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晚报》食品安全新闻的框架研究
一、食品安全和框架理论概述
(一)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问题分类
食品安全由于涵盖的方面不同,可以有三个类型的分类:
物理性污染,其分为两个方面,放射性物质对于食品的污染,放射性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当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人体造成伤害。2011 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影响空气,水源和土壤,人类不仅受其三大因素的直接影响,还承受着作物,水产品,牧草等食品摄入的危害;另一方面是比较常见的金属,石头,玻璃等坚硬异物的污染。如在大米中加砂石,白面中掺滑石粉,火锅底料的罂粟壳等问题,这些可以在生产的环节直接杜绝,可是有的企业,或者中间人抱着侥幸的心里,以群众身体健康为代价为自己谋取暴利。
化学性污染可以分为,一、化肥和农药,由于农民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被广泛地过渡使用,中国人均耕地只有 1.39 亩,跟世界平均水平的 40%相比真是差距甚大,但是却养活了占世界 19.85%的人口,提高了粮食产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背后的代价。虽然我国农民都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是只凭经验,没有科学的施肥概念,单纯靠追施化肥来获取高产量,忽视所施土壤的具体状况,造成土壤的污染和不必要的浪费。
生物性污染,其指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等生物对于事物的污染,在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以及食用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生物性污染。细菌性事物中毒最为普遍。
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偏重于质量方面。所以,本篇论文侧重研究生物性污染,对现有的诸多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其有着相通之处:首先,食品安全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食品安全贯穿食品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其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销售、食用等各环节安全的新闻报道。
.....................
(二)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的起源
20 世纪 50 年代,贝特森以人类学角度的出发初步建立了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们自身的主观态度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建立认知框架之直接关系着人类的主观意识,不同的认知框架都会引起人们对于相关事件持有不同的意见与看法。到了 20 世纪80 年代,戈夫曼将框架理论延伸到社会学,他在 《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一书中提到:“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与主观过程,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够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1957 年美国计算机学家米斯凯对于框架理论的解释为知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这两种研究构成了框架理论的理论假设,即为宏观层面的社会学和微观层面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这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新闻传播学科中框架概念的起源。
2.新闻框架的应用
人们通过新闻这个窗口去了解世界,窗口大小,窗玻璃的色彩以及窗户的朝向都影响着人们的视野。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一种组织原则,它制约着人们参与社会事件的主观态度与倾向。框架将复杂的事件,变成了有明确认知性的事件。关于框架分析的观点,戈夫曼承认新闻同时存在两种现实中。
2006 年,潘忠党的《架构分析:一个理论亟需澄清的领域》,就新闻架构分析研究这个比较局限的领域来说有四类框架。第一类是美国政治学家阿岩伽根据新闻报道的文本组织手段,区别为主题式框架与片段式框架。第二类是言说者(包括新闻从业者)在叙述或讨论某一现象或议题时,对内容的强调程度不同而使用不同框架。第三类框架与第二类有重叠之处,即认为框架是言说者叙述或讨论某一新闻事件或议题时的侧重。第四类框架引入了认知语言学传统,指的是以不同隐喻所建构的思路。当然了,受众介由新闻这个平台去了解、感知世界。但是这个平台自身也存在问题。换句话说,媒介偏见是不能被完全规避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媒体从业者都不仅仅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者在进行新闻生产时会受到各种权利组织制约,如政府、媒介组织、社会团体,社会规范。这些因素影响了新闻报道所呈现的面貌对于新闻所呈现的最终面貌产生影响最终定稿;第三,在框架理论的角度看,媒体从业者在很大程度上依据积累的经验来对新闻事实进行主观的判断。记者在分析新闻价值、媒体立场时,已有社会价值、社会秩序的认知往往会指引他们的评判标准,并通过自己的报道再次确认了这样的认同,因此在这其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道理与旧的形式冲突或是“旧曲重弹”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媒介偏见问题。
.......................
二、《辽沈晚报》食品安全新闻的框架分析
(一)实质类目分析
1.主题类目
新闻作品所体现的中心思想就是新闻主题,它是选择和排列材料的基础,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脉络。王石番认为,主题类目是内容分析最一般性的类目,是应用最广、回答最基本问题类目,是探究传播内容属于什么类的问题。其分为:现状问题、政府行动、对策建议,数据公布以及其他。本文选取从 2013 年一月到 2014 年十二月,《辽沈晚报》两年中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共 152 篇,其报道数量分布不均,2013年 47 篇,2014 年 105 篇,可以明显地看出从 2013 年下半年关于食品安全新闻的报道数量才显著增加。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现状、问题的主题位居第一位,并且所占比重达 60%以上,报道多是对食品安全恶性事件进行现状问题的报道,如辽沈晚报在 2014 年 7 月 25 日刊登了全省查扣“福喜肉”1.68 万公斤沈最多;2014 年 9 月 3 日报道了黑卤鸭烧鸡下架全市开展市场整治;2014 年 9 月 4 日两批“诗香味”月饼菌群总数超标遭通报等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辽沈晚报在面对突发的大型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上,主题选择上比较乐于倾向贴近当地受众群体的心理和情感。报道食品安全问题多针对于辽沈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新闻报道。因为受众更加关心的是自己是否会被此类事件波及,如若波及,那么影响的程度是怎样的,事件进程如何,与自己的关系越密切,受众的关注度就越高,那么新闻报道的价值就越高,就会有更多的受众。地域性的“铁杆”受众是报纸生存的重大动力。
......................
文字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相同的文字被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像对同一个自然景观进行拍照,角度不同,所呈现的景色就同。王石番在《传播内容分析法》一书中,把形式类目划分如下:传播形式,叙述形式,强度类目,策略类目。形式类目在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上分为报道体裁,图文配合方式,版面,语言特点等。本文主要研究《辽沈晚报》的报道体裁和版面,形式三个方面。
1.体裁
体裁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新闻体裁分为消息,评论,社论,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采访札记,调查报告,综合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本文在研究《辽沈晚报》的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报道方式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其他。表格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辽沈晚报》的食品安全新闻报道中,通讯在报道篇幅上领先于消息,占比为 54.7%。通讯通常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多以叙述和描写为主。新闻事件通过通讯的题材报道出来,事件会更加全面、完整。其可以使受众更加客观地知晓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细节的描写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阅读兴趣。由于出版形式的问题制约了报纸的时效性,消息占比位居第二。报刊通过运用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受众的舆论走向。但是,在表格中可以看出新闻评论在四个类别中占比最少,为 2.9%。可见《辽沈晚报》在深度报道,引导舆论,展现媒体立场方面做得不足。
.......................
三、《辽沈晚报》食品安全新闻的个案分析 .................... 22
(一)框架的高中低层次 ...................... 22
(二)《我省查扣并封存 8688 公斤“福喜肉”》的框架分析 ............... 23
(三)《康师傅承认用馊水油称大陆没用》的框架分析 ......................... 24
四、《辽沈晚报》食品安全新闻的改进对策 ..................... 29
(一)《辽沈晚报》的实质类目框架改进对策 ................... 29
(二)《辽沈晚报》的形式类目框架改进对策 ................ 31
四、《辽沈晚报》食品安全新闻的改进对策
(一)《辽沈晚报》的实质类目框架改进对策
本文对《辽沈晚报》2013 年至 2014,用框架理论分析研究了这两年间的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并且对于典型的新闻报道进行个案探究。从新闻的高中低框架方面分析新闻的文本。要创立自己的地域品牌,《辽沈晚报》在实质类目框架方面要做出的改进如下:
首先,加强报道主题的连续性
在当今这个被大量信息充斥着的时代,受众对于与自己有关的新闻报道,更加感兴趣。同时不只是满足于报纸单纯地对于食品安全恶性事件的报道,或者法律政策例行报道,而是想获得更多的信息,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框架分析得出《辽沈晚报》视食品安全报道主题设置并不平衡,其在主题的选择方面,要平衡问题现状,对策建议,行动等方面的主题,增加食品安全新闻的报道数量,保证报道的连续性。注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平衡,完善食品安全新闻框架。如《桃李过期食品中途转手流向不明》,只是报道了桃李食品期食品返厂拆去包装卖给养殖场做饲料但部分买主拉运途中又私下转卖,致使大量的过期食品最终流向不明。在接下来的《辽沈晚报》报道中并未对过期食品的流向和该事件的监管惩处没有相继的报道,只是报道了事件,并没有相应的解决行动,记者除了要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政策的宣传的同时,还要对该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术语有深彻的理解,再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公众。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不仅要进行解释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交代背景资料,并且对于有关的新闻事件进行解释或分析,其重点在于客观地向受众传播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资料等。,还需要针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进行对策性报道,也就是说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可以向受众传播警示信息,,观点,和解决对策。媒体在新闻报道时要首先明确的问题是要确认好目标受众,即新闻报道的主要是那些受众群体在看,是普通的民众,社会组织还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因为目标受众不同,在新闻针对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报道策略。并且媒体在不同的地区对于所在地区的事件情况进行对应性的策划报道,这样就可以使受众更了解事件信息,贴近受众心理,引起共鸣。
.....................
结语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物的摄入,食品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受众要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提高自身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认知,不可三人成虎。当然了,新闻媒体要完善监督职能,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不可做媒介评判。其一定要对于事件要全面、客观地调查报道。政府部门对于问题企业要做出明确惩罚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法和规章制度,维护司法公正,不可给不法企业以漏洞,让其有机可趁,危害人们的生活。
《辽沈晚报》是传统媒体,更是一份地域性的报纸媒体,要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辽沈晚报》一定要客观合理地利用新闻框架,不可受既有认知的束缚,纠正报道时的选择和方向偏差。对于要报道的新闻事件,《辽沈晚报》在报道新闻时不仅要捍卫新闻真实性,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把地域的接近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报道受众想要了解的有关于事件与自身有关的全部信息;第二,新闻媒体在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深入调查的同时,也要阐述媒介自身的观点。这都无疑对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媒体责任心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要经常性地向受众传播食品安全的知识,提高受众的认知能力。
以《辽沈晚报》为代表的区域性报纸,经过不断改进,一定会在新的媒体格局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49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4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