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胡阳,范翠英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与展望,同时在 2012 年 9 月调查了武汉 3 所初中 7-9 年级 751 名学生网络欺负事件中不同角色性别、年级差异及不同角色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网络欺负/受欺负者中可能男生更多,并且人数随年级的增长而减少;相比于网络欺负者、网络受欺负者和未参与者,网络欺负/受欺负者的抑郁水平可能更高(胡阳、范翠英,2013)。同时考察 751 名初中生压力感在网络受欺负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青少年网络受欺负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压力感在网络受欺负和抑郁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受欺负事件引起的压力感与抑郁间起调节作用,压力感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随网络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胡阳、范翠英,2014)。刘丽琼、彭茹静调查了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 318 名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结果表明:25.47 的%初中生实施了网络欺负行为,33.0%的学生报告曾受过网络欺负,其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高于男生,初二年级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刘丽琼、彭茹静,2014)。
.......
2 问题提出
2.1 当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国外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较多,但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网络欺负现状如何,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去探索,同时,国外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对象多以中学生为主,少有大学生作为被试研究网络欺负的表现形式。第二,目前国内关于网络欺负的研究还集中在理论综述方面,量化研究较少,且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少年,对于大学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需要研究者进行更加深入地实证研究。同时,对于网络欺负表现形式及网络欺负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上,争论较大。第三,目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虽多,但国内还没有从网络欺负角度探究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所有形式的欺负行为都会对受欺负者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网络欺负(Slonje R,2012)。网络受欺负经历会导致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Schneider SK,2012),网络欺负受害者多会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恐慌、孤独绝望、缺乏安全感等(范文翼,2013)。
2.2 研究目的
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欺负作为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方向,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所有形式的欺负行为都会对受欺负者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网络欺负。网络欺负受害者多会感到情绪低落、焦虑、孤独绝望、缺乏安全感等。并且由于网络欺负无时空限制的特点,受欺负者可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遭受到持续不断的欺负行为,进而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伤害。研究发现,有的网络受欺负者在抑郁水平上的得分比传统欺负中的受害者更高,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及自杀意念。网络欺负现象不光对被欺负者造成伤害,对旁观者也有一定影响,被欺负者受到网络欺负行为的心灵伤害,可能会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旁观者也可能受到情绪困扰,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 。3 研究意义......................12
4 研究方法.................134.1 被试........................... 13
4.2 工具............................ 13
4.3 研究程序........................... 14
4.4 统计方法...................... 14
5 研究结果.............15
5.1 大学生网络欺负特点分析............... 15
5.2 大学生网络欺负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21
5.3 人格特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22
5.4 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网络欺负的关系.............. 26
6.讨论
6.1 大学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基本特点
本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三视角彼此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国内及台湾地区的研究相同(Huang YY,Chou C,2010;Keith.S&Martin M.E.2005)。基于网络提供的方便性与隐蔽性及非面对面等特点,网络旁观者、欺负者和被欺负者三类角色极容易转变,被人欺负者,可能转而在网上欺负他人以发泄不满,有些旁观者在转发图片、网络链接时,也间接成为欺负者,这一刻是被欺负者,下一刻可能是欺负者;这一刻是旁观者,下一刻可能是欺负者。网络欺负行为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使得欺负现象更加便利,同时网络欺负者看不到对方及时反应,相比传统欺负者,可能更容易肆无忌惮、不计后果地欺负对方。网络欺负行为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源头难以锁定,欺负者更加隐蔽,比传统欺负行为更为复杂,问题难以处理。网络欺负的参与者可以动辄数百人,甚至多达数万人。前不久发生的“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更像一场全国网民的暴力狂欢,事件随着朋友圈、微博、QQ 群的转发迅速发酵,被打女司机被“人肉搜索”,好事者肆意公布其隐私,更有商家在淘宝上推出“被打女司机爆款服装”等等,变相放大欺负事件。因此,网络欺负在一定程度上比传统欺负更为可怕、后果更加严重。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网络欺负事件,急需要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制定相应的网络欺负预防与干预活动。6.2 人格特征与网络欺负的关系
姚若松等人研究发现女生的神经质和外倾性得分超过男生,开放性得分低于女生;顾寿全、奚晓岚、程杜火等人研究发现男生在五个人格维度上得分均低于女生。本研究发现女生在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严谨性四个人格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开放性人格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女生的神经质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情绪稳定性低于男生,这表现在面对压力和紧急状况时,男生比女生更沉着、冷静;女生的外倾性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显得活跃、开朗;女生的宜人性程度比男生高,这与我们传统认为女生比男生更易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想法相符;女生在严谨性得分上高于男生,说明相比男生而言,女生更有责任心和条理性;男生的开放性程度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思维敏捷性强于女生有关。........
7 结论
①网络欺负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取笑嘲笑是网络欺负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威胁骚扰,最后是散布谣言。网络欺负发生的主要媒介为网络即时信息(QQ、微信),其次是手机短信,网络游戏也是网络欺负行为常见的媒介。②与传统欺负不同,网络欺负发生情况与大学生学习成绩无关,这与网络欺负具有匿名性、非面对面、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特点淡化了学习成绩这一区分指标有关。同时,上网时间越长,越容易遭遇网络欺负行为。③男生无论是在旁观者视角、被欺负者视角还是欺负者视角下,网络欺负的发生率均高于女生,且差异极显著。在网络欺负的三种表现形式及网络欺负发生媒介上,性别差异也非常显著,男生高于女生。这与国外的研究相异,说明网络欺负行为会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里,男生更容易沉迷网络暴力游戏,网络成瘾比例高于女生有关。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42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