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关键因子的研究
1. 文献综述
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试验并没有完全反映出寄主-赤眼蜂在自然环境下的实际状态。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赤眼蜂对寄主的搜寻。黄丽莉 等(2006)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对被害与未被害马尾松的趋性选择的试验,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更趋于选择被害松针,尤其是被害程度较重的松针,即松毛虫赤眼蜂可以通过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被害后的马尾松所散发的气味以对寄主栖息地进行定向跟踪、寻找马尾松毛虫[18];除了气味,颜色也显著影响了赤眼蜂对植物的选择[19],一般来说,赤眼蜂对白色、绿色和紫色比较爱好[20];寄主植物的密度也对赤眼蜂搜寻寄主产生影响,Pak 等(2005)的研究表明,赤眼蜂的寄生率随着植株间距的变大而呈指数下降,,这与赤眼蜂的小体型有关[21]。此外,植株表面的结构和化合物、植物挥发性物质都会对赤眼蜂选择植物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自然状态下赤眼蜂对寄主的定位[1]。 通过研究寄主-赤眼蜂的适合性检验,我们了解到寄主与赤眼蜂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深入分析影响其适合性的因子,可以为筛选适合的蜂种防治靶标害虫、选择最佳的中间寄主进行赤眼蜂的饲养提供科学依据。例如,Nurinadh 等(1999)的试验发现用较小型的麦蛾 Sitotroga cerealella 卵作为中间寄主培育的赤眼蜂 T.australicum 会主动选择较小的人工卵进行寄生,而用较大的棉铃虫卵作为中间寄主培育的赤眼蜂则会选择较大的人工卵[22]。
......
2 基本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均由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提供,用已灭活的米蛾卵在培养箱内(相对湿度 75±5%,温度 28±1℃)繁殖多代后用于试验。稻螟赤眼蜂,由杭州萧山稻田中采集被寄生的二化螟卵,在实验室培养获得。并用已灭活的米蛾卵在培养箱内(相对湿度 75±5%,温度 28±1℃)繁殖多代后用于试验。稻纵卷叶螟成虫采集于杭州市常规水稻田,收集于各面都用 60 目的纱网制作而成的笼子内(10*10*20cm),笼子内放入一株水稻用于产卵,将笼子放置在人工气候培养室内(温度 26±1℃,光周期 L:D 14:10,湿度 70%±10%)。
2.2 室内试验
试验所用的赤眼蜂在出蜂后进行自由交配 6h,交配后取出单头雌蜂引入干净的试管(20cm 高,2.5cm 直径,条件下同)内,在试管内加入至少产有 50 粒卵(卵龄<12h)的水稻叶片,叶片底部用湿棉花包裹用于保湿,试管底部用 Parafilm 膜封口,倒扣放于试管架内,每个处理设置 20 个重复。将上述试管分别放置于温度 20、24、28、32和 36±1℃,相对湿度 75±5%,光周期 14L:10D 的人工气候箱中,24h 后将赤眼蜂取出,继续封口培养。在完全出蜂后考查寄生力和出蜂数。
3 温度和卵日龄对 4 种赤眼蜂寄生稻纵卷叶螟卵的影响 .................. 12
3.1 材料与方法 ....................... 123.2 结果与分析 ........... 13
3.3 讨论 ................ 19
4.南北地理种群稻螟赤眼蜂的比较 .............. 21
4.1 材料与方法 ......... 21
4.2 结果与分析 ................. 22
4.3 讨论 ................. 25
5.赤眼蜂的飞行与扩散能力 ............ 27
5.2 结果与分析 ............... 28
6.农药对稻螟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在稻田释放寄生蜂的过程中,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安全性评价十分重要。目前大量的有关农药对赤眼蜂的毒性研究都只是通过药膜法测定农药对赤眼蜂成峰的致死中浓度以表示农药对寄生蜂的潜在风险。如 Zhao 等(2012)通过药膜法测试了 7 大类共 30 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结果发现苯基吡唑类、拟除虫菊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新烟碱类(除噻虫嗪外),和抗生素类(除阿维菌素外)杀虫剂是对赤眼蜂相对安全,而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的毒性较大[63]。该实验中涉及到的杀虫剂虽然范围广泛,但很多农药已禁用或目前田间并不常用。同时,杀菌剂对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开展的较少,特别是稻田中常用杀菌剂对赤眼蜂的作用仅有个别报道[76,77],因此,很难从前人的研究结果中总结出现阶段稻田释放赤眼蜂时如何安全使用农药的规范。尽管赤眼蜂可以有效地控制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稻田鳞翅目害虫的种群数量,但其他病虫害如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很可能在放蜂过程中同时发生。有鉴于此,我们选择了稻螟赤眼蜂为供试对象,开展了稻田常用于防治非鳞翅目害虫靶标(包括稻瘟病、稻曲病、水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对稻螟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同时通过药膜法和浸渍法分析农药对稻螟赤眼蜂不同虫态,以及蛹期农药处理对赤眼蜂的寄生力、飞行能力和子代赤眼蜂的羽化率的影响以明确农药对成虫的急性毒性以及对后代定殖的影响,为放蜂期安全使用农药提出参考意见。6.2 结果与分析
如表 6.2 所示,不同农药对稻螟赤眼蜂成蜂的毒性有很大的差异。印楝素和井霉素的毒性都非常低,其 LC50值分别大于 25000 mg / L 和 10000 mg / L,而在 2000 mg / L 吡蚜酮处理 24h 后稻螟赤眼蜂成蜂的校正死亡率为 12.7%,LC50值>2000mg / L;毒死蜱处理下稻螟赤眼蜂的 LC50值为 0.382 mg / L、三唑酮处理下的 LC50值为49.539mg / L。根据农药对赤眼蜂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发现,井冈霉素、印楝素和吡蚜酮对稻螟赤眼蜂属于低风险性,三唑酮属于高风险性,毒死蜱属于极高风险性。
.......
7. 全文结论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浙江省范围内进行广泛地种植。但由于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气候复杂多变,高温多雨,导致多种病虫害交替发生,田间常存在农药大量、频繁的交替施用。加之水稻的特殊栽培方式,农药经排水污染水体,在大量杀伤天敌的同时严重威胁人畜安全[123] 。随着稻纵卷叶螟在我省的发生日益严重,对它的防治不能单独依靠化学农药,开发生物防治新技术,对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十分重要。 赤眼蜂作为世界范围内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卵寄生性天敌[1],在我国东北已产业化投放应用于玉米螟的防治,但在水稻上的应用还不普遍。释放技术和方法还未进行系统研究,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由于南方稻田特有的持续高温、病虫害交替发生等复杂的田间情况,导致赤眼蜂在我省的应用困难重重。若不能提供规范的赤眼蜂应用技术,不仅会影响防效,更会增加经济成本。因此,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以期能改进完善赤眼蜂在浙江省本地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技术、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均被报道对水稻鳞翅目害虫具有控制效果[7,86-88],为了筛选浙江省高温气候下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优势种群,势种群,我们进行了在不同温度下 4 种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及温度对其起飞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在各温度下对稻纵卷叶螟卵的寄生能力和起飞的比例较为稳定且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高温下优势显著。因此,我们认为稻螟赤眼蜂更适应在浙江省的高温天气下防治稻纵卷叶螟。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7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7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