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7:51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崛起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科技创新对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越来越成为时代的要求和高教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且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该如何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满足以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已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和高校改革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实施素质教育,“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高校应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探索有效途径,努力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充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做出积极贡献"。

1.1.2  研究意义

创新精神培养是国家对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国家的创新力水平与高校创新人才的规模、质量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在各条战线担负起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重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问题,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对于国家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行之路。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新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但是我国,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创新精神缺乏、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实践水平差等问题,这既是我国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是高等教育迫在眉睫的改革方向。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高校社团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较晚,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因此愈加受到国内高校的重视。

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的成果,研究方向多是高校社团的理论、功能、管理模式等及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内涵、功能等方面,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内利用高校社团特别是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更加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很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相关研究

①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创新行为主体进行创造的动机和动力,是人的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它集中体现了对创新行为具有导向、动力、保证和调节作用的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它是在实践开拓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活动方法和构建新的理论的科学精神、心理特征,也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高宝立认为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是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

张思尧认为创新精神是指在实践开拓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活动方法和构建新的理论的科学精神、心理特征 。

现有关于创新精神的内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新精神内涵表述上,相关的研究也取得很多成果,但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要素的区别与关联研究还不够深入,创新精神内涵研究的系统性不强也是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


2  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评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校科技类社团

(1)高校科技类社团的含义

我国最早的高校社团出现在 1904 年京师大学堂的抗俄铁血会,当时社团发起的目的是抵抗日俄在我国东北地区发动的战争。而我国更为广泛的高校社团兴起,受益于蔡元培先生的的倡导和扶持,他提倡科学与民主,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教学改革,积极倡导成立学生社团,并进一步影响和推动了同时期高校社团的蓬勃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力量,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社团受到了各高校的充分重视。高校社团是高校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遵守一定规定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社团在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任务和遵守学校秩序的条件下,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活跃校园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管控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推动学校教学发展为原则,自主开展各项活动。高校社团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其综合素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高校社团的发展,校科技类社团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目前,对于“高校科技类社团”的内涵理解,有如下几种观点:徐妍认为高校科技社团是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强大和最有生命力的生产力的背景下,由高校学生自发组成的,以普及大学生科技知识,激发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和科学精神为目的的群体组织。王莉认为科技类社团起到普及知识、兴趣引导、辅助科学研究的功能,其会员对象主要是对学术科研有强烈兴趣的年轻学子。

结合以上关于高校科技类社团的解释,本文将高校科技类社团定义为:高校科技类社团是在高校领导下的,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的学生组织。其中,科技类社团的指导者为校级团委或者院级管理部门;其领导者为社团的学生干部;其参与者是大学生;其参与形式是大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跨年级、跨专业、有时甚至可以跨校的自由参与形式;其活动内容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相关活动;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


2.2  相关理论和评述

2.2.1  团体力学理论

团体力学理论提出团体行为的概念,认为是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互相影响和涵盖情绪的综合构成团体行为。在团体行为中,团体力学理论强调社团领袖人物的作用,注重对社团领导人的培养。卢因认为,团体领导者要提供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方式增进团体和谐。团体力学理论在强调社团领袖人物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社团参与者的作用,因为广泛的参与者是保证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对于促进社团自身规模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团体力学理论认为团体规模及社团成员地位的平等对社团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卢因及其同事的发现,团体的规模是决定其成员数量和成员参与的度的主要因素。另外,民主、平等的团体环境会促进团参与度的增加。而如何促进社团更好发展,团体力学理论则强调社团内部氛围和团体规范的重要性,分析指出:“团体规范是一切实际影响个人态度与行为的某一团体中人们共同参考原则的总和”。一个团体中的成员都依照自己团体的规范去判断问题,决定自己如何行动。规范的合理能有效化解和协调矛盾,形成较好社团内部氛围。

团体力学理论对我们重新规划高校科技类社团的定位,推动高水平科技类社团的发展,规范高校科技类社团的行为,增强其内在发展动力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运用高校科技类社团推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可靠理论依据。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体和个体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体和全人类的共同全面发展,包含人的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个体需求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的全面发展。

(1)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求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多种需要,也是激发个体活动的动力之源和实践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们正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才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然而个体的需求也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只有这样人的存在才得以不断充实,而任何压抑人的正当需求权力的行为,都是与人的发展规律相背离的行为,都是否定人本身的行为。所以,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从人的内在需求出发,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创新精神对大学生而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一种表现。

..........................


3 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 14

3.1 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 ................ 14

3.1.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大学生创新人才素质需要 .......... 14

3.1.2  与社会实践相接轨,适应社会创新发展要求 .............. 14

4  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分析 ................. 21

4.1  科技类社团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取得的成就 ............. 21

4.1.1  创新精神有所提升,综合思想素质有所提高 ............... 21

4.1.2  接受创新精神培养的学生范围得以扩大 .......... 22

5  完善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策略建议 ........... 25

5.1  完善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思路选择 ............... 25

5.2  完善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策略建议 .....25


5  完善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可行性策略建议


5.1  完善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思路选择

社会科学研究中,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研究采用不同的理论,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恩格斯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和使用的方法” 。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他们都善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光辉典范” 。可见,不同的培养思路会达到不同的教育目的。

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民族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更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创新精神作为大学生素质构成的最高层次要素,是人才界定标准中最关键的部分,是评价大学生素质如何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和重要任务。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从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实践途径、制度保障等等方面都比从前的传统培养方式有很大改善,而针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新发展,传统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培养要求。

本文结合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选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团体力学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以高校科技类社团为平台对大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培养,将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思路,也必将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新路径。团体力学理论对我们重新规划高校科技类社团的定位、推动高水平科技类社团的发展、规范社团行为、增强其内生发展动力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个体和个体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个体和全人类的共同全面发展,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综上本文选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团体力学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研究依据是科学、合理的培养思路。

........................


6  结束语

高校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创新人才中的关键要素,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深远意义。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方式方法多样,比如课堂授课、辅导员辅导、校园文化活动等等,这些教育载体都传达着对大学生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教育信息。但是,这些教育方式更多的停留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却忽视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注重传统课堂教育,忽视第二课堂的延伸;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欠缺对学生灵活创新的培养等等。而高校科技类社团作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载体,凭借其科技类社团的内涵与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高度一致性、科技类社团的社团氛围更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科技类社团的学习方式利于大学生养成创新思辨的习惯的优势必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高校科技类社团为依托,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切入点,以团体力学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研究依据,深入研究了高校科技类社团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的现状。目前,科技类社团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可以表现在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不足、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机制有局限性等等方面。本文认为应从科技类社团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思路选择,具体再树立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内容、改革评价机制、加强条件支持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策略建议。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工作,不能急于求成,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并不断改革的系统工程。在此项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路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形成高校及社会各方相互协调、齐心协力、共同育人的创新教育新局面,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由于笔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相信伴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笔者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会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更深刻的见解.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3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5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