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组织学习、组织记忆与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4 22:09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近年来政府,学术界乃至产业界常常提到的号角,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变化,创新就成为我国的发展大方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主要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充足的劳动力,这使中国具有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要素比较优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的廉价制造基地,推动着出口型经济的发展。然而社会在进步,世界在发展,我们要思考:未来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是低成本制造还是其他战略创新方向?答案很明显。原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已经无法促进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飞跃和转型,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1]。 但是,说到创新,往往就认为是产品、工艺创新。的确,产品、工艺创新经常与新产品和新服务联系在一起。产品创新通过内生新技术,提供各不相同的功能和属性,提升产品质量。工艺创新采取新技术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关于创新的初步定义出现在经合组织(OECD)出版的第一和第二版的奥斯陆手册中,把企业有关产品、工艺的创新定义为技术层面创新。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观点:创新与技术创新相同的观点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第一,这种定义倾向于制造业范畴,不能完全反映新兴服务业的内容。第二,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不仅包括发展新技术,还应该包括商业模式的重构、内部组织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外部供应资源的整合及企业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创新内容等[2]。第三,创新管理强调将产品、工艺以及组织的各种创新活动集成在一起,把新的想法和新的市场机会转化成商业领域的飞跃和成功 [3]。那种只是技术至上的观点越来越不合时宜了,应该全面了解企业所有层面的创新,创新的内涵也应延展到非技术创新的范畴[4]。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2.1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收集并处理数据,具体来说: 
1. 文献研究法:综合各种经典创新理论以及最新创新研究动向,建构本研究的理论观点。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EBSCO 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检索、阅读和分析,了解国内外和本论文研究相关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形成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和概念模型及其研究假设;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通过文献阅读以及访谈调研实际得到的资料,设计问卷框架;调查收集有关中国优秀企业的组织记忆、组织学习、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以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等方面的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3. 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相关的结论。
.........

第 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组织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组织学习的概念首次被提到是在管理学中,其理论可以追溯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组织学习理论常被认为是组织学习的主要基础之一。行为科学是有关人类行为发生发展的实践科学,是对行动设计和组织创造优化的不断探索,主要是研究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思考做出决策的一连串过程。 Argris & Schon 认为组织学习就是一个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过程[7]。Lyles 认为组织学习是通过更好的知识和执行力来改善行为的一个过程[8]。Huber 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对信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从而改变行为的张力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个体的潜在行为范围发生了变化,就可以认为这一个体实现学习了[9]。Kim 应用系统论来探讨组织学习,将组织学习看作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他认为组织学习是环境、人与企业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表明组织的行为能力得到逐步提升[10]。陈国权等国内学者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在特定行为和文化背景下,建立健全组织知识和组织运作方式,不断运用有关的方法和指导工具增强企业适应的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方法[11]。杨建锋把组织学习定义成组织及其成员与外部环境发生频繁的互动中,组织和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知识和实践行为的演变过程[12]。总结国内外学者有关组织学习研究观点,可以看出,目前组织学习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可以看出对于组织学习定义理解存在下列共同点。第一,组织学习应该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部分,都需要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积极学习达成。第二,组织学习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学习的循环强调在组织学习过程中事情发展的次序,组织学习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一蹴而就不是组织学习的状态。第三,组织学习的目的是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使得企业能够高效的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进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组织学习、组织记忆与持续竞争优势关系研究

.......

2.2 组织记忆理论相关研究

组织记忆的概念始于“集合记忆”。由 19 世纪末社会学“集合心智”观点演化而来,Durkheim 是其代表人物。他认为集合心智是一个解释和信息交流的过程,导致产生一种集合共享的解释氛围,作为规范和习惯储存下来[13]。 Ungson 认为,组织记忆的基本涵义是组织的历史储存,作用于当前决策的考量依据[14]。Steisen 认为,组织记忆是组织将过去的知识用于当前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组织的工作效率积极变化的一种方法[15]。Moorman 认为,,组织记忆是兼具不同内容、状态、传播和获取的集合性概念[16]。大量的研究表明,组织记忆最有力的作用在于对行为指导。国内学者对组织记忆的研究主要在组织领域。郁义鸿研究关于组织记忆的结构、应用和设计[17]。田也壮等人把组织记忆划分为管理导向型组织记忆、技术导向型组织记忆、文化导向型组织记忆和市场导向性组织记忆。分析组织记忆的创造性过程[18]。组织记忆的学者定义具体见下表 2-3 所示。 结合前述学者关于组织记忆概念的发展,本论文将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 Memory,OM)定义为组织根据历史经验、历史积淀或积累的知识,使组织之间、成员之间、组织和成员间发生的有关信息交流,通过组织发展历程中的历史资料、文档、政策、企业文化、管理流程及价值观、信念等知识烙印于企业内,来促进组织在完成未来活动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

第 3 章 研究假设和问卷设计 ......... 17 
3.1 研究假设 ......... 17 
3.2 研究模型建立 ......... 20
3.3 变量的测量 ..... 21
3.4 问卷设计、发放及回收 ......... 25
第 4 章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 27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27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29
4.3 相关性分析 ..... 37
4.4 回归分析 ......... 41 
4.4.1 组织学习、组织记忆与组织创新的回归分析 ......... 41 
4.4.2 组织学习、组织记忆与市场创新的回归分析 ......... 43 
4.4.3 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与持续竞争优势回归分析 ..... 44 
4.4.4 组织学习、组织记忆与持续竞争优势回归分析 ..... 45 
4.5 中介效应分析 ......... 46 
4.5.1  以组织创新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用检验 ....... 47 
4.5.2  以市场创新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用检验 ....... 48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 50 
5.1 结论......... 50 
5.2 研究不足 ......... 52 
5.3 研究展望 ......... 53  

第 4 章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利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 159 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到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样本描述性统计、信度和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样本描述性统计是对样本的基本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包括对年龄、性别、工作年限、岗位基层和所在部门等个人背景特征变量以及企业所在集群的名称、集群所在的区域和存在的时间、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员工人数、企业的平均年产值等企业特征变量的频数和百分比的描述,这样可以对样本获得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以便决定应该采用何种分析方法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 220 份,回收 175 份问卷。在回收的 175 份问卷中,属于无效问卷的有 16 份,因此本文研究建立在有效的 159 份问卷的基础上,个人背景特征变量和企业特征变量的基本资料统计结果见表 4-1 和表 4-2。由于本研究主要是调查企业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或能力,所以要求问卷的填写者对企业的状况应有全方位的了解。由于研究的需要,所以在调查时主要选取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问卷的填写者,从下列表格中可以看出填写问卷的高层管理者比重最大,占 73.6%,中层占 14.4%,基层及普通员工共占 9.4%。这保证了问卷填写的内容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于填写者主要是企业的管理层,而能够做到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基层,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经验的积累。所以,第一,从表上年龄的分布来看,30-40 周岁的比重最大,占 45.9%;其次是 40-50周岁,占 34.6%;而 30 周岁以下与 50 周岁以上比重偏小,共占 19.8%。即年龄普遍集中在 30-50 周岁之间。第二,从工作年限分布上看,工作 5-10 年的比重最大,占 49.1%;其次是 1-5 年,占 35.8%;1 年以下和 10 年以上比重相对较少。第三,从性别上看男性占 123 人,占 77.4%;女性只有 36 人,占 22.6%。这可能与本研究的调查者有关,一般来说在管理层次上男性数量要远远多余女性,尤其是在高层管理层次上。第四,从受访者所在的部门来看,处于企业战略部门的比重最大,占 55.9%,其次是生产部门占 25.9%,其他的一些部门相对较少。一方面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其中高层管理者往往就是创业者,他们掌握这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思路。另一方面,本研究调查的主要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且以制造业为主,所以管理者较多的比较注重生产方面。 
...........

结论 

本研究以国内典型城市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站在非技术创新的角度上,提出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对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路径。通过相关的假设检验(见表 5-1),并得出相关的结论。从上面的回归方程中,可以知道组织学习的三个维度对于组织创新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将组织学习最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对于组织创新影响时,其对于组织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大(相关系数为 0.753)。另外,对于组织学习的三个维度划分也是充分符合本研究的需要,能够较好的迎合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研究。组织学习实际上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或方式不断地积累知识、转换知识、创造新的知识来对非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生影响,以增强企业自身的适应能力,从而最终达到获取竞争持续竞争优势的目的。当然,组织记忆对于非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0.346 的系数就是最好的说明。组织记忆是企业根据过去历史经验、经历和遗留,或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供组织间、组织成员间、组织和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的价值观、信念等知识嵌入在企业发展过程,以便在完成未来活动进行科学决策来对组织创新的各个环节加以影响,也间接促进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和维持。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1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1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7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