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0 05:50

第一章 大众传媒低俗化及其表现、特征、成因 


第一节 大众传媒的内涵、类型和功能
大众传媒,西方称之为新闻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介。《辞海》中的涵义是:“‘媒介’是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传播’是人类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中开展观念、情感、情况等信息的沟通交流。”《传播学》中的大众传媒是指在传播路线上用以传达信息的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等诸多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大众传媒已从过去相对狭义的概念过渡到广义概念,大众传媒日益改变着现代社会的生活。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应是指传播媒体、组织及他们所出版的纸制刊物、影视节目、广播,也包括他们传播信息所使用的媒介体。 

传播学中将大众传媒分为两大类: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出版物;电子媒体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大众传播媒介分为传统媒介及网络媒介更有利于我们梳理和认识当代大众传媒的现状及其低俗化现象。传统媒介,即报纸、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及电影;网络媒介,即移动媒体、触摸媒体、数字媒体等等。当今的大众传媒,传统媒介和新兴的网络媒介并存发展,而且网络媒介越来越占据绝对优势,其影响面更加广泛和巨大。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研究大众传媒的相关理论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一是舆论学视角,从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和价值导向入手进行研究;二是传播伦理学视角,从大众媒体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解析信息应持的伦理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三是文化研究视角,揭示当代媒介文化的运作特征、意义表达、价值建构。目前出版的代表性著作有:邵培仁的《媒介生态学》,该书提出了绿色大众传媒生态观,倡导人们确立大众传媒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构建正确的信息传播与消费模式,科学的大众传媒经营与管理机制,确保大众传媒生态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白传之、闫欢的《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该书提出了媒介教育的融合范式,即在媒介教育中,“人与媒介”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但应体现出人的主体性。胡钰的《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该书从新闻传媒的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并着重剖析大众传播产生的负效果。张咏华的《大众传播学》,该书研究了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作者认为:既要考察传媒与公众议题之间的关系,又要考察传媒对公众议题舆论内容的影响,即研究舆论导向。从上述著作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已经关注到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和负效应问题,但尚未就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与著作出版不同,学术论文的研究范围、研究角度较为广泛。有的学者从新闻学、语境学、法理学的角度研究大众传媒低俗化的现象、影响、成因:如钟舟、邓琳的《大众传媒低俗化的表现及对策》;程曼丽的《关于网络传播负面效应的辨析》;姜为玲的《论传媒低俗化的文化根源》;孙宜君、孙飞的《我国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透析》;张千山的《试论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等等。有的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教育学角度研究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如吴锡存的《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韩柏光的《大众传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徐素华的《大众传媒中的低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胡钰,吴倬的《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等。其中《当前我国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思考》较有代表性。作者陈凌云在文章中分析了大众传媒低俗化的特点,并提出了大众传媒低俗化对未成年人五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人生观出现功利主义倾向;审美观出现模糊单一倾向;人格发展产生游离化倾向;行为能力出现异常化倾向;导致未成年人的不良反应甚至走向犯罪。”

……


第二章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第一节 大众传媒低俗化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和民族唯有掌握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是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却与传媒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不仅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不断销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雅健康的主流文化被削弱和边缘化,低俗黄色的文化泛滥成灾。 
大众传媒的低俗化虽然不敢公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不敢公然与官方意识形态分庭抗礼,但它们打着“多样化”的幌子,传播那些消极、低俗、不健康的东西,客观上不利于弘扬主旋律,不利于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无形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比如说:我们平时教育青少年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艰苦奋斗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但低俗化的大众传媒内容却宣传色情、感官刺激、时尚娱乐、炫富,使青少年沉浸在靡靡之音中不能自拔,沉溺于物质享受之中,早把理想信仰、艰苦奋斗跑到九霄云外了。 

西方文化的入侵,严重威胁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一些外国媒体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肆意夸大歪曲事实,无限放大我国某些社会阴暗面,丑化我国形象,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在西藏拉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西方各大媒体不是谴责恐怖分子的突然袭击和不法之徒的暴力行为,关注当地受害群众的安危,而是忙着制造谣言,他们通过各种剪接图片、移花接木的画面,编造中国政府镇压西藏示威游行的僧人,攻击中国政府不尊重信教自由,甚至鼓噪要对中国进行制裁,肆无忌惮歪曲和诬蔑中国政府及善良的中国人民,严重地损害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形象。

……


第二节 大众传媒低俗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的阶段,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中,青少年才能够接受正确的引导,健康的成长。近年来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各种内容的书籍、电视、电影大量涌现,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青少年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新知识,感受到社会的变化。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少年极易受到传媒的影响。 

暴力、色情现象不仅意味着一种行为,往往内在也包含着一种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往往是反社会的。媒体在呈现这种画面、内容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其中的价值观,使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在青少年中发生变形。现在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观扭曲,,不再信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社会主义道德,他们把这些人类崇高的道德品质视为道德说教,当作“假、大、空”的东西加以抛弃。他们注重经济,忽视政治;注重实惠,忽视崇高;注重索取,忽视奉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表示:“在辨别能力不强、模仿心理普遍的未成年人看来,能印到书刊报纸上,放到网站上,能上电视,可能就是时尚的,是得到成人社会认可的,是社会普遍提倡的。”在大众传媒低俗化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出现了享乐、利己和消费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所宣扬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冲击,青少年中出现了价值扭曲、行为散漫、精神颓废的现象。一些青少年不讲理想,只讲实惠;不讲帮助,只讲利益;不讲集体,只讲个人。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替代了对崇高真理、正义、无私奉献等高尚情操的追求,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取代了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低俗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的价值观,淡化了他们的理想信念。  

……


第三章 大众传媒低俗化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24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4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4 
二、加强政府监管,完善法律法规.................... 24 
三、加强改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6 
第二节 建立对大众传媒低俗化的监督预警机制......... 27 
一、建立传媒自律机制.............................. 27 
二、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28 
三、进一步完善传媒监管的制度措施.................. 29 
第三节 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 30 
一、父母发挥榜样作用,自觉抵制大众传媒低俗化...... 30 
二、加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沟通...................... 31 
三、关注青少年逆反心理,改进教育方式.............. 31 
四、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31 
第四节 加强学校主渠道教育作用 .................... 32 
一、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32 
二、改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2 
三、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 33 
第五节 青少年要加强自我教育 ...................... 33 
一、客观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33 
二、提高自身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4 
三、学会客观评价信息,怀疑信息.................... 34 

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34 

……


第三章 大众传媒低俗化背景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众传媒的建设,强调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胡锦涛在 200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 时隔三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当务之急便是着重党对新闻媒体的领导,切实加强新媒体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大众传媒管理体制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传媒环境,使这一管理体制受到挑战和冲击。要控制和消除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改善管理模式,科学有效的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首先大众传媒要时刻保持党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大众媒体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所谓“超党派”、“超阶级”的媒体是不存在的。大众传媒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大是大非上,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拥护中国共产党,确保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稳定,注重“党性”,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其次传媒产品不等于绝对的“商品”。新闻产品的价值不在于使用和交换,而在于认知和教育。自觉抵御经济社会中的利益侵蚀,不将媒介产品等同于商品进行钻营,破坏来之不易的稳定和谐的局面。再次大众传媒要坚决抵制绝对的“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要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报道什么,如何报道,报道的倾向性等问题上,都取决于新闻记者本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良知,这就是舆论引导。大众传媒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公正性和媒体公信力,弘扬社会主义正气,关注社情民意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疏导公众情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意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

……


结论


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大众传媒低俗化的侵蚀,仅仅靠家庭和学校教育是不够的。现代青少年不同于以往的青少年,他们接触的信息更加广泛,使用的媒介与日俱增,思想更为活跃开放,对社会热点和流行趋势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因此青少年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还需要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如何在纷扰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所谓自我教育,指的是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自觉的约束自我言行,规范自我行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扬优点的同时不断总结和改进缺点,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法律意识,使自己的言行越来越符合社会规范。面对大众传媒低俗化的问题。

正确认识自己是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程度提高,他们更愿意接受新知识,希望正确认识自己,渴望早日成为“成年人”。然而青少年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并不全面,对自身的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交织,使他们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自我认知常带有情绪性的波动。由于他们经常广泛接触传媒,因而更易受到外界影响,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并不符合实际,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思潮,在青少年中却很有市场。所以应对大众传媒低俗化,青少年还需要从自身做起,在家长、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更好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性的吸收来自传媒的信息,进而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5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c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