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2012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以后,提出关于“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期盼。” 读史使人明志。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几千年来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由秦至清初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长期处于兴盛领先地位,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但 1840 年西方列强依仗船坚炮利击碎了中国的富强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沦为“饥寒交迫的奴隶”。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猛醒、在苦难中奋起,犹如沉睡的雄狮历经一百余年的探索追求、奋斗牺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愈挫愈强,于 1949 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经历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摸索,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又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真正挺直了腰板;从现在起再经历三十余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的民族将扬眉吐气屹立于世界,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文明与进步做出贡献。
从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历史看,公民素质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因素之一。现在的年青一代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中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特殊群体,肩负着未来三十几年以致更长一段时间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火车头的重任,培养他们树立更高更强的符合民族期望的公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公民素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且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截止到 2016 年 1 月,在万方数据以“公民意识”为检索词,共搜索到 5500 多篇论文,其中近一年 454 篇,近二年 1837 篇,近五年 3188 篇;以“公民意识教育”为检索词,共搜索到 3000 多篇论文,,其中近一年 279 篇,近二年 1095 篇,近五年 1847 篇;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为检索词,共搜索到 700 多篇论文,其中近一年 79 篇,近二年 306 篇,近三年 483 篇;以“中国梦”为检索词,共搜索到 85000 多篇论文,其中近一年 12179 篇,近二年 43672 篇,近五年 55835 篇。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学术界关于公民意识及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众多学者论述了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民族发展需要大力提高公民的整体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檀传宝教授在《公民教育:中国教育与社会的整体转型》一文中分析了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及其方法进行了探讨。
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虓教授在《公民意识教育层次性探析》一文中分析公民意识统领理念及核心理念教育的层次,指出教育层次具有范畴属性和社会公共生活属性。王东虓在《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公民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哲学家李慎之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指出,“千差别,万差别,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理念”之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综述国内研究概况,可以发现,近些年在公民意识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鲜见有对在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中国梦
中国梦,正式提出于 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认为,实现“中国梦”要经过四大战略步骤或“四步走”的奋斗目标。第一步奋斗目标,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奋斗目标,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步奋斗目标,在 21 世纪下半叶或更长时间全面实现现代化,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水平;第四步目标,在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类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
纵观人类历史,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对世界或其所波及到的地区的和平发展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而当中华民族沦落为“饥寒交迫的奴隶”的时候,全世界的和平与文明都会受到破坏,近代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无一不是在中华民族步入衰落时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指实现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更是指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因此,本研究对“中国梦”做这样的定义: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 21 世纪内全面实现现代化,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人的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就是使人从生物个体发展成为具备社会成员素质的“社会人”的过程。与其它动物相比,有比较发达的大脑、会使用工具、有超凡的学习能力还有复杂的社会结构,是人类巨大的优势。由于人类出生时许多重要的器官发育都还不够完善,有婴儿到成人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可塑性极高,需要家庭和家族成员和社会持续提供协助,使得人类社会能够用教育和社会化的方式加以影响和改变。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经过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从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达到改造社会、使其不断延续、发展下去的过程。它既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品德的培养、态度的形成和角色的获得,也包括人在政治、法律、民族、性别等方面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不仅反映着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与特点,而且标志他所在国家或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的社会化、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其中行为规范的社会化,即个体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角色规范等方面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是社会化的核心。而道德社会化,是指其在接受道德教育和社会影响,将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社会化的人,既能适应当前的社会生活,也应该有活生生的个性特点及自我观念。
大学阶段是个体不需考虑生活来源的全日制受教育环境的最后阶段,也是人的社会化中学校社会化的最后阶段。将人的社会化理论用来指导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使得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前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描绘的是国家层面的“国家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具体说就是在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描绘的是社会层面的“社会梦”,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是要营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是从价值导向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描绘的是个人层面的“人民梦”,使全国人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过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幸福生活,是从价值追求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
3 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分析 ................. 17
3.1 大学生公民意识凸显的问题 ......................... 17
3.1.1 道德与文明意识处于较低水平 ........... 17
3.1.2 民主与法治意识处于初级阶段 .............. 18
4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 23
4.1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 23
4.1.1 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 ..................... 23
5 结束语 .......... 29
4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4.1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4.1.1 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
人是要有道德的,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要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而我国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髓。2001 年 9月 20 日由中共中央印发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进入新阶段。
因此,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以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基础,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基础,以解决大学生在道德与文明方面知行脱节问题为契合基础,以培养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要求的文明习惯为目标基础,以教育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高目标。
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应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民主与法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一定行使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权利,给学生提供权利诉求的有效通道,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教育学生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
5 结束语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努力去实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其公民意识的高低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出现的“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这些事件只是极端的案例,但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在公民意识教育上的缺乏。因此,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本研究是以中国梦为背景,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这一主题,分别从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成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途径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全的公民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完善道德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民,促使大学生不断去追求一种更加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从而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对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国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学识尚浅,所查阅资料有限,写作能力亦有不足,论文可能存在主观臆断和分析不透彻的地方,所做研究尚有需深化之处,如果本论文能对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将不胜荣幸,也希望可以促进更多的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大学生可以得到健康的培育与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