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成都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04 09:51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在经济发展的支撑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因此使得学校发展趋于不同,教育公平矛盾日趋显现。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制于有限的教育资源,为了应对当时的困境,国家选择了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对于一些已经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学校,在设施设备、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造成了重点校、普通校和薄弱校并存的现实格局。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区域之间、不同的学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了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划分,有的学校被评定成为示范学校,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名声居中。在今天已明确取缔重点校和重点班的称谓之时,由于多年的发展积淀,一些当年的重点学校、窗口学校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传统名校”。这些名校在教育思想、文化积淀、人才培养、课程构建以及特色创建诸方面,引领了各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中有些传统名校通过培养与输出名师和管理人才等方式,在当地教育界被公认为“带头学校”。在传统名校传承悠久文化积淀、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曾经的普通学校或通过优质资源输入,或通过锐意进取坚持改革,成为“后来居上”的名校。一些新建学校则通过自身精心地策划设计,通过坚持走特色鲜明的内涵发展之路,成为“新来居上”的名校。这些各具特色的名校都是得到了业界和社会普遍认可的好学校。名校现象的存在,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个不争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与研究的现象。  在党和国家对于人才、教育的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各行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情况下,人们对于教育,尤其是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进入名校学习的愿望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去考虑给自己的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同时,由于前期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421”的家庭结构的形成,使得每个家庭众多长辈都将希望和关爱寄托在了唯一的孩子身上,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也就凸显出来了。“择校热”、“占坑班”、“学区房”这些为群众所诟病的不良社会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学前教育,孩子出生就要报名排号,区域内摇号需要熬夜排队;为了一个小学学位,某地名校所在的“学区房”演变成为全国的天价房;初高中阶段,不少城市的名校一个学位也被炒到了不可思议的数目。在面对社会和家长日益高涨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地方政府实际上处于两难的处境,一方面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不断加强,陆续出台各种政策手段抑制家长们的从众心理。而另一方面的难题是,政府的能力不足以推动更多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这样因为师资力量的不均等原因造成的教育水平的差距,明显是不能够让家长们满意的。
.........

1.2 研究意义
目前,学术界关于名校研究的相关文献不乏其数,并且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小学范围的名校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促进名校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也不排除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投入和政策倾斜的因素,不过也应该看到学校自身的努力和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成效,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对于名校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会有助于更多的学校去创出特色,办成名校。可以帮助学校在目前政府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投入教育的背景下,实现学校自身软件提升适应硬件提升的步伐。更加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更能遵循教育发展和学校提升的规律,更会运用系统思考和统筹谋划来指导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管理学范畴也有众多“理想学校”的论述和研究,如詹文龄《走进理想学校的教育之道》一文中就表达了她心目中理想学校的标准应该是:能让每一位学生向往,能让每一位教师感到幸福,同时还能让社会和家长们满意的学校。本文提出的名校研究,其实也借鉴了了理想学校、优质学校或是一流学校的研究成果。因此,本课题的学术价值就体现在,研究学校发展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不断提升和超越的规律和策略,也是对学校如何实现优质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充实。 
...........

2. 研究的现状 

2.1 国外的研究 
国外的相关资料表明,他们并不是很注重对于类似名校此类话题的研究,,这可能源于我国文献资料不全的原因,也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影响有关。他们与之相近的研究,更多提出的是一流学校、理想学校、优质学校、特色学校以及卓越教育。比如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给自己女儿的信中,就谈到了自己对理想学校的理解,他认为理想学校应该是能够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并且促进其发展的学校。关于“优质学校”或“特色学校”的研究,国外已进行了很长的时间,并积累了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丰富的经验,如前苏联帕夫雷什中学和美国的杜威学校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国外的多视角着手去研究他们对此类命题的探索,我们还是可以得到经验和教训的。 美国学者兰祖利(Joseph S.Renzulli)和里斯(Sally M.Reis)在他们共同出版的《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中阐述了他们对优质学校的丰富教学模式的研究:首先他们强调了应关注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接受性才能训练的观点;同时论证了高于平均水平能力、执着精神、创造力是卓越人才三要素的理论;此外他们进一步综合了詹姆斯三层知识理论(浅层知识、结构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怀特黑德学习过程周期理论(学习对象的浪漫期、追求技术精确期、推广应用期),创建了区别于教授——接受式、建构——探究式之外的第三类丰富教学活动;并归纳出基本原则,学习者的个人独特性、快乐原则、学习的个人化和具体化、方法资源、着重于产品和服务。这些都体现了外国学者们善于吸收优秀心理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善于综合教育前沿的研究成果,并十分重视优质教育建模问题研究的形势。
..........

2.2 国内的研究 
在国内,一大批学者对优质学校的内涵、理念、指标、建设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东北师大马云鹏、邬志辉、谢翌等。对特色学校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代初,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特色学校的内涵、功能、类型和品位,并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原则、内容、形式、过程和评价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孙孔懿的《学校特色论》及《人民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专栏刊发的系列文章等。特别是《纲要》颁布和实施以来,名校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在 CNKI 上可以轻松搜到关于名校建设方面研究的相关研究 4136 篇,其中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3211 篇,报纸上发表的论文 587 篇,学位论文 169 篇,会议论文 98 篇,书籍 36 种,视频 35 部。知名教育专家田建国,著有《名校建设》一书。书中全面地分析了 21 世纪的时代变化和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环境变化,并依据名校建设的依据,全面讨论了名校办学的理念分类:以人为本、崇尚学术、个性教育、服务经济、持续发展、重视道德、面向世界和引领社会。还从名校道德教育、发展规划、内涵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维度总结了名校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实施策略。并着重在名校和谐校园建设维度深入研究了名校建设的规律,给了一线教育管理者理论上的有效指导。大量的学者都发表了对此书的读后感,来交流各自对名校建设话题的见解:黄岩在《一部探索特色名校建设的精品力作——评田建国教授新著〈名校建设〉》中评价了该著作确立了名校建设的新视野、阐扬了名校建设的新理念、确立了名校建设的新高度、也提出了名校建设的新目标。廖清林在《名校建设要重特色——读〈名校建设〉》中,阐述了名校之名是名在视野、名在理念、名在名师、名在特色的观点。
......... 

3. 成都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 .......... 15
3.1 凝练学校鲜明的办学理念 ........... 15 
3.2 完善以人为本的学校制度 ........... 19
3.3 构建全面育人的课程体系 ........... 22 
3.4 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 26 
3.5 建设适合育人的校园环境 ........... 30 
4. 成都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的共性分析 .......... 33 
4.1 理念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共存 ..... 33 
4.2 制度文化建设:民主与高效兼具 ..... 34 
4.3 课程文化建设:共性和个性并重 ..... 35 
4.4 行为文化建设:示范和自维辉映 ..... 36 
4.5 环境文化建设:民族与世界相融 ..... 37 
5.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 39 
5.1 理念引领 ......... 39 
5.2 制度导向 ......... 40
5.3 课程实现 ......... 41
5.4 行为外显 ......... 42
5.5 环境熏陶 ......... 43 

5. 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根据前面的资料研究和现场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结果,在前一章对成都名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本部分笔者希望能结合自己在名校工作的经历,以及自己有限的管理经验,为学校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教育同行们在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中更有效的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5.1 理念引领
学校理念作为学校师生员工的共同信仰和目标理想,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价值体现和行为准则,必然深刻影响着学校自主性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学校通过对理念文化的构建、提升、凝练、实践和认同,对学校整体文化建设起着导向和引领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成都小学中名校的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在理念文化的建设中以及实现理念文化引领学校文化整体提升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构建和凝练学校理念时,最重要的就是应充分挖掘学校经过多年积淀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发扬学校悠久办学历史中的的优良传统。首先是认真梳理和总结学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积淀的理念特色,并深入分析他与学校办学历史的逻辑关系,从中得到进一步凝练学校理念的灵感和启发;其次应研究和分析同类型学校在相同发展阶段如何思考理念文化建设问题的,吸取之中值得借鉴的传统经验来指导自己学校的理念文化建设;最后应充分发动师生参与到理念文化的建设中,在认真分析自身发展基础和现状的情况下,通过概括与提炼、论证与整合,并基于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底蕴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理念文化体系。  
..........

结论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所以环境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启迪与诱导,应具有“可远观更可亵玩”的互动功能,让学生能参与其中主动地接受环境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化建设思路,不满足于让墙壁说话的粗浅境界,而是努力追求环境建设和活动功能的整合,追求审美性和功能性的和谐统一。在整体思考统筹规划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让环境文化建设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去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本文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浏览和学习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还不够全面,这让我的研究很难站在较高的研究基础之上来进行。由于工学矛盾,深入到着十所学校的时间也很有限,加之本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使得本文的框架建构和研究水平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对本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相信一定能够给更多发展中学校提高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并帮助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得更好!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4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44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