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辽宁省经济、能源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1 06:40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9],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辽宁省自 2000 年以来,人均 GDP 由 11177元升至 2012 年的 56649 元,区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然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区域内部差异的变化,2000 年辽宁省经济发展最快的于洪区人均 GDP达 34339 元,而铁岭县人均 GDP 仅为 377 元,相差 91 倍;2005 年经济发展最快与最慢相差 21 倍;2006 年相差 30 倍;2012 年,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金州区人均 GDP 为 242916 元,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建昌县人均 GDP 为 10393 元,相差23 倍。深入分析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特征,有利于优化其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统筹其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连续多年位于全球之首,其中,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 22.4%。能源问题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粗放式的能源消费方式必须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节能降耗、提高能源效率势在必行。辽宁省作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一直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大省,近年来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经济高速增长,更使得能源消费、污染排放和环境问题等有增无减,因此,能源问题及其环境问题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十三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能源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系统运转的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高速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高能耗的粗放经济方式,引起了能源的过度消耗,导致能源短缺。而能源的短缺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 20%,但天然气储量只占世界的 1.2%,原油储量占 2.2%,煤炭数量占 11%,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0]。由于资源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间依赖程度的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辽宁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也面临着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问题,虽然能源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当其发展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增长要求时,便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

1.2 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众多学者根据研究目的与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研究尺度、指标、方法等,在格局、机制、原因、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1-14]。研究尺度由全国宏观尺度、三大地带、省域等中观尺度转向县乡区域单元的微观尺度[15-21],研究尺度不同,结论也大不相同。就指标而言,包括单一指标(人均 GDP)[22-24]和综合指标[25-27]。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统计模型进行评判的,主要有标准差、基尼系数、综合熵指数、Theil 指数、GE 指数、崔王指数、变差系数等[28-30],这些传统方法忽略了区域内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不能真正反映区域看空间差异的变化与机制。随着空间统计技术和地理经济学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的空间数据分析软件被应用到区域差异研究上,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研究更趋于全面[31-33]。90 年代起,学术界引入空间分析技术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问题,其中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最为著名。2004 年吴玉鸣等研究发现,中国各省经济增长空间上成正相关性;2010 年 Tian 等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中国地市水平经济增长的空间外部性,得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在 1991-2007 年间存在空间俱乐部效应;2011 年洪国志和张伟丽等以地市级为研究单元,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2012 年 Bai 和Pan 采用 ESDA 技术,以 1998-2008 年为研究时间段,以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和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中国表现为显著的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与地区间距离间隔成反比。
..........

2 经济增长与能源相关理论

2.1 经济增长主要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定义为:生产物资投入的基础上的产出,并将投入和产出二者的比例关系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们将其分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体系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体系。 古典的经济学理论主要针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它强调市场是自由的。古典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歇尔等。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国富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经济学原理》。得出的主要结论分别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得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分别为增加劳动的数量和提高劳动的效率,并着重强调了劳动效率的重要性;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得出利润率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它的大小同资本家产生的积极性成正比。如果其值较低,便会导致资本家停止生产。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得出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将部分收入积累起来进行再投资,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并加强企业的管理创新。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主要针对长期内怎样达到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及怎样达到经济增长率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如何利用各种经济变量令其达到稳定增长的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主要代表人物有:凯恩斯、哈罗德和多马、索洛和斯旺。主要研究成果有:《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斯旺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分别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得出投资是短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国民收入的增长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额度来实现;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著名的国民经济增长模型,,此模型通过对凯恩斯的短期经济增长理论的改进,得出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索洛和斯旺两人于 1956 年对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了改进,将技术进步作为一个外部变量引入到经济增长函数中,得出索洛—斯旺模型。它揭示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解决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投资收益递减规律所无法解释的问题。 
..........

2.2 能源经济学理论
能源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其概念与内涵,中外学者进行了不同的论述。有的学者将能源经济学被看作是研究能源资源和能源商品的问题,还有的学者将能源经济学看作是关于经济学在能源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里查德·艾登和米查尔·波森那等认为,能源经济学是研究能源在经济生活中的可利用性及相关性的科学。我国学者蓝田方将能源经济学看作是研究能源及其有关的经济问题。 国外能源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这一阶段,能源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能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人们的主要研究方向,将单一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政策作为研究重点。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的爆发后,人们对能源的看法转向对能源系统的综合研究,如何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如何实现能源资源的协调发展成为新的研究目标。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也变成研究能源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上。能源经济学初步形成。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将研究重点又转变为研究能源开发利用与外部相关联的问题。我国能源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能源的有效生产和消耗问题上,仅止于技术层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能源问题上的研究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经济与能源的情况进行研究。
.......... 

3 辽宁省经济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 9 
3.1 研究单元和数据样本 ...... 9 
3.2 研究方法 ......... 9 
3.3 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分析 ......... 12 
3.3.1 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序特征 .... 12 
3.3.2 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 12 
4 辽宁省能源效率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 18 
4.1 指标选取 ........ 18 
4.2 研究方法 ........ 18 
4.2.1 超效率 DEA 模型 .... 18 
4.2.2 全局空间自相关 .... 21 
4.2.3 局部空间自相关 .... 21
4.2.4 马尔科夫链 ........ 22 
4.3 辽宁省能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 .... 22 
4.3.1 时序变化特征 ...... 22 
4.3.2 空间分异特征 ...... 23 
4.4 辽宁省能源效率时空演变分析 .... 24 
4.4.1 能源效率全局时空演变分析 ........ 24 
4.4.2 能源效率局部时空演变分析 ........ 25 
4.4.3 能源效率时空类型区域转移分析 .... 27 
5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的实证研究 ..... 30 
5.1 研究方法 ........ 30 
5.2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量关系研究 .......... 31 

5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通过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系统变化发展态势,它的实质是对关联系数的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在测度指标权重中相对客观,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主观因素对于测度结构引起的误差,其优于数理统计方法的是,对数据的要求较低而且计算量小,样本数目要求较少。由于各个因素计量单位不同,因原始数据存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异,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不能比较。因此,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在计算关联度之前,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初值化和均值化。通过图 5.1 得出,2000-2012 年辽宁省 GDP 呈逐年递增的趋势,GDP 由 2000年的 4646 亿元增长到 2012 年的 27443 亿元,增幅约为 6 倍。能源消费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将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8 年为第一阶段,能源消费量由 13637 万吨标准煤增长到 21686 万吨标准煤,2008 年也是研究时间段内能源消费量最高的一年;2008-2012 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能源消费量呈下降趋势,由 2008 年的 21686 万吨标准煤下降到 2012 年的 13066万吨标准煤,在 2009 年处于能源消费量的低谷为 12173 万吨标准煤。从曲线的走势可以发现,2000-2008 年,能源消费量同 GDP 呈同向增长趋势,但 2008-2012年,两个指标间呈反向变化,而且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减少,GDP 增长速度加快。 

辽宁省经济、能源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关联性研究

..........

结论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的护理利用程度,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增长往往伴随这能源的不合理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济发展的每一次大进步,都伴随这能源的更替与消耗。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能源问题从一开始提出就与经济和环境密不可分。因此,研究经济与能源的问题,不能单纯对其进行分析,而应该立足于能源—经济—环境这一系统之上。本文在对辽宁省经济与能源时空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再对二者关心进行分析。得出二者有较高的依赖程度。 不同物质的空间格局往往是由于地理变量的空间关联导致的邻域空间的趋同与分异、距离空间的增强和衰弱而形成[88]。在研究辽宁省经济时空格局演化过程中,本文利用传统统计分析与 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 GDP 为测度指标,对 2000-2012 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及演化进行了探索,得出如下结论:(1)从时序特征演变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并加速扩大趋势,相对经济差异总体呈减小趋势,但 2004-2006 年相对差异出现小幅度增加。(2)从总体空间特征演变来看,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集聚态势逐渐增强,各县域经济差异逐渐减弱,经济发展区域平衡。(3)从局部的空间特征演变来看,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区域基本位于大连市和沈阳市,且呈现高度集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了以大连、沈阳为核心的圈层空间结构。集聚核心区和高度集聚核心区所占比例降低,低度集聚区所占比例较小,缩小了县域经济差异。(4)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空间格局集聚态势与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变化格局的比较,发现辽宁省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演变趋势与其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高速增长区不一定是高值集聚区,低速增长区也不一定对应低值集聚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水平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与所拥有的资源不同,因此在原有经济基础上,增长的空间也有所不同。(5)影响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区域发展策略、空间邻近效应等。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9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59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9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