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西部地毯图案造型艺术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1 06:39

1.绪 论

1.1 本课题相关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艺术,地毯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功能性、符号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语言。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同时反映着艺术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人们的精神取向,从中可以探寻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的地毯图案所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华丽又古朴的美,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种全新的诠释。本课题的出发点,就是在对榆林地毯的概念、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其图案的地区分类、图案分类、题材分类、艺术特点所产生的美感作较为详尽的介绍外,在探讨地毯图案的发展构成与表现方法和表现语意的特点时,同时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媒介方式,希望通过这些告诉读者,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同时反映着艺术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人们的精神取向和审美水平,从中可以寻求到老百姓们对于艺术的喜爱和热情。本论文是我的导师高爱香副教授参与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陕西卷》的一个子课题。目前对于榆林地毯图案造型的研究仍然处于一个几乎空白的状态,在很多资料刊物上对该地区地毯纹样特色的描述往往都是一笔带过,因此需要实地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为此笔者和主编之一梁昭华教授于 2013 年 11 月份和 2014 年 4 月份先后两次到达榆林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过程当中收获到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图片。通过学长吕波的奔波联系,在神木县文化馆受到了文联主席訾宏亮先生的热情讲解,对榆林当地的历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手上现有的文字资料有了进一步的确认和改正。对于老艺人刘玉振师傅和工艺大师庄永平老师的采访,不仅收获了第一手的资料和图片,对榆林地毯的起源发展和图案的形成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初步系统的归类和整理。在佳县万寨村,通过采访村民,取得了和地毯图案相关的历史发展的一些信息和实物照片。通过此次调研,笔者受益匪浅,在随后对资料的梳理过程中认为对于地毯历史的发展兴衰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对其图案和造型结构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地毯图案题材和结构方面所表现出来意义上仍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本课题基于此点,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对榆林地毯的历史沿革,题材特点、构图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本着继承传统的目的使榆林地毯这个即将消失的手工行业再次能被现代文明所接受,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地毯图案这方面的研究来说,国外的艺术研究领域着重对东南亚、中亚和西亚这些地区进行分析,而国内则以西藏、宁夏、新疆以及青海等地为主,致使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既有成果,只是它们单独的对某一地区某一环境的地毯图案起源发展进行分析描述,不够全面和完整。像中国北方地区的地毯,对于图案的阐述较为笼统。由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导致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当地政府对地毯这门手工业的重视程度不足,所得的关于地毯这方面到的资料十分有限,笔者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现有的刊物对陕西地区的地毯研究这一板块可以说是近乎空白。据笔者所掌握的的现有资料中,有关于地毯图案方面的著作有:秦广言、秦沿《东方手织地毯》(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王根仓《手工地毯》(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裴明《和田地毯简明教程》(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12年);杨光宇 《中国传统地毯》(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年);陆红旗《中国古毯》(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等等。这些资料基本上都是单独对各个地区的地毯纹样作了较为独立的阐述,有的文献资料以图片居多,文字较少,,鉴于地毯图案的起源发展过程都是相互融合的,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

2.榆林地毯的历史文化背景简介

2.1 陕北的地域特征
陕西北部为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所以从某种说法上它们都可以称为“陕北”。一般海拔在 900—1500m 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抛去我国的万里长城沿线的沙土等地质以外,陕西以北的多数范围均为黄土地貌。其中的关键就是由于我国该地区的地址板块与其他地域的相互运动所导致的结果[1]。所以经过研究基于这种别具一格的地质运动所产生的地形地貌特征,给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以特有的生活习性。所以我们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是有很高辨识度的,它是有唯一性的从而有别于陕西其他城市的地域文化;虽然说从当地老百姓说话的口音上跟山西,甘肃等临近省份有些许类似,但是却被黄河以及上游支流切割开来,形成了经济和文化相离异的状态,并成为一个独立性极强的特殊地域。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并且长时期与西北部文化相互交融之后,更是增加了该地区文化性的无可替代性。该区域属于长城沿海滩光栗钙土,风沙土的生态系统。分布在长城沿线陕西北部和东北地区,其中包括固定边,靖边,榆林,以及神木的大部分地区。还有横山,佳县的一部分。广泛的沙丘,宽短的河谷,湿润的滩地交相辉映。气候干寒,年均气温 8°C 以下,年降水量 400 毫米左右,沙生草原为主,海子滩地有稀疏的盐生草甸。滩地有盐化草甸土和盐土、低山丘陵为沙黄绵土、沟谷岩石裸露为石质土、沟壁多红粘土。黄土高原干燥而寒冷。在其西北方的中亚、蒙古的戈壁沙漠中,机械性的剧烈风化使岩石碎裂。如此反复粉碎、搬动、摩擦,逐渐细碎成石块,初步形成粗砂,再成细沙,最后细化为粉尘。受强大季风的影响,这些粗细不等的沙尘随风而逝,在遭遇秦岭等高山的阻挡后,下落覆盖在黄河中游的高原上,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堆积,终成今日的黄土高原地貌。陕北的风景主要是由塬、墚和峁这三个类别[1]。而这三种地貌的形成也与该地区的大自然环境特点有着极为明显的联系。这种地质环境的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几千年而得的结果,早期的这片土地并非我们现在所见,而是与之相反的地貌特征,雨水多,绿地也较为广。由于自然环境等非人为因素,例如雨水冲刷、风化等才变成现在这种极具视觉特点的风景。
...........

2.2 陕北地区古老的地域文化
在几千年以前,如今的黄土高原,也曾是植被包满,水草种类丰富。水资源的情况也与现在相反,这也是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特点的。比如陕西流传的这样的一种说法,古时候长安周边,八条河流环绕,即八水绕长安。这就充分的说明当时的自然现状。后来历朝历代在战事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局部自然气候也随之变化而变换。就这样原先的植被包满,种类丰富,多水的情况也一去不复返。从由先前水美地丰、宜农宜牧的环境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遍地是黄土碎砂的具有陕北高原特色的地理环境。而适应黄土地质的粮食种植选择性较小,粮食种植类型又由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而决定,这使得穷苦的陕北人民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恶劣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让陕北人民吃尽了苦,也因此陕北人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丰衣足食的渴望也愈加强烈。这些美好愿望也成为了榆林地毯图案的主要题材。如象征荣华富贵的“凤凰戏牡丹”、暗含家道步步高升的“步步锦”、代表幸福长寿的“蝠寿纹”等(如图 2-1,2-2)。相对于陕西关中、陕南而言,陕北宣扬教化风尚的装饰题材则较为少见,这与当地居民对生活现状的需求及渴望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

3.榆林地毯图案的造型特征及题材分类..... 23
3.1 装饰图案的基本特征........25
3.1.1 立体化.....25
3.1.2 平面化.....26
3.1.3 抽象化.....27
3.2 榆林地毯图案的题材分析....... 28
3.3 与包头地毯、宁夏地毯的题材比较...... 44
4.榆林地毯图案的构图形式分析......47
4.1 榆林地毯装饰纹样的构图分类...........47
4.1.1 单独纹样...........48
4.1.2 连续纹样...........50
4.1.3 散点透视...........55
4.2 与包头地毯、宁夏地毯的构图比较...........57
4.3 本章小结.......57
5.创意设计与实践......59
5.1 设计灵感来源.......59
5.2 根据榆林地毯图案的创意设计...........59

5.创意设计与实践

5.1 设计灵感来源

中国民间创作的反映是老百姓由于环境、地位、生活等条件的制约,造就的对于吉祥主题及造型的关注和热情。而祈福镶灾则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精神需求。以镶灾纳吉为主题的吉祥装饰图案,缘于民众对无力征服自然却又渴望能够抵抗自然灾害和人为祸患的心理期冀,这种要求被广泛而又深刻地渗透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慰藉精神、改善命运、向往美好的重要途径。民间吉祥装饰的基本造型特征来自于生活,是由老百姓们特有的观察方法、思维模式,审美情趣所致,因而很自然的构成一个有别于文人吉祥画和宫廷吉祥画的独立的总行艺术体系。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思维、感受渗透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时,都能勾起他们的创作灵感。榆林地毯很多图案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个性。本次毕业设计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元素,打散构成为骨骼设计编织出具有榆林传统风格的地毯。

中国西部地毯图案造型艺术分类研究

.......

结论

本课题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陕西卷》的子课题,在探索分析榆林地毯图案的造型特征以及题材的同时,采用和宁夏地毯包头地毯比较的方式做深入细致的剖析和对比研究。在当今传统文化又受到重视的背景下进行本课题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和探索出当代手工技艺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广泛的实地调研以及对收集回来的图片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榆林地毯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这与陕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对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的艺术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得到了不断的融合,渐渐地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其次,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以及根深蒂固的儒教文化的渗透影响,不仅扩充了榆林地毯图案饰纹样的装饰题材,而且赋予其以显明的主题和深刻内涵。榆林地毯图案正是受了西部其他地区的地毯纹样影响,结合本地区鲜明的地理风貌和民俗精神,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独有的地毯文化。它是当地文化的缩影,体现着榆林老百姓们淳朴,仁厚又乐观的性格,而这种种都通过地毯的题材和造型完全呈现了出来。
(2)榆林地毯图案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相同的题材在不同地域具备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倾向。榆林地毯的题材受到西部各游牧民族的影响,从很多装饰图案中随处可见自由浪漫、粗狂拙朴、奔放不羁和超乎现实的造型形象。题材决定框架,框架体现题材。现实存在的事物往往和意念结合起来,除了我们常见的那些吉祥纹样之外,根据老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无限衍生出新的题材。它们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体现出当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榆林地毯图案的构图形式严谨有序而又多种多样,体现出了民间艺人富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和娴熟高超的技艺。正因为榆林地毯题材丰富多样,它的表现手法对其风格特征和构图形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某些图案只适合某种骨架结构,某些图案不受限制可以随意被衍生自由发挥。正是这些丰富的构图形式,体现出了民间艺人富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想和娴熟高超的技艺。而这种大胆取舍、夸张变形、不受时间地点空间限制的构图,这种极富形式美感的装饰性构图和“合情不合理”的理想化构图以及“随意性”的组合式构图,不仅从画面的内容上记录了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还凝聚了民间艺人辛勤的劳动和无穷的智慧。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9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9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0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