常经营中最主要的资产负债业务就是存贷款业务,存贷款业务受到金融脱媒冲击是最为最明显,所以本章选择对存贷业务的分析来实证检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预测短期内金融脱媒对银行存贷业务的影响。 

第一节  方法选取与指标选择 

由于经济现象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计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解释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模型)不以经济金融理论为基础,是以数据的统计性质为基础,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 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添加变量,因此在形式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且模型的参数估计相对容易,因而被广泛用于经济问题分析和短期预测。本文将基于 VAR 模型来分析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以存贷为主的经营影响。脉冲响应函数(IRF)可以描述 VAR 模型的系统动态特征,,即以研究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影响。其研究的主要思路是系统内生变量在受到随即扰动项一个标准差大小冲击后,该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的动态影响,同时这个随机扰动项的冲击还可以通过 VAR 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他变量,而不仅仅直接影响该变量本身。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反映出冲击的效应,描绘出各种变量对冲击的反映轨迹,下面基于两变量的 VAR 模型对 IRF 函数进行简单说明。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

..........

结论

为应对愈演愈烈的脱媒趋势,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商业银行应适时做出经营策略的调整和经营理念的转变,努力向提供综合服务的混业经营模式转变,注重与证券、保险、基金及信托机构的合作,开展交叉业务。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来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机构间的合作,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我国银行进行业务创新,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拓展业务范围都离不开资本市场运作平台,只有发挥两者之间的合作,商业银行的业务才能更好地与资本市场对接,提供综合化的优质服务;二是商业银行要完善自身的风控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型业务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银行资产配置多元化,业务开展多样化,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具备更高的风险管理能力。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以存贷为主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商业银行要努力实现向混业经营方向的转变。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2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2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8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