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角下的《小说月报》 百花奖作品研究
一、《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的传播方式
(一) 多种媒介下的小说文本传播
小说文本传播,顾名思义,指作家创作的作品内容本身,传播主要靠纸质媒介传播,如各种报刊、书籍等。随着电子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普及,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各种科技支持下的电子阅读也日渐兴盛。小说文本也以电子档、电子书的形式存在和传播,虽然电子书是新兴科技产物,本质上也是为读者进行阅读活动服务的,其传播的主要为小说文本。
1、 传统媒介下的小说文本传播
《小说月报》自 1980 年创刊一直以纸媒期刊做为首要传播媒介,每月发行。2001 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将以往每一届百花奖获奖作品收录成集,整理出版了十五部作品集。2003 年又出版“百花奖原创作品集”。期刊、作品集成为小说文本传播的原初媒介和主要媒介。
(1)期刊传播 《小说月报》为月刊,每期刊载中篇小说三到四部、短篇小说六到八篇,从《当代》、《收获》、《十月》、《人民文学》等全国各大文学原创刊物选载优秀作品,是对地方刊物和原创刊物中的优秀作品的二次传播。200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小说月报原创版》双月刊,专门刊登中长篇原创小说,每期登载五部作品。月刊发行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每期印数都在 40 万册以上,客观上提升了百花奖作品的传阅率。《小说月报》期刊与百花奖作品之间的传播是双向的、互动的,这体现在一方面有的读者通过期刊阅读并喜爱某篇小说,参与百花奖作品选投票活动;另一方面读者通过百花奖作品评选对某篇小说或某个作家产生兴趣,转而购买或借阅期刊进行阅读。期刊传播是百花奖作品产生的前提,小说是由期刊进入读者的视野,获得了成为百花奖作品的潜在可能。当小说被读者评选为百花奖作品后,会吸引一些潜在的读者购买或借阅期刊将小说一睹为快,这就促进了《小说月报》期刊的传播。
(2)作品集传播 从 1984 年起至今,《小说月报》共评选过十五届百花奖作品。2001 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将以往每一届获奖作品收录成集、整理出版,迄今共十五部;《小说月报原创版》自 2003 年也参与百花奖评选,目前也有近十部中长篇小说获奖,获奖作品整理成“百花奖原创作品集”, 与前面十五部作品集共同组成“百花奖作品集”的大家族,且这一家族处于动态过程,将不断融入此后两年一次评选出的新获奖作品。“百花奖作品集”是对所有百花奖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传播,以小说文本为主,配以作家照片、小传及作家关于创作的随感,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品集是百花奖作品文本的集中传播,便于读者或研究者整体上阅读、了解和研究小说作品。
.......................
(二) 电子、数字媒介下的影视作品传播
《小说月报》备受影视导演、制片人的青睐,几乎每一届《小说月报》百花奖都有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第五届百花奖六篇中篇小说作品就有四篇被改编,还有的被影视双重改编。其中不少作品在改编后获得极大的声誉,被更多的读者观众所知晓。
(1)电影改编 鉴于中篇小说适中的篇幅、情结的容纳与电影相当,被改编电影的基本上是中篇小说作品。其中陈源斌的《万家诉讼》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秋菊打官司》,成为张艺谋导演的经典之作。刘醒龙的《凤凰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的热切关注。赵本夫的《天下无贼》(第八届)被冯小刚于 2004 年搬上大荧幕,引起一片喧哗。方方的《埋伏》、《万箭穿心》与《琴断口》都被导演选中拍成电影,有的上映后引起很大的反响。被改编为电影的还有韩静霆的《凯旋在子夜》(第二届)、刘恒的《伏羲伏羲》(第三届)、裴蓓的《我们都是天上人》(十三届)等作品。
(2)电视剧改编 第三届百花奖作品中池莉的《烦恼人生》、谌荣的《懒得离婚》,第四届中权延赤的《狼毒花》、苏童的《妻妾成群》,第五届中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第八届中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池莉的《来来往往》,第九届中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毕飞宇的《青衣》,第十届中叶兆言的《马文的战争》、《烦恼人生》,第十一届中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等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有的保留原小说名,有的更改为易被观众接纳的通俗片名,其中一些电视剧一度家喻户晓,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
(3)影视双重改编 池莉的获奖作品多半被改编为影视剧,《生活秀》被改编为电影后赢得高票房并荣获国际电影大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乘着电影的东风又被改编为电视剧、话剧。第十二届百花奖作品中李唯的《跟我的前妻谈恋爱》也被电影、电视剧双重改编,一方面是小说内容确实受观众的认可,另一方面是电影与电视剧之间的相互推动。
小说通过影视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态,很多观众因为看到电影或电视剧了解了作品,转而购买书籍阅读小说文本。这种影视与小说互补现象数见不鲜,很多小说借影视改编的机会走向了读者大众。影视作品或凭借小说精彩的内容、或凭借作家的名气取得一定的成功,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作品、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有观众的肯定、名气、社会反响等无形收益。这些由影视作品传播过程带来的无形资产,将对小说文本的传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
二、《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的传播效果
(一)小说文本的传播效果
《小说月报》作为当代文坛一本重要的纯文学期刊,作为当代纯文学场中一个重要的“存在”,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这一点从发行量上就可以看出。百花奖作品作为优秀小说的集合,其文本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有对社会现实的把握,在传播过程中对作家创作、小说潮流的发展以及作家队伍的构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1、引导作家创作倾向 《小说月报》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鼓励、引导和调节的作用。作家杨少衡就坦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年轻的业余作者,刚起步,所发一个短篇被《小说月报》选载,那成了我走上写作之路的一个最关键的动力。”作家池莉也特别看重“百花奖”这一奖项,“当文学热潮在中国大地春潮般席卷的时期,投票的读者非常踊跃,我连续许多届获奖,有时候会有中篇短篇同时获得最高奖。我以为这个奖有特别意义,在于我知道我为谁写作,我知道谁在认可我的写作”。池莉自《烦恼人生》之后的创作基本停留在平庸、日常、琐碎的叙事风格上,像《太阳出世》刊载以后就收到过读者的批评“琐琐碎碎、拉拉杂杂,流与自然主义的描写,有些描写还很脏,不能给人什么启示”。《小说月报》以读者来信刊登的方式将这种批评意见传达给作者。针对这类批评,池莉也渐渐开始尝试调整、转型,随后写出了《你是一条河》(第五届)这篇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作品,《小说月报》积极转载并重点推介,还刊登读者来信称赞这一篇小说超越了池莉以往惯有的“写实”风格,是她小说创作的一大进步。《小说月报》曾在 1991 年发起主办关于池莉、方方的作品研讨会,对池莉寄以“不断突破浅俗平庸”的期望。由此可以看出,在池莉创作由“新写实”向别的方向尝试探索中,《小说月报》等选刊通过转载、评论、读者反馈、研讨会等方式起了鼓励和引导作用。
2、引导小说创作潮流
《小说月报》以刊选贴近现实、格调高昂、能反映一时文学潮流的作品为宗旨,在八九十年代确实很好的践行了这一宗旨。八九十年代的新写实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叙事等小说潮流就与《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文学刊物的推动有很大关系。第三届百花奖作品选入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新兵连》、刘恒的《伏羲伏羲》,第四届选入池莉的《太阳出世》,第五届选入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这些作品都被视为新写实小说发轫之作,“新写实小说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形成,除批评家的关注、引导外,文学期刊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小说月报》等文学选刊同样发掘和引导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创作潮流,1995 年起《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最先发现这些反应社会改革进程中的国企下岗职工、底层民众生活的文学作品,集中予以转载、推介,转载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读者纷纷认可赞赏它们,认为这些小说“写出了真正的民众生活,写出了大众疾苦”。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起初并不受关注,是《小说月报》从《上海文学》将它发掘出来,才为社会所熟知的。第七届百花奖作品集中收入谈歌《大厂》、何申的《信访办主任》、李肇正的《女工》、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几位都是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代表作家,由此可见《小说月报》对当时小说创作潮流的把握及引导。
.........................
(二)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
电影、电视传媒因其可视听、娱乐性强等特点有着较广的受众面,《小说月报》百花奖小说借影视改编走向更多的读者和观众,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态。在大众传播的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的传播使作品受众发生了变化,对作品、作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受众大众化
《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中有近半被改编为影视剧,其中许多作品在社会上轰动一时。如赵本夫的《天下无贼》(第八届)本是 1999 年的作品,在 2004 年被导演冯小刚拍成电影并取得巨大成功,票房突破 1.3 亿、位居当年电影前三甲。这部小说借影视改编被大众所熟知,许多读者因为看到电影转而去看小说文本。池莉的《生活秀》于 2002 年被导演霍建起搬上大银幕,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电视剧版、话剧版也在电影的热潮下随之出现,这无疑赢得了更广泛的观众。这其中又有许多观众因看影视作品对原小说小产生阅读兴趣,并通过各种途径找到文本一睹为快,这客观上促进了小说《生活秀》的传播。同样一部小说,拥有数十万读者已经可以算得上理想状态了,但改编为影视作品后票房动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影视作品的观众数量从来都远超小说的读者数量。这是由影视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影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因其形象性、娱乐性、及时性等特点指向大众,受众范围较广,文学借影视改编实现多种形态,可以赢得更多观众和读者。百花奖作品本身有着较高的艺术魅力,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获得巨大收效的同时,也将原小说作品推到更多读者的面前。纯文学小说属于精英文化,对读者文化水平、审美爱好、感悟能力等要求较高,受众多为文艺界圈内人士、白领阶层及学院学生。小说经影视改编以后,走向了大众,观众遍及士农工商各阶层,这就带动更多的人了解原著作品,客观上促进了作品受众的大众化。
2、文学通俗化
伴随着受众大众化而来的是文学的通俗化。作家李唯的作品《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第十二届)分别于 2009、2010 年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成为当时流行的都市爱情喜剧。李唯在创作谈中就提到“小说改编影视剧是对小说的倒退,就是把小说浅薄化……客观原因一个是被迫向电视受众的低层次审美进行趋同化的大踏步后退,另一个影视剧的审查……”。文学即使包含着幽默、诙谐,意蕴也往往是严肃的、激发人思考的。而影视尤其是幽默搞笑的喜剧,留给观众的往往只是一笑而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被简单处理成一部轻喜剧,小说主人公张大民身上最重要的那种幽默、乐观的精神并没有完全显示出来,幽默背后蕴含的生活哲理更无从彰显。方方作品《埋伏》(第七届)在1997 年被导演杨亚洲拍成一部喜剧电影,电影中虽有田科长肝癌晚期仍坚持工作的动人场景,冯巩等知名喜剧演员确实为电影增添不少笑点,小说的意蕴也在这些笑点中淡化了。池莉《来来往往》描述社会转型变革过程中人的情感世界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小说结局主人公康伟业半夜独自在江边回忆起许多过往的事情,“不知不觉中江水亮起来了,东方也亮起来了,几只早起的江鸥愉快地尖叫着划破了康伟业的思想。康伟业只能起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驾上他的车,回到了他的日常生活中。”
.......................
三、《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的传播价值…………………15
(一)传播过程中的文学价值 …………………16
(二)传播过程中的经济价值 ……………2
(三)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价值 ……………………23
三、《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的传播价值
(一) 传播过程中的文学价值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不同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在于它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在于它对人的存在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建国后文学有过被政治化的命运,80 年代后才渐渐回归文学本身。在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当今社会文学已经被边缘化,在大众传播的文化语境下,纯文学面临商业化危机。《小说月报》四十多年来致力于纯文学小说的传播,为当代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百花奖作品作为《小说月报》中佳作的代表,体现着当代纯文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彰显纯文学的魅力。
1、描绘着文学的多样性——“真”
文学的真实性固然不同于政治学、地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属性,但文学可以融入政治、地理、民俗、历史等因素,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小说月报》百花奖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这里笔者大致梳理出文学现实主义特色、地域特色和女性特色,这些特色体现着当代纯文学对现实生活真实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记录。
(1)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中国的政治现状决定了以现实主义为正宗的地位,使现实主义成为一种明显的、主要的文学意识形态,也造成了现实主义为当代文学主潮的事实。”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潮,作为当代文坛一本重要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选刊主张贴近现实,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迎合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同时也参与构建着现实主义文学主潮。百花奖作品就体现着浓重的现实主义特色。
首先,作品反映时代和社会。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分别获第一、第二届百花奖,这两部作品写知识分子的苦难经历,带有很强的“自叙传”色彩,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刻画了“章永璘”这一饱受苦难的知识分子形象。作品中既有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也有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思考。80年代初期,正值思想空前大解放,蕴含民族发泄情绪的伤痕文学刚刚落下帷幕,反思文学应运而生。思想界树立起“实事求是”的真理标准,文学界也呼吁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回归。可以说,张贤亮的这两部小说既是对知识分子苦难史的思考总结,也是社会反思思潮的某种体现。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向市场经济过渡。人们关注革命和理想的激情也渐渐冷却,转而关注实际生活、物质水平的改善等。新写实小说渐渐兴起,主张还原生活、展示生活的原貌。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都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小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带来的外在和心灵的变化。“新写实主义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它反映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创作在信仰、理想等精神价值方面的缺失,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作家面对物质化的平庸生活时内心的无奈和妥协。”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塑造了一个持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平民形象,批判当时社会上整日喊生不如死、面对死亡却喊逃命的一批人。例子不胜枚举,许多百花奖作品都有其现实针对性,反映时代变化或揭露批判某一个社会现象,真实地描绘出了时代图景。
......................
结语
当今中国社会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滋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如打工族、蚁族、农村城镇化、“草根文化”、娱乐选秀等。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复杂、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各种文化观念、不同价值观流行的社会现状,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观念、不同价值观的传播。文学来源于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决定了当代文学的多样化。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当代文学传播三分天下,纯文学期刊、市场化运作及网络文学。当今文学早已不再是精英文学,越来越带有平民化、通俗化、娱乐化的大众文化特点。文学走向平民化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文学过于追求通俗化、娱乐化,必然降低文学的品质。属于纯文学期刊的《小说月报》一端维系的是纯文学的精神与品质,另一端面向文学市场,在商业化、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平衡纯文学与市场,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学的功能和价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小说月报》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纯文学期刊,拥有广大读者和较大的影响力,对《小说月报》的批评声音历来不断。黄发有就指出《小说月报》“过于强调贴近现实,使办刊风格缺少开放的、复调的、多元共存与互动的气候,显得单调、封闭与中庸……”,还指出《小说月报》名家作品集中化的弊病。罗执廷也提出“选刊文学性的弱化及审美的单一”,这些批评某种程度上是合理而中肯的。《小说月报》为贴近读者、追求可读性,并且把“可读性”放在选刊标准的第一位,过于迎合读者必然会忽略文学的品质。此外,当下文学的整体状况也决定了《小说月报》这些问题和弊病的出现。90 年代就有学者指出新现实主义小说放弃了精神追求,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庸俗、丑恶现象采取某种认同程度的认同,缺少向善向美之心以及人文关怀,不能支撑起真正的历史理性精神。进入新世纪以后,历史理性及人文关怀的缺失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代文学从只重视社会价值尤其是政治教化功能的束缚中释放出来,本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实际却进入了另一个狭窄的天地,从只关注外部的大世界转向只关注个人的小世界,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小事被无限放大,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及他人的痛苦和欢乐都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甚或无动于衷、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在有些写作者的笔下,这个世界似乎只剩下他自己,一切崇高、一切真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抛弃……”。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0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0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