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08 22:14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均位于亚洲,互为邻国,经济规模巨大,发展动为强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中印作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两个新兴经济体,如引擎般带动着世界经济发展。自1950年建交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后,中印两国双边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以年均43%的速度増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额在19501962年建交初期仅为2.6038亿美元,但是在2004年突破百亿大关,在2008年中印贸易额过500亿美元大关,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也上升至第十,成为中国在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国。2013年,两国贸易总额规模更是达到654亿美元,为2001年的18倍。

然而I虽然从数据上看,中印之间的贸易发展越来越快、贸易规模越来越大、贸易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印贸易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印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现。尽管中印两国对双边贸易差额的统计存在很大的不一致和争议,但中印双边贸易差额逐渐扩大的趋势是相同的。根据中方统计,自中印1%0年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基本上都是中国对印度顺差(除2003-2005年中方逆差),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对印度顺差额以年均39%的速度迅速增加。2013年中印进出口贸易差额已经达到315亿美元,中国己经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

......................


1.2研究方法与硏究内容

本文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为研究背景,选取中印贸易失衡问题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印贸易失衡的现状、结构持征和原因,对中印贸易失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分析。文章以中印贸易失衡现状为切入点,对中印经贸失衡的总量及商品结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分析;在此基础上,引用兰元边际分析从整体和主要章节重要产品层面上研究中巧贸易失衡问题,将贸易失衡分解为王个方面,借助三元边际的新框架,从三元分解新视角分析中印贸易失衔问题,得到了中印贸易失衡结构的新结论,并针对中非经贸失衡的调整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具体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相关理论及文献研究。主要介绍文章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巧关的贸易理论、投资理论、对外援助理论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国内外学者对相关向题的研究进行综述,同时概括文章基本结构,并指出创新点与不足。

2.中印贸易失衡的现状分析。本文以客观数据为基础,从失衡总量和商品结构两方面对中印经贸失衡现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分析,并指出中非经贸失衡的主要特征。

3.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效应研究。本文将运用多重指标从整体上分析中印贸易现状,详细考察中印双边贸易比较优势、贸易结合度、竞争及互补性和双边贸易特点,运用三元边际的理论及方法,揭示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特征。

4.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政治层面、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双边资易政策四个方面因素来探讨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

5.改善中印贸易失衡的政策研究。论文将在理性看待中印贸易失衡的基础上,根据中印贸易失衡三元边际分析结果,结合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从政治、经济和战略兰个层面上提出中国应对中印双边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


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回顾


2.1贸易失衡理论基础

2.1.1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失衡的分析

继亚当斯密之后,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被称为"比较优势理论")。他在模仿亚当斯密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基础上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即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根据自身机会成本现状生产对于自己来说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进行出口贸易,再从别国进口那些自己需要但是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从贸易中获得好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贸易发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很好地论证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生产分工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在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模型中,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而在实际中,影响生产的还有资本、止地、技术等其他要素。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提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一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根源于它的要素禀赋’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丰富程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在不同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每个地区都应该生产能够大量利用该地区相对充足的要素的产品并进行对外出口,进口那些需要大量利用其相对缺乏和价值昂贵的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实质就是国与国之间丰裕生产要案与稀缺生产要素的交换。要素禀赋理论以要素禀赋为切入点说明了国际贸易的流向’即劳动力要素相对丰裕的经济体应该集中生产和出口能够密集使用其劳动力资源的商品,资本要素相对丰裕的经济体应集中生产和出口能够密集使用其资本要素的商品,这种国际贸易格局会自然使贸易平衡发生倾斜。一般来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都集中在劳动和自然资源两种要素上,发达国家才具有丰富的技术和资本要素,由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都比较低,所以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出口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获得的收益比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收益大。

.....................


2.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2.2.1国内对中印贸易失衡的研究

国内学者多数从中印要素禀赋结构差异性、中印产业结构互补及差异性、中印贸易竞争与互补性、中印贸易摩擦及成因、对外贸易结构等视角展开分析,重点在揭示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王进(2010)在分析中印双边贸易基本情况中指出,一国某类商品大量的贸易顺差无疑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度上的贸易恐慌,加之印度也正是实行一系列峭起和改革战略,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开展。所以,这种纯粹基于双方比较优势而进行的国际贸易并不十分适用于这两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依靠送种传统的贸易形式是不够的,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更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伴随中印贸易失衡的是中印贸易摩擦的增加,两者息息相关。韩鹏生(2010)指出印度贸易规模扩大伴随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而贸易的不平衡引发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印度目前对外的反倾销案50%是针对中国。王慧海、叶红梅在分析中印贸易摩擦的原因时认为,中国明显的贸易顺差是两国贸易摩擦不断攀升的首要因素。杨晓华(2012)指出中国已是印度最大的贸易国,贸易顺差的持续増加必然会影响两国贸易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有关中印贸易失衡的文献己不断丰富,但是从三元边际角度研究中印贸易失衡结构特征还没有出现。且现存大部分研究采用方法均为在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理论基础上,用中印双边贸易规模数据计算两国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贸易竞争及互补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理论及方法均过于陈旧。随着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双边及多边贸易情况日趋复杂,单纯的贸易总额上的顺差或者逆差已经不能作为衡量贸易失衡的标准了,而是应该将贸易总额的规模性失衡进巧进一步的结构性分解,分析兰个维度各自的影响程度。本文借鉴施炳展贸易失衡分析工具,从新的角度解读中印贸易.失衡,构建贸易失衡三元分解的实证框架,对中印贸易失衡进行广度、价格和数量的三元分解,即中国到底在广度、价格与数量三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是贸易顺差,从而分析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特征,深化和细化对中印贸易失衡的认识。

....................


第三章中印贸易失衡现状分析..............12

3.1双边贸易概况..............12

3.2贸易失衡总量特征..........13

第四章中印贸易失衡的结构性分析..............16

4.1结构分解方法..............16

4.2中印贸易失衡的三元边际分析...............17

第五章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24

5.1中印经贸关系密切度不高................24

5.2经济结构与要素比较优势相似性大............25


第五章中印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5.1中印经贸关系密切度不高

总体上看,中印双方的交往还不多,相互了解还不够,两国广大民众对彼此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互信程度较低。在印度,相当一部分人担屯、中国同己基斯坦的合作会使印度在印巴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印巴三角关系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印两国关系始终不能朝着健康和平的方向发展。中印边界和西藏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对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另外,西方国家恶意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使印度不能友好对待中国的迅速陋起,抵制从中国进曰的商品,妨碍中国在印度投资企业,一方面使得中国在印度的市场缩小,控制了进口规模,另一方面其实也抑制了印度企业吸收高技术、出曰产品附加值低,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低出曰动力不足。这些政治因素时刻挑战着中印经贸关系,导致中印贸易关系紧张。通过贸易结合度测算,我们可以知道中印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有待于提高。中印贸易结合度见图5-1;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背景下中印贸易失衡问题研究

.........................


第六章改善中印贸易失衡的政策建议


6.1增强双方经贸合作关系

中印贸易失衡虽然是经济问题,但和两国的政治与安全也脱不了干系。多年来中印未能在孟中印细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实质进展,主要源自印度对中国的担忧,一些印度人认为中国进入该区域目的就是要包围印度,两国缺乏互信导致孟中印铜次区域合作一直无法顺利推进。中印双方应充分认识到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合作与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从根本上改善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必须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从人民的根本需求出发,正视历史与现状,加强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中印两国虽然是邻国,但至今铁路不相通,运输成本高,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进驻印度的程序繁琐、口槛商,两国进出口手续繁多冗长、效率低下,印度越来越严格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等贸易措施,印度针对中国廉价产品不断发起反倾销诉讼,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印度厂商拖怨印度产品难以进入中国市场等等,这些都与中印两国政治互信不足紧密相关。所以,中国和印度应加强团结与合作,增加两国政府高层谈判,,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沟通,创造良好的对话机制,以WTO框架或者金砖国家框架作这谈判机制积极沟通,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为两国全面合作创造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双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4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4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3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