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布依族枫香染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发布时间:2016-08-04 09:50

第 1 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论文的选题落点在布依族枫香染,这是一古老传统的技艺,是由贵州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寨杨氏家族所创。布依族枫香染中的纹样既反映出人们的图腾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体现出布依族古朴典雅的审美取向和民俗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造就了纯朴雅致的艺术风格和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枫香染较之世界各地的印染制品,具有更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被誉为“画布上的青花瓷”。 布依族枫香染在 2008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尽管成为非遗,枫香染并不为人所熟知。布依族枫香染由于地域和材料的限制,分布范围小,这就使得枫香染作为研究课题更有价值。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关于介绍布依族枫香染的工艺程、图案寓意、历史传承的文章都是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关于创新方面的研究了。同时,在惠水县雅水镇当地,由于这种传统工艺复杂、费时、成本高,以其作为养家糊口的工作,经济效益并不高,所以当地的年青人不愿去从事枫香染技艺的传承,更多的是选择出外打工,这也使得枫香染的传承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式。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布依族枫香染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上的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的使命感。 
..........

1.2 论文研究的现状 
由于布依族枫香染并没有像蜡染那样让人熟知,经查阅资料,得知枫香染作为研究的对象,所记载的文献并不多,从学术理论方面来看,搜集的论文资料仅以下几类: 工艺概述上:《珍贵的“天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枫香印染技艺》、《布依族印染工艺探源》、《鲜为人知的民间染绘手工艺:枫香染》等;图案寓意上:《布依族枫香印染技艺及其纹样造型的意蕴探源》、《贵州布依族枫香染制作技术传承与影响因素研究》等;历史传承上:《最后的枫香染传人》、《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的保护与传承》、《枫香染的守护者》、《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光彩夺目》等。由此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出,布依族枫香染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值得我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 从实际应用方面来看,布依族枫香染仅在黔南地区出现,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其实际应用的范围很小,多数仅用于被面、床单、枕头等纺织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手工技艺,虽历经了一百五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最终也难以抵御强势文化及工业化冲击,濒于失传。一是从技艺传承方面来看,从事这种工艺的人廖寥无几,只有少量制品留存民间,目前已处于后继无人,濒于消失的状况;二是枫香染图案已难以跟上现代审美观的变化。枫香染染布料多为一尺二寸宽棉布,色彩仅有蓝白相间二色,色彩较暗,且染色的稳定性差,易掉色,布料厚实,因而逐步从人们的衣着中淡出。因此,,为了延续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在融入新生的气息,才能使得枫香染能够得以流传下来。 
.........

第 2 章  布依族枫香染的概述 

2.1 布依族枫香染的历史起源 
枫香染的发展有着 150 多年的历史。说到枫香染的起源,不得不提蜡染,蜡染在唐代盛行,蜡染也在此时流行于中原地区。蜡染,古称蜡缬,“缬”即是在织物上染色。它与“绞缬”(扎染)、“夹缬”(印花)  并称为中国三大防染工艺,在唐代已经开始流行。所谓“防染”,或称“封染”,就是通过防止染料渗透到绘有图案的织物上,保证图案的完整性,是一种控制性浸染技术。蜡染与枫香染,他们都属于染缬,关于对于蜡染的文献记载有很多,但是对于枫香染的记载却是寥寥无几。 惠水县枫香染主要分布在惠水县雅水镇、太阳乡、鸭绒乡等布依族、苗族村寨,其中以雅水镇播谭村小岩脚寨最为集中和典型。此外,一些邻县也有少量枫香染手工技艺。对于播谭小岩脚寨的枫香染是何时形成,目前还不能准确的界定。我们在采风调查中,可以确认的传承谱系有六代人,从生于 1854 年的第一代枫香染艺人杨再祥算起,枫香染的传承至少也有 150 多年的历史了。而加上在此之前的历史时间,其起源应该更早。惠水县枫香染工艺历经百年从未中断,更多的是当地民风民俗的需要,枫香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手工技艺一直都维持着传统的方法,没有任何的改变,因其精致的画工和奇妙的工艺特色逐渐让更多的人所认识。
..........

2.2 布依族枫香染的文化背景 
布依族枫香染是人们为了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传递出的艺术作品。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智慧、热情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勤劳、热情,依山而居,自给自足,过着淳朴的乡村生活。布依族多分布在贵州的黔南、安顺、惠水县等。布依族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在自己织的面料上,不仅有耐人寻味的枫香染,还有刺绣,蜡染等多种传统工艺,是一个技艺高超的民族,在他们创作的手工艺中,展现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审美和别出心裁的创造力。 贵州惠水县布依族人们传承着古老的枫香染技艺,借助枫香染图案生动地描绘了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奇妙的靛蓝染料与枫香牛油的巧妙结合,形成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精美图案,使枫香染如青花瓷一样经典,奇幻天成般美妙。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图案,是布依族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共同发展的产物。布依族人没有自己族群里通行的古文字,传统的枫香染图案从某种程度上就代替了文字,发挥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功能,使枫香染原始纹样具有了历史的认知价值。布依族枫香染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始终融入了这个民族群体的生命意识,尽管这种生命意识是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完成的,其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性就是枫香染图案的一大特征。 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制作工艺复杂,图案精致、内涵细腻,具有一定的装饰感,被称为是“不需出土的文物”,不仅受布依族当地人及周边民族的喜爱,也得到省内外文化学者的高度赞赏。 
.........

第 3 章  布依族枫香染的艺术特征分析 ....... 6 
3.1  布依族枫香染图案分类和寓意 ....... 6 
3.1.1  植物纹样 ........ 6 
3.1.2  动物纹样 ........ 7 
3.1.3  其他纹样 ........ 8 
3.2  布依族枫香染的色彩 ....... 9 
3.3  布依族枫香染的结构形式 ..... 10 
第 4 章  布依族枫香染的工艺特点分析 ..... 14 
4.1  布依族枫香染的工艺流程 ..... 14 
4.2  布依族枫香染与布依族蜡染的比较 .... 16 
第 5 章  布依族枫香染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 ..... 18 
5.1  布依族枫香染在现代的应用 ......... 18 
5.1.1  枫香染在服饰中应用 .......... 18 
5.1.2  枫香染在生活用品中的应用 ...... 18 
5.2  布依族枫香染图案的创新应用 ..... 19
5.3  布依族枫香染在服装中的创新实践 ...... 21 

第 5 章  枫香染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

5.1 枫香染在现代中的应用

枫香染制品具有特定区域性,承袭和传播着布依族习俗文化特征。然而惠水县枫香染却在只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如山花一样独放异彩。枫香染制品在本族多是运用在日常床单、背面、头巾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布依族很多着装与汉族无太大变化,仅一些老者还着枫香染印染的服装,或在重大节日时才会穿着枫香染的服装。枫香染制品的使用性远远少于之前。为了改善这这种局面,布依族人们对布依族枫香染进行新的设计,从而想扩大枫香染制品的使用范围,图 21 是布依族本族对枫香染进行的创新设计。为了寻求突破口,其枫香染制品应当顺应时代潮流的元素,既要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精美的制作水平,更要有适合特定人群的审美趣味,从而应用到更广的范围,不断研制和开发与当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产品。吾土吾生民艺工坊就是这样一个民艺社,将枫香染制品融入了现代设计,同时也将传统民艺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图 22 为吾土吾生民艺坊枫香染产品。从图案的结构和形式的构成上较之于传统的枫香染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图案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满”构图,而是选择单独图案进行设计,显得简洁精致,结构形式上依然采用了均衡或不对称,但不同的是,局部均衡或者局部不对称显得更为突出。将单独纹样作为主题进行整合,凸显图案的精致美观。图 23、24 即是以某一单独植物纹样作为主题,使得纹样更加突出。 

布依族枫香染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

结论 

本文以布依族枫香染为主线,追溯布依族枫香染的历史、文化、起源,从其图案的题材、寓意、色彩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和归纳,探究布依族枫香染的工艺特点。通过对其图案造型、表达方式的梳理,领悟布依族所传达出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布依族枫香染图案生动地记录了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希望。流畅、生动的线条更是流露出布依族的田园情怀,布依族枫香染要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手工技艺与流行时尚相结合的创新,实际上正是传统枫香染手工技艺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在本文第五章,从从色彩搭配、组织结构、面料组合进行枫香染设计创新应用的探讨与实践。希望给他人留有可参考的价值,也希望人们对布依族枫香染有更多的关注。同时,现代科学印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不断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技艺构成深刻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往来,形成文化上的相互渗透,进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如何适应当今社会方式需求,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于应用等方面作哪些有益的探索,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焕发新时代风采,这些都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4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