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疏离感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组织伦理气氛的调节作用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反生产行为是组织成员故意做出的损害组织利益的行为,该行为主要采取故意或试图伤害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方式,对組织成员工作绩效及组织运作效率造成影响。反生产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欺骗及故意破坏等行为与骚扰、歧视别人、拖延工作、早于下班时间下班、找借口请假等方面。反生产行为对组织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大多数员工都会做出其中的几种,这些行为会导致组织库存缩水高达30%。如何减少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是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国外关于反生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体现在个体因素、情感因素和组织因素方面,国内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情景因素与组织因素方面,其中员工的个人感知是影响反生产行为的重要方面,本文拟提出工作疏离感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工作疏离感是指当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无法满足员工要求或其他条件下,导致的员工与组织或组织成员相分离的感觉。目前,工作疏离感的研究在心理学、化会学领域较多,在管理学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国内关于工作疏离感与工作行为的研究较少,并且它在组织行为学相关研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工作疏离感在研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个人一紀织价值观匹配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工作疏离感会引发员工产生工作场所跑酒等工作偏差行为。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直到近几年,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研究逐渐增多。关于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情境因素、组织因素层面,本文通过引入员工工作疏离感,挖掘了影响反生产行为的情感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充实了国内外关于反生产行为的理论研究。
国外对工作疏离感的研究多体现在也理学领域,在管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探索。在管理学领域,国内学者对于工作疏离感研究体现在其前因变量方面,关于它的结果变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它是如何影咱工作行为的,及它发生的具体路径和其具体作用机制的相关理论值得探讨。因而,探索工作疏离感对员工工作行为的影响及中间的作用机制拓展了工作疏离感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
研究工作疏离感对于反生产行为的影响,一方面将也理学概念与营理学观念相结合,拓展了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拓展了工作疏离感在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为研究工作疏离感与薪酬、绩效、行为等管理学范畴相关理论的关系做了铺垫。
1.2.2实用价值
反生产行为是一种消极的工作行为,对于组织效率和其他员工行为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工作疏离感与反生产行为之间的作用机制,分析工作疏离感对于员工做出反生产行为估计的有效性,并试图探索组织伦理气氛对工作疏离感与反生产行为关系的调节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提供合理的解释,从而为抑制员工做出反生产行为、提高組织绩效提供有效的途径;此外,研究结果对于公司文化氛围的塑造具有一定启示价值。
......................
2文献述评
2.1工作疏离感
2.1.工作疏离感概念及理论基础
工作疏离感的研究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指出,当一个人成为社会阶层中机械化的一部分,他就会脱离自己本身产生自我异化。马克思的自我异化理论是指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上获取工人的剩余劳动价值,将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工具安排到生产过程中去,工人虽然是一个独立的自由人,却被剥夺了思考自己行为的权力,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和目标。该观点体现了工人主观上的无力感。
我国学者对王作疏离感的研究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Seeman编制的问卷应用最为广泛(黄小冰,2012)。王月新(2006)通过对Seeman等人的问卷开发创新,编制了运合本土环境的测量问卷,并概括出中国员工产生工作疏离感的几个维度。李晓玉(2012)以护士为研究对象编制了一个包括38个项目的量表,将护士群体的工作疏离感归纳为无奈感、无助感、无意义感三个维度。
根据国内外研究情况,学者对工作疏离感探讨最为广泛的四个维度是自我分离感、无意义感、社会孤立感和无力感,Banai(2007)把无意义感和自我分离感、无力感划分为一类,将社会孤立感单独划分为另一类;Sulu,Ceylan和Kayn浊(2010)将工作疏离感划分为无力感与社会疏离感两个维度进斤测量;Nair&Vohra(2009)将工作疏离感作为一个维度进行测量。根据工作疏离感由单维至多维,再由多维至单维的测量趋势,本文将工作疏离感作为一个维度进行研究。
工作疏离感是员工的一种消极感知,关于疏离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前因变量方面,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工作疏离感的前因变量主要包括个体方面、组织和领导方面、社会文化、工作特征等方面。
......................
2.2反生产行为
2.2.1反生产行为的概念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违背组织利益的行为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是这些行为都具有危害组织利益的共性。20世纪末,"反生产行为"逐渐成为送类行为的整合概念被广大学者所接受(樊晓丽,张建卫;2009)。因此,我们采用"反生产行为"这一概念来研究员工做出的有损组织、利益的行为。关于反生产行为的定义,学者们纷纷做出了大同小异的解释。
国内学者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对反生产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反生产行为既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也可能是隐而不见的行为,无论显性与隐形都会在客观上给组织及其成员的财产带来损失的行为(张建卫、刘玉新,2008)。根据王琢、陈维政(2009)的观点,反生产行为是组织内员工为降低组织绩效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对组织及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带来伤害。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将反生产行为的定义总结为:反生产行为是一种员工故意做出的违背组织及组织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显性或隐性行为。
中国文化背景下,反生产行为的研究主要参照国外反生产行为的维度划分及测量量表,将学者们对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成果和中国实际文化背景相结合,探索与本国国家情境相匹配的反生产行为测量方式。Yang(2009)通过探索香港地区员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做出的消极工作行为,最终制定出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两个维度量表,共包括23个题项。孙婷(2008)对反生产行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间卷调查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中国情境下的五维度反生产行为结构。
中国学者主要从个体变量和情景变量两个方面对反生产行为进行了研究(张永军,慶建桥,赵君,2012;彭贺2010)。个体变量方面主要考虑人口统计学变量、个性变量、个体特质三个方面。情景变量主要考虑工作特征、领导因素、员工认知、组织因素四个方面。赵若言(2014)将情景因素中的员工认知因素分离出来,从个人因素、情景因素、员工认知因素三个方面对反生产行为进行研究。
.....................
3研究设计..............18
3.1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18
3.2量表选择...........21
4数据分析..............24
4.1描述性统计分析...............24
5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44
5.1研究结论.............44
5.2管理建议...............46
4数据分析
4.1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样本分析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星这一平台设计问卷,充分利用QQ、微信等网络渠道向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发放问卷,问卷发放数量达251份。其中,回收了225份,问卷回收率达89.64%,删除无效样本(16份),得到的有效样本共209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9%。个体因素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统计分析中多为控制变量,主要体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样本统计结果如表4-1所示。
表4-1显示了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在209份样本中的分布情报观察数据可知,调查对象的性剔有很大的差距,样本中男性人数为73人,女性人数为B7人,女性样本量接近男性样本量的2债因化问卷结果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女性员工个人感知的情况。
..........................
5研究结论与管理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工作疏离感、反生产行为和组织伦理气氛进斤文献综述,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三者的关系进行探索并作出假设。通过多种渠道搜集问卷,并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检测各个假设是否成立。假设检验结果如表5-1所示: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主耍结论如下;
(1)员工工作行为分析
员工工作疏离感与反生产行为水平均不高,员工工作疏离感与反生产行为的得分均值在3分以下,说明目前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疏离感较低及做出反生产行为的实际行动较少,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虽然目前求职基于双方公平协商的原则上,用人单位在现实招聘中仍掌握用人的主动权,劳动者在选择中处于被动位置,劳动者出于工作稳定性及获取物质利益的目的会努力的工作;其次,本文所调查对象均为90后新生代员工,进入工作单位时间一般在1一3年,在工作中仍处于向老员工学习技能的时期,对工作具有较商的热情与主动性,即使被同事排斥而出现无力感与社会疏离感也会暂时采取沉默的态度;最后,受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员工可能会隐藏自己的工作疏离感与反生产行为。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多个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研究,通过差异性分析,本文最终确定其中四个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婚姻、工作性质对反生产行为的关系均在化05的水平上显著。其中,未婚员工较已婚员工做出反生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未婚员工仅对自己承担责任,稳定性较小,且样本中的调查对象多为90后工作两年的大学生,对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具有自己的看法,当工作不能满足个人需求的情况下未婚员工易做出反生产行为甚至产生离职倾向。员工的家庭会对员工在工作场所的行为产生影响,已婚员工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及维持家庭生活的物质需求,因而具有较好的工作稳定性,。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55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