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流变、戏剧仿拟与文化表征——央视春晚小品研究
一、春晚小品的主题流变
“喜剧小品”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特别是出现在具有绝对影响力的春晚舞台前后也就 30 多年的时间。要直观审视这段时间的春晚小品,发现其中蕴含的变化和价值,从而回顾社会发展,那么小品的内容主题是最好的镜子。在主题方面80年代90年代和新时期的央视小品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和特点,而春晚小品的主题流变,与不同时期的社会大背景是分不开的。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以社会背景变迁为线索来探讨春晚小品的主题流变。
(一)80 年代突破枷锁的娱乐体验
自从 1984 年春晚被搬上荧幕以来,小品就伴随着春晚的成长。80 年代正是中国文艺界又一次复苏的时期。也正在此时,喜剧小品成为一个热潮席卷着观众的眼球。究其原因也就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和一种追求娱乐的心态有关系。80年代由中国诗歌的繁荣为代表的文艺界的大发展的确给人们的意识和审美心理带来了一种变革。
尤其是结束了长期以来统治文艺的政治说教和政策图解以后,人们对文艺的娱乐功能的渴求和向往就需要有宣泄的渠道和形式。喜剧小品的效果是笑,而此时的中国人正在从功利和逻辑制约中走出来。喜剧小品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找乐和宣泄情感的心理。不得不说,80 年代由于中国紧张社会气氛的初步缓解,人们得以从一定程度上从各种规范和功利性之中暂时解脱出来,此时小品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所能给观众提供的恰恰就应该是会心的欢笑和新鲜感。
1.摆脱政治宣教的娱乐狂欢和典型化包装
80 年代初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的冷酷,文艺界也迎来了一个春天。此时的春晚小品是以王景愚为代表的默剧小品《电视纠纷》《淋浴》等默剧小品开始的,这种小品在于表演的绝对夸张,而故事主题则相对简单,内容上并不曲折和有悬念。目的就在于博君一乐,传统戏剧的影子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此时的小品侧重娱乐表演的展示从而不会让观众产生疲倦感。
1984 年陈佩斯朱时茂在春晚舞台上的横空出世,算是将小品这种脱胎于戏剧的艺术形式正式带到了观众的眼前。而纵观他们在 80 年代给我们带来的小品,主要的主题刻画起初依然着重于表现表演形式的代入感,侧重于“演”。比如《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胡椒面》。
后来这个时期春晚小品的典型性和娱乐化主题就渐渐从内容上就突出了,《产房门前》表现尤为明显,其主题是批判传统重男轻女思想,有价值的是在小品中这种思想不仅出现在农村,城市知识分子同样也存在这样的看法。而谴责“重男轻女”思想这样的主题,被郭达带着陕北口音的演绎处理得滑稽可笑,进行了“娱乐化”演绎,当然这本身和电视媒介的特性以及喜剧小品的特点有关系。这种小人物的心理感受表达恰恰是观众所认可的,是大众所要心理宣泄的内容。
........................
(二)90 年代社会转变下的主题先行
经过了 80 年代的发展,春晚上的喜剧小品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和喜爱。90 年代,是中国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也在进步,,艺术作品是反映时下政治经济生活的最好镜子,于是小品此时的题材趋向于展现我们在新经济生活中的遭遇和问题,以及百姓生活观(比如爱情观)。这个时候社会由生活必须品时代向消费品时代过渡,导致经济结构和条件发生巨变,这就直接影响着整个中国的社会。由此而产生的很多生活变化,也被反映在小品之中。
1.折射社会经济现实的镜子。
这里所说的新的经济生活有好有坏,有进步也有缺点。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处于增长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既反映了周期性经济扩张的固有趋势,也受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形成了宏观经济决策的主导思路和经济迅速增长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以稳定经济、整顿经济秩序为着眼点的宏观经济政策,构成了政府调控的基本内容,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宏观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动。经济结构方面则是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当然也有金融危机和下岗问题,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然也滋生了假货和不良竞争的现象。当然,春晚小品的舞台对经济生活主题的表现主要还是通过各种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来展现。
《草台班子》反映的是有赞助才拍戏的演艺圈的事,这也恰恰是现在电视圈里的“潜规则”。小品中还初步展现了现在各种影视作品植入广告形式的雏形。1993 年小品《市场速写》讲述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砍价,卖家说衣服 50 元一件,买家说 30 元一件。但是小品的核心在于做生意不能“光讲挣钱不讲友谊”,也就是在市场经济条大环境下,做生意不要利益熏心。最后郭冬临饰演的商贩受到老外哥们儿的感染决定开个中国贸易对外开发总公司,也从侧面说明新时期经济大发展时的,中国市场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对外贸易。
小品《推销》则关注的是“假货”问题,张国立和刘亚津扮演的卖“灭鼠灵”的商贩,两人使尽浑身解数推销自己的耗子药,后来假货暴露后立刻改卖保健品。《打工奇遇》则反映了饭店虚报菜价的问题,表现了提倡做买卖要“货真价实”的主题。
《越洋电话》虽然主要表现亲情和思乡,但在小品中也明显体现出经济腾飞后中国人的生活,老人说村里开了股份公司,而自己还是股东,还打算和亲戚成立养猪联合企业,自己当董事长,拿着 BP 机查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等等例子都表现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民对新经济生活的了解和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找焦点》则是以农民的视角观察首都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两位老人还顺便谈了谈世界局势,让人忍俊不禁。
....................
二、春晚小品的戏剧性解读
春晚小品与春晚舞台上的其他表演形式一样,有自身的艺术特性。小品脱胎于“戏剧”,所以自身保留了戏剧的很多特点,比如表演特性,情节设置,台词,人物等方面都可以从戏剧角度进行观察和解读。与此同时小品的语言为了使小品本身的效果得到发挥,往往也是很有讲究,值得进行分析梳理。这里的分析主要基于小品的剧本文本和戏剧性分析等方面,但是由于现在综合性权威的央视春晚小品的剧本出版的不多,因此这里的剧本文本由本人自己依据小品视频资料进行整理。
(一)小品语言的幽默艺术
小品的语言表现力主要集中在人物台词上,台词大体可以分为对白,独白和旁白。“对白也称对话,即戏剧小品中角色相互间的对话,是剧本台词的主要部分,也是人物语言的核心。”“独白也称内心独白,是演员借以表达角色思想、情感活动的内部无声言语过程。”“旁白也是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语言方式,是指在剧情进展中,剧中人物在一旁评价对方言行或表述本人内心活动的台词。”除此之外,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讽刺是小品语言常用的手法,通过讽刺性的台词设计,既可以表现出演员的滑稽可笑,又可以深化主题,一举两得。
1. 小品语言的民间化幽默艺术
小品不同于戏曲等舞台表演形式,它更为民间化,也就是展现更容易让普通观众理的幽默。小品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下里巴人”的语言,于是通俗性,个性化和生活化就成了民间化小品语言的特点。如果从本质来看,小品语言的幽默很大程度上就是民间的俚俗文化,既是开放的,又是活泼的,充满了变化。要注意的是随着春晚的不断进步,这里的“俗”不是庸俗,更不是“低俗”,而是一种“接地气”,无论是什么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欣赏小品的幽默开怀一笑。
小品演员的台词听起来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人在说话一样,首先给人一种亲切感。同时,小品语言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包括何时抖包袱,巧妙运用方言,甚至网络流行语等等,从而激发观众的笑点。
使用方言也是小品幽默语言的一大特点,陕西话、河南话、东北话一度统领着春晚小品舞台。小品《产房门前》郭达操着一口浓重的陕西方言,一开口就奠定了幽默基调。在方言使用方面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新千年之后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方言小品的崛起,一系列小品如《卖拐》三部曲《心病》《策划》《说事儿》等等,“小品要取得成功,其语言必须力求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用超出常规的搭配,努力实现语言的陌生化,让观众既体会到熟悉,又能产生陌生的新鲜感和兴奋感,用听觉上的陌生来实现观众感受的陌生。”方言对于普通话而言,确实具有某种陌生感,这样可以在小品中充分引起观众的注意。同时,由方言所衍生的地方文化在小品中的运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北二人转,也给了观众不同的幽默体验。
.......................
(二)戏剧化的人物塑造
“戏剧性,这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戏剧艺术有五大要素:剧本、导演、演员、剧场、观众,这些要素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或者说有一个五者所共同追求的东西,那就是戏剧性。”这里主要从剧本的角度去讨论戏剧性,也就是在小品的剧本之中,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冲突所展现出来的戏剧性。
这里说的“人”,实际上就是小品人物,或者称为“角色”。“小品——微型剧,就应面对微观世界——人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人的心灵的一隅瞬间闪现的奥秘,传递出人的心灵活泼泼的搏动。”喜剧小品一般篇幅较为短小,所以对人物的塑造要求非常精准。另一方面,喜剧小品,自然还要具有喜剧的人物构造特征。一般来说,“喜剧天生就是傻蛋的冒险,去发现或者成长。某人傻里傻气,或被人诱入一个‘不恰当的目标’中,在历险中渐渐成熟,或者认识真正的自己。”喜剧小品的角色所散发出的魅力往往就在于他(她)“笨”、“傻”、“孬”等等滑稽的表现。
小品人物角色的塑造包括性别,名字,年龄,爱好以及生活轨迹等等方面。综合起来,人物就立体了,丰满了。30 年的春晚小品有几种比较主流的人物角色,分别是外乡人、城市人、骗子、妻管严这几种类型化的角色,这些角色在数不胜数,下面会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
1. 外乡人与城市人
“外乡人”是央视春晚小品上非常常见的角色。“外乡人”的形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其是国家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代表。而“外乡人”进城与城市化所形成的那种鲜明的对比和冲突是十分有戏剧性的。此外,在通过对“外乡人”的描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观众有共鸣和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
说到“外乡人”就不得不提到以赵本山为代表一些小品作品,赵本山从 80年代登上春晚小品的舞台,先后给观众带来了《相亲》《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卖拐》等等经典小品,在这些小品当中无一例外的赵本山都是以农民身份出现的。有很多小品集中体现了他的外乡人形象。从角色身份的角度来看, 赵本山在登上春晚舞台之后从 80 年代到 1998 年可以说塑造的是东北外乡人的角色,侧重本土外乡人角色的塑造,而 1999 年至今,则更多的是以外乡人的视角来看城市。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外乡人角色实际上暗示着广大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如果说早期的小品《相亲》《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是用一种格格不入的角色定位和朴实的农民形象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后期的《卖拐》《说事儿》《心病》则就是以外乡人进城来表现城市社会主题。虽然小品演绎的大环境发生着改变,但是他们的形象还是被严格束缚在农村土地上,所以在都市人眼中已然是生活在边缘的外乡他者。
.......................
三、大众文化舞台中的春晚小品 ...................... 38
(一)流行性和模式化............................ 38
(二)大众反叛的都会体验............................. 41
三、大众文化舞台中的春晚小品
央视春晚小品经过 30 多年的变化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每年春晚过后人们的谈资。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小品所引发的的社会关注,包括流行语,社会现象等等都可说是春晚众多节目中最有影响力的节目类型。而大众文化,一般是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信奉的文化,而这与春晚小品的艺术旨趣不谋而合,本章内容主要从大众文化出发多角度的阐述央视春晚小品的内涵和意义。
(一)流行性和模式化
如果说 80 年代和 90 年代由于大众媒介诸如互联网,手机端等还没有兴起,小品的传播力度并不强的话,在新千年之后,几乎每年优秀的央视春晚小品依托大众媒介传播都会引发一阵热潮,无论是是民间效仿还是一些春晚小品流行文化(特别是流行语)的复刻,都是央视春晚流行的表征。不过,要想在每年央视春晚小品的舞台上推陈出新并非易事。久而久之,小品的创作也就存在了一定的模式化以保证小品的基本质量。
1.流行元素引领的小品浪潮
央视春晚小品特别是 2000 年之后的小品的影响力骤然提高,几乎每年在春晚结束后的一段日子都会有春晚流行语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出现,观众也像赶时髦般地说起了春晚流行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众媒介对春晚小品价值观的传播作用非常大,还有就是央视春晚小品本身大众化了,无论是取材还是情节设置,包括主题指向,都把关注民生作为基本话题来探讨,这样也就容易出现人们所认可的流行元素。
《卖拐》三部曲把东北方言“忽悠”带到了人们的日常语言行为之中来。《策划》中宋丹丹的一句“你太有才了”一时间也风靡大街小巷,而且人们在说的时候还要模仿宋丹丹的语气才算传神。小品《梦幻家园》中蔡明反复强调的“为什么呢?”,由于在小品中很高的重复率,第二天也就成为了人们的口头禅。在小品《说事儿》中,宋丹丹自夸是使用的“那是相当的”也成为了那一年中热门的程度副词。
最值得一提的是小品《不差钱》,这部小品中的流行元素可谓是创下了历届春晚小品的巅峰,首先小沈阳跑偏的苏格兰裙裤就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于是“跑偏”也就成为观众用来形容不靠谱的人或事情的形容词,之后不同于其他春晚小品可能只有一句或两句流行语,《不差钱》的流行语非常之多,例如“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人这一辈子,眼一睁,一闭,一天就没了;眼一闭,不睁,一辈子就没了。”“纯爷们儿”等台词都是人们反复使用的流行语,当然也因为《不差钱》如此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流行元素,小沈阳也就通过大舞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
结语
通对 30 年来央视春晚小品的整理和研究,小品这个我们每年春节都习以为常的节目形式让本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主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通过每年央视春晚小品的解读,也基本可以感受到相对应时代的国人心理认知。另一层面,如果我们把小品作一个艺术性探究的话,就让它回归了戏剧本质,特别是从编剧角度,文学角度,对其语言、情节、人物设定的分析研究可以集中体现出春晚小品出色的戏剧性特点。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央视春晚小品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代表着大众文化的符号,它既创造着流行,又书写着城市,反映着我们的社会,更是在通过主流价值的传播营造着集体的身份认同。
以央视春晚小品为代表的电视小品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由起初的新鲜到鼎盛,再到如今引起人们的反思,这说明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戏剧表演形式的理解在逐渐深入,很多小品也不再是让人一笑了之,反而承担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电视小品的传播和蹿红速度令人咋舌,这不得不归结于电视媒介和众多晚会的舞台给了小品发展的空间。从 2015 年央视春晚小品来看,小品的宣传和导向作用在不断加强,在保持娱乐性的基础上有了较新的发展。但是从表演艺术形式上来看,进入新千年之后,电视小品反而有些走下坡路的趋势。特别是赵本山,宋丹丹等老牌小品演员退出春晚之后,小沈阳,开心麻花的作品还有待时间考验,我们在电视舞台上很难再见到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品了,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对未来小品的发展有更多的忧虑和思考。
本篇论文力求从主题分析,戏剧性角度,和大众文化三个大方面展开阐述。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央视春晚小品的价值和魅力,通过大量素材的分析解读,力求从一定侧面关注这种家喻户晓的表演形式未来的发展。若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