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环境政策协调作用下的清洁产业 出口扩张研究——基于 CGE 模型的分析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始终坚持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依托东部地区海上贸易的便利性及人口红利效应,大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使得出口作为动力最足的马车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赢得了“世界制造工厂”的美誉。但是我国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工业化进程开始晚,发展速度快,在短短几年中中国的工业产能增长数倍,伴随的工业污染问题集中快速出现,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损害了国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甚至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2011 年至 2014 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在 90%左右。出口货物中化工、纺织、造纸、塑料橡胶等初级工业产品占据较高的比例,它们都有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为特点,出口过程中将污染排放物留在我国生产地,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此外在引进外资方面,发达国家利用我国政府和法律监管不到位、百姓环保意识不强等缺陷,将本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迁移至我国发展,使我国成为他国的“污染天堂”,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生产技术不先进,对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使我国长期处于国际生产链条的底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对环境却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从 2013 年开始,雾霾让我国开始正视日渐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中国最大的 500 个城市中,只有不到 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10个城市有 7 个在中国。在雾霾、PM2.5 被人们广泛关注的时候,仅仅暴露了我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2014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 161 个城市中,仅有 16 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 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达标城市不足 10%,老百姓的生存环境依然不容乐观。
在目前严峻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该如何调整,做到二者兼顾;政策的实施会对经济增长速度、环境污染状况以及产业结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本文拟采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以及 CGE模型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总结,作为建立贸易与环境政策协调作用 CGE 模型的理论基础。
2.综合应用现代数学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后方程弹性值的求解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政策模拟通过 GAMS 软件获得最终结果。
3.采用比较静态分析的研究方法,不同程度的政策冲击下会有不同的静态模拟结果,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本文可以对比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对宏观经济、污染物排放及清洁产业产量和出口的影响,提出建议。
........................
第二章贸易、环境与清洁产业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贸易与环境相关理论
自 20 世纪 90 以来,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贸易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热点。根据普遍贸易模式分类,贸易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种模式。产业间贸易以垂直分工为前提,基于生产成本差别的比较优势或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差别所开展进行,是一种静态过程;而产业内贸易是以水平分工为前提,基于生产与消费产品的差别和规模经济的动态比较优势所开展进行的。在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中,将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方面,该理论最早由 Grossman和 Krueger(1991)提出,从而奠定了贸易与环境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在 1994年 OECD 组织对 Grossman 和 Krueger 的理论做了进一步拓展,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三种效应共同作用下进一步确认了自由贸易对环境水平变化产生的影响。贸易对于环境的影响,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Runge (1993)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分为: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活动规模、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和环境政策五个方面,基于具体考察不同情况,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些支持自由贸易的学者则赞同贸易对环境有益论,Stevens (1993)将产品、规模、结构三种贸易对环境影响效应贯穿于生产和交换活动中,分析结果表明贸易对环境影响不仅不会造成污染产业的转移,恰恰相反的是由于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使得贸易接受国技术水平提高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加大,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因此,贸易强化了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减少了负面影响。Runge (1993)也认为贸易在改变国际分工模式的同时,贸易规模效应使得经济收入增加而改变国内产业结构,国内生产从污染密集产业转向较为清洁的服务业,产业转移抵消了贸易带来的污染。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了对更高环境品质的追求,也抵消一部分贸易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Blackhurst(1992)和Dean(2000)认为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加上严格的环境管制,那么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好处不仅可以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还可以带来正向的经济增长,进而改进全球福利。
........................
第二节 贸易政策与清洁产业出口
贸易政策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政策,一国在参与对外活动中政府为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而对促进或限制进出口贸易采取的各种行政指令的总称。在贸易政策对一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方面,前人已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克鲁格曼(2010)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格局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一国政府可以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进口补贴和保护国内市场等政策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结合,提高本国重点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唐志红(2004)认为,国际贸易的竞争机制促进一国产业的开放,在与世界其他国该产业互动中,通过推动该国各种产品市场的竞争来促进该产业的发展。吴进红(2006)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或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决定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李勇,仇恒喜(2007)认为对外贸易的需求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可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90 年代以后,进出口贸易的需求功能拉动我国产业结构性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袁欣(2010)认为一国对外贸易结构不过是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归根结底是要素禀赋和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是“原像”与“镜像”的耦合关系。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积累技术进步,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贸易结构反映产业结构。杜强(2013)认为低碳是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将发生变化,成本也会提高,要调整出口贸易战略,建构低碳经济,优化产业结构。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实行严格的贸易政策对环境是有利的,Barrett(1997)通过对国际贸易与环境关系模型的建立得出结论,抑制贸易可以减少污染排放物,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Whalley(1991)指出,全球环境问题涉及的主要是公共品,为了保护本国环境,采用针对跨境污染的贸易工具有助于国际环境公约的实施, Antweilerret(2001)认为如果政府是政治投机的,因贸易自由化把污染性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使本国污染产品的专业生产部门利益受损,政府可能在贸易自由化发生之后选择投机行为,通过弱化环境规制强度来补偿在贸易中利益受损的污染性产品生产部门。Sibert(1992)认为,鉴于贸易政策与环境之间的促进关系,他认为贸易政策在未来可能为世界各国参与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提供动力。Blackhurst and Subramaian(1992)认为,贸易政策能够为有关国家参与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多边努力提供动机。我国学者方莉(2006)认为按照环境绩效决定贸易政策执行力度能够更快地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这也可以达到污染产业积极治污,清洁产业扩张生产的效果。
.........................
第三章贸易与环境政策 CGE 模型的构建 ............. 13
第一节 CGE 模型与政策模拟 ................. 13
一、CGE 模型理论及其发展 ................. 14
二、CGE 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函数选择 ....................... 15
第四章贸易与环境政策 CGE 模型的数据基础及参数估计 ........... 32
第一节 社会核算矩阵概述 ............. 32
第二节 贸易与环境 CGE 模型社会核算矩阵的编制 ............ 33
第五章政策模拟及结果分析 .......... 39
第一节 贸易政策模拟 ........... 39
一、对宏观经济及污染排放影响 ....................... 40
第五章政策模拟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贸易政策模拟
本节模拟对污染产业减少出口退税的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提高污染产品的出口成本减少出口,增加清洁产品的出口,即通过改变贸易结构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变。
情景一:重度污染产业出口退税率由 6%降至 3%;
情景二:重度污染产业及中度污染产业出口退税率都降至 3%;
以上两种情形,使用降低出口退税的贸易政策,使国内产品出口成本增加,目的在于抑制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利用 GAMS 软件对其进行模拟,并对结果加以分析。
一、对宏观经济及污染排放影响
表 5.1 为在两种模拟情形下,宏观经济指标与污染排放物的变动情况。情景1 和情景 2 中各个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但是情景 2 比情景 1 影响作用更大。结果显示 GDP 变动为负,意味着对重污染产业降低出口退税,使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原因在于本模型采用“小国假设”,我国作为世界市场价格的接受者,降低出口退税使重污染产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与其他国家相比失去价格优势,利润空间缩小,出口量下降。企业作为理性决策者,会缩小重污染产业产品生产规模,国内供给量下降,价格升高。污染产业中大多都是基础性工业行业,包括纺织、化工、食品等价格的升高会使最终消费量下降,同时也会降低出口量,而轻度污染及非污染等清洁产业产品的相对出口价格降低,国外的需求量会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出口,所以从出口量来说会呈现正向变动。随着减少出口退税率的范围增大,对清洁产业的政策倾斜越明显,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出口增加的更多,总出口从上升 0.012 个百分点增加为 0.016 个百分点。由结果可以看出,污染产业产量的下降,可能需要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进口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现状。运用此政策相当于政府的转移支付减少,基础性产品价格的上升使居民的福利水平下降。建立模型时假定企业实物投资支出和政府实物支出是外生变量,污染产业生产规模的缩小,会使企业减少资金投资,多余的资本在流向其余产业时还会增加储蓄,总投资额为正向变动,情景 2 会比情景 1 的变动幅度更大,变动率由 0.008个百分点上升为 0.012 个百分点。
.......................
第六章政策启示
我国是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和资源相对丰富,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化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也带动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对外贸易还处于物流链的较低端,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耗能偏大,排放较高,加重了环境污染。随着全球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以及环境问题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危害,人们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必须大力对清洁产业进行政策扶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结构调整。针对我国的钢铁、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持续亏损,产能过剩严重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加大研发成本和政策倾斜力度促进我国清洁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能问题的同时还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我国目前是低端产品供给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更需要发展清洁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行业,改变高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对于发展清洁产业,并实现其出口扩张的问题,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从前几章的分析中能够看出对某一产业实施贸易政策,会对该产业的产量以及进出口造成较大变动进而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清洁产业的出口补贴力度,鼓励清洁产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出口方面以清洁产品代替污染产品的出口。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坚定不移地依靠“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地位,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及设备等高新技术行业以及金融业、保险业等服务性行业等都属于本文研究的清洁产业,2012 至 2014 年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设备出口金额均为 1000 亿美元左右,2014 年占出口总额比例极小,仅为 0.7%,表明这些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鼓励低排放清洁产业的出口贸易发展,如太阳能和风力发电设备、信息技术产品等,政府可以对这些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出口退税及出口补贴力度,以及对文中所提到的清洁产业提供出口信贷贸易政策,在对外贸易方面加大优惠力度,促进这些产业生产规模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出口量增加。第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出口清洁产品达到环保技术认证标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政府提供研发资金支持,促进清洁产业低碳创新,将清洁产业作为我国绿色制造的新优势,从劳动力出口向技术出口转型,积极主动对接相关国家的需求。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上,,沿线五六十个国家中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更要发挥我国的技术优势,将我国的清洁产品就像发展高铁一样协作配套“走出去”,通过出口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9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