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对外贸易为调节变量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快速发展。"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有利于OFDI的政策与措施的相继出台,促进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升温。《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湿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231.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4.2%,连续三年位于美国、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据美国亚洲协会预测,202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可能增加至近20000化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超过25%的増长率出现持续的激进式扩张,并以高于中国GDP增长率3倍的发展速度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瞩目。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急剧増加的同时,其投资区位分布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性。就绝对额而言,中国对亚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据韦成,且长期占有绝对优势;但就增速而言,金融危机后流向欧美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成倍増长,而对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投资增速逐渐放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出现了极不均衡的状态,且投资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正是由于区位分布不均衡这一现状的存在,才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OFDI区位选择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其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不同于传统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变量,从两国市场相似度的角度发,从心理距离的视角来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
....................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中国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新兴经济体,其海外市场的选择对投资母国和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首先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投资区位的选择,在全球范围內寻找适合的投资区位是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缺乏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正确选择投资区位,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契机,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力,是目前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从心理距离这一潜在因素出发,研充其与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关系,并比较心理距离不同维度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对外贸易在心理距离与OFDI区位选择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找出提离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合理性及其投资质量的途径,为从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心理距离角度的依据,这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争端加剧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抢头,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所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心理距离,研究其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对外投资与合作提供心理距离视角的指导和支持,加深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对不同投资区位的综合考量,増强其对不同市场的适应能为,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质量和区位选择能力,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
2研究综述
2.1心理距离
2.1.1心理距离的界定
心理距离这一概念被国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国际商务和跨国经营的研究当中,是探讨国际化问题中国家差异的重要因素。有关心理距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eckerman(1956)关于欧洲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他用心理距离来解释欧洲国际贸易实务中出现的"经济距离"所不能解释的特殊问题。
心理距离由于其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和概念的包容性,其定义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于心理距离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心理距离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视角:一是信息流动视角,二是心理感知视角。表2-1列示了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于也理距离的定义还存在一定分歧,但无论是信息流动视角还是也理感知视角,其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操作层面的心理距离也主要是从不同维度考虑国家之间的相似或差异程度。因此,本文将也理距离定义为母国与东道国之间在工业化水平、政府治理与制度、宗教、教育水平、文化、地理方面的差异。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环境差异越大,也理距离越远。
....................
2.2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硏究综述
2.2.1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回顾
区位选择是决定企业国际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早己有之,但至今还未形成OFDI区位选择的一般性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包含在主流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
(1)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西方发这国家关于OFDI区位选择的理论始于Hym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自此之后逐渐发展,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理论:一是以产业狙织为基础的理论,二是国际贸易学为基础的理论,三是区位经济学理论。具体理论观点如表2-3所示。
相对而言,上理论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方面做出了较为完整的阐释,而其他理论都只能解释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能很好的阐述为什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出口或技术授权等。
..........................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20
3.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20
3.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现状...........22
4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31
4.1心理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32
5实证研究..........39
5.1研究设计..........39
5实证研究
5.1研究设计
5.1.1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重点研究心理距离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作为解释变量。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流量与存量两类数据,本文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原因在于:(1)流量研究期间较短,且在本文研究期间内中国OFDI流量波动变化较大,不利于解释;(2)流量数据受到随机因素影响较乂,容易出现数据波动,影响检验结果的稳定性;(3)我国流量数据的负值使其无法利用LOG模型进行计量。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数据来源于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附表2中2005年至2014年的数据。
(2)解释变量
根据本文对也理距离的定义和维度划分,本文以目前被广泛认可的Dow,Karunaratna(2006)对于心理距离测量的五维度研究为基础,去除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语言维度,并加入被其他学者广泛认可的文化距离和地理距离两维度,最终形成了由宗教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工业化水平差异、政府治理与制度差异、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六维度构成的心理距离综合指标体系。
.....................
6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旨在研究心距离这一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在综合考虑了心理距离及其不同维度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关系后,将对外贸易引入研究范畴,进一步研究也理距离、对外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对心理距离进行维度划分并测算的基础上,借鉴投资引力模型,以我国2005-2014年数据为样本,对心理距离对中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也理距离是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OFDI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我国倾向于选择与我国心距离较近的国家(地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也理距离的不同构成维度中,政府治理与制度、宗教、教育水平、文化和地理方面的差异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产生负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差异对于我国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
其次,母国与东道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能有效削弱心理距离对OFDI的阻碍和负向作用,贸易与投资之间的互补作用强于替代作用,即贸易水平对心理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二者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出口贸易的调节效果强于进口贸易,这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现状相符。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73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73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