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投入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29 07:54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制造业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为现代工业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为信息与知识社会提供先进装备和技术平台。对制造业的研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年鉴 2013》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制造业企业个数已达318772 个,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和的 92.6%;制造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733984 亿元,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 86.9%;主营业务收入 729263.7 亿元,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 86.6%;制造业企业利润为 48570.5 亿元,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值的 77.9%。可见在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所占据的突出地位。中国尽管被冠以“制造业大国”,实则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另外,多年来廉价劳动力始终是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根据 2013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 345万人,这就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因而,制造业的低成本战略需要重新认识。 注重投入和规模,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实表现,这将使中国的制造业行业的资源利用率低下,企业核心技术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原始创新成果较少,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以至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受制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家或地区,最终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因此,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而制造业将面临不可回避的责任和需要承担的义务。如何通过技术获取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从而不断提高技术获取绩效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相关研究有但缺乏系统性的工作,一般也是基于微观视角,且结果与选择的样本资料密切相关。利用较为系统的统计资料,从宏观层面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技术获取的投入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善现有研究,是现有研究的有力补充和提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传统的观念中,企业获取外部新技术是一个知识交易的过程,但在技术多样性与复杂性程度大大增加的今天,外部新技术的获取更多地被看做是技术来源方、获取方之间相互的交流与知识转移的过程[1]。我国台湾学者刘瑞国认为,新技术的获取是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个人之间的有偿或无偿交易的形式实现的[2]。 从组织的角度看,Roger 认为技术获取就是一个组织的创新被另一个组织所获取并商业化的过程[3],Keller 和 China 则指出技术获取是技术信息透过不同的组织界面转移的过程[4]。与此相似,Sounder 认为这应该是知识从一个组织系统传递到另一个组织系统的过程[5]。部分研究者更进一步从个人层面对外部新技术的获取进行研究。Smilor 认为技术获取是知识的一种应用,是任何新知识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移动[6]。Fred 则指出人与人之间的技术联系,特别是非正式的知识交流对于技术知识的分享及转化有着非常强的促进作用,这种联系并不限于个体之间,而是一种跨团队、跨组织的联系[7]。 范小虎、陈很荣等在技术获取的认识上选择了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的关系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他们认为,从概念上讲,技术引进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技术转移客观上存在着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两方面的关系,从供方的角度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出,而从受方的角度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入即技术引进[8]。 国内外其他学者还从另外一些角度阐述了技术获取的认识。Neslihan, Birol 和 Yildirim 把技术获取分为对新技术的识别、寻找、评估和挑选四个阶段[9]。Hobday 则认为,后发企业能够通过 ODM、OEM 等机制进行技术学习,实现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10]。但是,国内学者张钢指出,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转移获得技术的过程,是一个包含技术能力在内的企业整体能力的演化过程。优秀的企业是那些学习积累能力强的企业[11]。技术获取实质上应该是组织进行技术学习的一个部分,这种技术学习更是一种阶段式的过程,学习的地点也是随着时间而演化(Lee et al.)[12]。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基于技术学习过程来实现,随着组织学习的深入,组织积累的学识和专业知识将越来越多,直观上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断增长,但在技术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其学习来源是不同的(谢伟)[13]。因此,企业技术获取模式要随之不断与技术能力相匹配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技术获取相关概念 
技术获取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内涵。狭义的技术获取是指一项技术由技术的出让方转移到该技术的受让方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与专利、信息产权以及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相关。[58]从狭义的层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术获取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范小虎、陈很容等从技术引进和技术转移之间关系的角度对技术获取进行了论述,他们认为,技术引进只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方面,因为技术转移活动本身客观上存在技术输入和技术输出,从技术接受方来看,技术转移即技术引进,但从技术供给方来看,技术转移就是技术输出。 广义的技术获取是在狭义的技术获取的基础之上,包含了企业内部研发部分,有内部获取和外部获取共同组成[59]。Dae-Hyun  Cho   和   Pyung-II  Yu  在以往学者将技术获取归纳为内部研发、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三种模式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进化经济理论以及资源观,从技术特性、企业特性以及环境特性三个层面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技术获取模式选择中的影响因素。  本文所研究的技术获取为广义层面的技术获取,即本文中技术获取不仅包括企业外部技术获取,而且包括通过内部活动获取技术。
.........

2.2  技术获取相关理论
熊彼特强调了技术革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把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相区别,认为前者是知识的创造,即是科技行为;后者则是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或市场化,属于经济行为。熊彼特把这种“新组合”即“创新”称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把推动技术创新的人称为“企业家”,他非常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熊彼特的这些观点,不仅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直接地导致了技术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管理的诞生和兴起。 后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并在 1951 年发表的《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后来,不少学者都在技术创新概念上做过一些相关研究,但直到 1962 年,伊诺斯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书中首次直接明确对技术创新下定义,并由此刺激了创新定义的研究与兴起。伊诺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收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国外关于技术创新的概论还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 林恩(G. Lynn)则首次从创新时序过程的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曼斯菲尔德(M. Mansfield)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但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与此相对应,其定义也只先定在产品创新上。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60]。 厄特巴克(J. M. Utterback)认为与发明获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61]。 弗里曼(C.  Freeman)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62]。 
..........

第三章  中国制造业技术获取投入与产出分析 ......... 17 
3.1  技术获取不同模式经费变化趋势 ....... 17
3.2  不同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投入比较分析 .... 21
3.3  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产出变化趋势 ............ 29 
3.4 本章小结 ........... 33 
第四章  制造行业技术获取效率测度与分析 .... 34 
4.1  技术获取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4
4.2 DEA 模型概述 ........... 37
4.3 实证分析 ........... 40
4.4 本章小结 ........... 48 
第五章  提高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效率的对策 ......... 50 
5.1  对制造业行业外部环境的调整对策 ............ 50
5.2 对制造业行业内部环境的调整对策 .... 51 

第五章  提高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效率的对策


近年,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效率呈稳中有升的趋势。由前文计算结果可知,近四年分析的 20 个制造行业的技术获取效率均值在 0.82 左右,每年均有 25%左右的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有效,或者说,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分析样本行业能充分地利用技术获取经费的投入。事实上,面对经济全球化、制造业国际化的现实,中国作为一个人财物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要在当今全球制造业占有一定份额,创新是一个必然选择。根据自主创新路径,需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完整过程。因而,提高技术获取效率是中国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在核心技术上缩短与先进技术国家差距的重要前提。 制造业按照产品对象,划分为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根据分类来进行分析。无论是技术获取投入还是技术创新产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五个装备制造业都是非常突出的。针对技术获取投入效率较高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我们可以持续增加投入;而对于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我们应该调整技术获取投入,总而达到资最大化的利用。下文提出对整个制造业行业提高技术获取投入效率的对策分析。 

5.1  对制造业行业外部环境的调整对策

政策环境至少需要包含下列内容,激励政策、高效的管理制度、应对创新风险的机制等。美国是世界上注重从政府层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 40 年代到 80 年代,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基础科学研究、通过政府部门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计划两大战略。为实现政府支持和技术转移到企业界,国家宇航局每年将 90%的 R&D 费用投入企业界。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企业的创新投入;美国国会还通过一系列政府与民间的合作,进一步挖掘联邦开发计划的潜力,提高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美国的很多产业,如汽车、航空、卫星、半导体和光伏产业均从与政府密切的合作中获取了巨大利益。美国的国家政策中把高技术产业培植与产业化发展,完善市场规则及竞争环境等作为长期目标,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从体制上为众多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投入效率研究

..........

结论 

制造业在中国的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提升中国的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中国制造距离中国创造尚有很长距离,体现在在国际制造业市场上缺乏具有国际影响的自主品牌。从创新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技术获取到自主创新的质变问题。因此,本文将视角放在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投入的效率程度和分析上,期望通过较为系统和细致的分析,认识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效率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工具就 20 个制造行业技术获取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变化特征分析;运用效率测度的主流方法 DEA 模型测度选择的 20 个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投入的效率。得到如下结论: 
1.中国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的总体情况是,技术获取投入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内部研发投入的增长最为突出。可见,中国制造业行业由最初的内部研发与外部购买并驾齐驱的状态,逐渐转向投入大规模经费在内部研发的技术获取模式上,最终转变为以内部研发为主,合作研发和外部购买为辅的技术获取方式。其中,合作研发的渠道也趋向于扩大与境内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外部购买不仅仅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而是更加青睐于国内技术,加大对国内先进技术的购买投入力度。 
2.无论是技术获取投入还是技术创新产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五个装备制造业都非常突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的战略性产业,有力地支撑、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正是由于装备制造业对技术含量的高要求,因此其对技术获取的投入也非常巨大,通过大规模的技术获取,增强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对技术含量要求相对较低,但仍需不断改进技术以提高在同行业的规模竞争力,因此,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虽然技术获取投入总额不大,但增长速度较快。 
3.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知,20 个样本制造业行业技术获取投入效率总体上有改善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明显。从技术获取投入效率角度来看,DEA 无效的制造业行业占样本行业的 75%;从技术获取的投入利用率来看,各投入利用率平均不到 60%,可见技术获取效率仍不高。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78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78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