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 导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分析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理论依据。其次,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进行了分析,一方面,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方面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与全国及华东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尚存在增速不稳定、相对规模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将分析深入到各安徽省各地市,对安徽省 16各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支农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发现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区域差异明显。本文的重点内容实证分析部分,通过选取安徽省财政支农的相关数据,在 VAR 模型基础上,运用 Johanson 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财政支农支出对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进行了分析,发现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还没有达到最优规模。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合研究结论和安徽省实际情况,从加大财政农业投入、加强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多元融资机制、因地制宜分配财政支农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文章的技术路线图如图 1-1 所示。
......
第二章 财政支农支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财政支农支出关概念界定
安徽省统计年鉴关于财政支农的统计口径发生过两次变化:第一次是在 2003 年,将原先关于财政支农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三个支出项目,调整为“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三个支出项目,关于此次调整,统计年鉴上解释为:“农业支出”为原支出科目“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的合计数,“水利和气象支出”为原支出项目“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第二次调整是在 2007 年,跟随国家统计年鉴的调整,将 2007 年之前的三个项目调整为“农林水事务”一个支出项目,统计年鉴上对此支出项目的解释为“反映政府用于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具体包括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支出、南水北调支出、扶贫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可以看出安徽省统计年鉴关于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本文在有关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分析中,将前后数据近似结合。第二节 财政支农的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就是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大气,,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就是混合公共产品,也称为“准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如牧场、渔场,另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充分的非排他性,如公园、高速公路。由于公共产品存在外部性,会产生“免费乘车”问题而造成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参与提供公共产品,一般纯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提供,而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出资,对于外部性较大的准公共产品,应主要由政府提供,而外部性较小的准公共产品主要由市场提供。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有着天然的弱质性,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特殊行业,公益性强,具有混合公共产品的性质。例如,农业生产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生态功能,农产品和林产品的种植可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让人赏心悦目,为建设生态家园做出贡献;农业生产中大型水库的修建,不仅能方便灌溉,还能起到防洪、蓄洪的作用,为保障人民安全做出贡献;修建农村道路可以改善农村的交通运输条件,方便农业产品及农村生活物资的运输,切实方面农村人民的生活;农业科技的投入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农业的公共产品属性远远超过了满足个人需求的私人属性,支持农业生产的资金不能依靠市场解决,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农业进行财政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第三章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18
第一节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足......18第二节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区域差异过大............24
第四章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29
第一节 模型设立与变量选取.............29
第二节 实证分析............30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39
第一节 研究结论..........39
第二节 安徽省财政支农的政策建议 ........41
第四章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模型设立与变量选取
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 1982-2013 年为分析期,样本期为 32 年。用安徽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来反映农业产出 Y;用安徽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来反映农业劳动力投入 L;关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K,由于无法获得所有年份的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故用安徽省各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替代;关于财政支农支出 G,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1982-2002 年间,财政支农支出由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支出、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三个支出项目组成,2003-2006 年间,财政支农支出由农业支出、林业支出、水利和气象支出三个支出项目组成,2007 年至今,财政支农支出由统计年鉴上农林水事务这一支出项目反映,本文整体上将这些关于财政支农支出项目近似结合。第二节 实证分析
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但现实中大多数经济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如果直接将这些序列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会出现“伪回归”。因此在对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也称为单位根检验,常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有DF、PP 和 ADF 检验法,本文采用 ADF 检验法,对 lnY、lnK、lnL、lnG 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4-1。首先对 lnY、lnK、lnL、lnG 四个变量进行 ADF 检验,从表 4-1 中可以看出,在给定的 5%显著性水平下,这四个变量的 ADF 统计量值都大于相应的临界值,P 值都大于 0.05,说明接受原假设,lnY、lnK、lnL、lnG 四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存在单位根,需要进一步检验。当对这四个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可以看出在 5%显著性水平下, DlnY、DlnK、DlnL、DlnG 四个序列的 ADF 统计量值都小于相应的临界值,P 值都小于 0.05,说明 DlnY、DlnK、DlnL、DlnG 四个序列是平稳的,不存在单位根。所以 lnY、lnK、lnL、lnG 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表示为 lnY~I(1),lnK~I(1),lnL~I(1),lnG~I(1)。各序列同阶单整是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的前提,说明各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结合安徽省省情,分析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规模不足的原因有:首先,安徽省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①根据安徽省统计局 2013 年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人均 GDP 不高,2013年为 31684 元,仅为全国 GDP 的 75.6%②。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安徽省财政收支水平,分配到农业领域的支农资金自然也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尚不够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上,我国政府财权的划分通常是级别越高财权越大,而事权的划分却是级别低的承担了更多责任,所以地方政府财力小,却要承担起大部分支持农业发展的重任。就安徽省而言,市县级的财政实力比较薄弱,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又不高,因此政府对具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的农业投入有限,造成了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不足。再次,安徽省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的完善致使财政支农支出实际规模缩小,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时会出现浪费、重复投资、挪用或占用的现象,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第二节 安徽省财政支农的政策建议
考虑到安徽省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支出能力,财政支农支出最优规模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不可能达到最佳水平,在总的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片面强调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容易导致安徽省整个财政结构的失衡,所以应该强调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在占安徽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确保资金总量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促进安徽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2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6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