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我国报纸转基因报道的传播困境研究 ——以《人民日报》、《科技日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转基因是生物科技发展的尖端课题,上世纪 70 年代科学家开始学术领域的转基因研究,此后转基因技术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商业化程度日趋加强。作为新出现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像其他科技成果一样高速普及且很快被全球普通公众接受。伴随着争议,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始终处于一个“尴尬”地位。支持该技术的人认为该技术是改变全球的机遇;反对的人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由于涉及到政治、历史、国际关系以及食品安全、技术伦理等问题,转基因议题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舆论热度。
我国转基因最初并没有成为“问题”,自《人民日报》1988 年第一次报道转基因技术后,接下来的十余年,媒体展现的转基因形象都以“先进技术”为主,是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发展研究的。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媒介的传播,其风险也开始展露并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2004 年,16 位院士和专家联名向国务院提交批准转基因水稻商品化生产的建议书;2009 年,华中农业大学开发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2010 年,围绕“转基因是否主粮化”形成激烈的舆论争议;2012 年“黄金大米”等系列公共事件,转基因议题杂糅诸多社会问题,政府、科学家、媒体和公众多方参与事件定义和论争。争议大多围绕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展开,主要包括对人体是否安全和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对人体的可能危害包括毒素侵害、人体产生抗药性和营养问题等。对环境的可能危害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污染等方面。转基因科技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大众认知差异所带来的争议,在媒体的传播和扩大下,传播效果发生了质变并引发出深层次的社会公共危机。
........................
1.2 研究问题
随着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研究的深入,在一些地区和行业沉浸在转基因“高科技”欣喜的同时,出现了另一种颇为强大的“声音”,即转基因技术究竟会不会给我们带来健康与伦理危险。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为代表风险社会理论,为这种充满危机意识的“声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贝克认为,人类社会目前已经处在一个风险社会之中,任何组织以及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这种风险情况。随着新闻媒体近年来的持续关注和报道,关于转基因的争论日益升级。处于信息时代下的转基因报道传播,一方面促使人们对转基因风险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俨然已经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并逐渐成为转基因议题向风险方向迈进的助推器和助燃剂。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媒介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认知的构建。本文以风险社会理论为作为研究视域,并在这一理论下关注国内转基因议题的传播境况。以国内比较权威的三份报纸《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南方都市报》为例,对自 2005 年到 2014 年十年转基因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分别从报道的数量和频率、报道内容、体裁、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类目架构,力图探求以下几个问题:国内传统主流报纸为公众建构了怎样的转基因形象;此类报道对转基因议题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该议题的报道传播中,出现的传播效果有无偏差;传播各方在风险传播过程中分别陷入了什么样的传播困境等。从而,找出国内报纸转基因报道的整体特征,探究针对转基因等现代风险报道的健康良性的传播策略和伦理进路。
........................
第 2 章 研究方法、理论以及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南方都市报》2005 年至 2014 年间转基因报道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宏观呈现,中观比对和微观文本特点分析。由于报纸属性不同,各自的报道内容、新闻来源、报道倾向、所代表的背景和立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转基因议题的传播效果。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传播,共同建构了受众对转基因的风险感知,进而对受众产生几近恒定的传播效果。
2.1.1 内容分析法
博纳德·贝雷尔森认为,内容分析采用客观、定量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将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作为对象进行分析。它将媒介内容和现实社会做比较,来呈现某一时间的媒介形象,同时评估所导致的传播效果。
本文运用的是量化的内容分析方法,聚焦内容的同时,也将阐述内容与理论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优点在于,可以通过获得客观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研究,使其成为本文的理论依据;它适用于转基因这一特定议题。
2.1.2 文本分析法
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报道本身的要素诸如文字、符号等进行分析整理,得出报道的潜在动机和意义,这个分析相对于内容分析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定性分析,观察此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及其活动的规律,以期找到转基因形象是怎么被建构的,不同媒体都采取哪些框架进行报道,不同媒体对事件的解释和事件真实意义是否存在偏差。
2.1.3 文献调查法
国内对于转基因议题的研究已经有十几年之久,各种研究成果已经出现。通过整理、阅读国内转基因议题以及风险社会理论的大量文献,结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在风险社会进路下研究转基因报道的合理化传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2.2 理论框架
2.2.1 风险传播理论
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扩张,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在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样的生活生产及认知环境。在当代社会繁荣的背后,不少学者发现了隐藏于大好形势下的另一种危机。人类对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扩大了,在这一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都可能成为新风险的来源。近几十年,各种社会问题和危机频发不穷,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源于全球化过程中的人为决策,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而风险社会理论在这一背景下也逐渐被提出并被研究者重视。
风险社会的定义是什么?一般来讲,风险社会是指由于某种局部或者突发事件可能导致引起的社会灾难。在这个社会里,怀疑和信任、安全和风险难以达成稳态平衡,紧张感充斥公众神经。风险社会需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和调整。在该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成三种理解方式:
第一种是现实主义,代表为“新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新出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使当前社会具有比以往社会更明显的风险特征,如霸权主义、种族歧视、宗教纠纷、贫富差距以及局部的事件引发的,诸如金融危机、战争等的社会灾难。
第二种是文化意义上,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于风险认识的加深。纳什等学者批判贝克等人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他们认为,风险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有序的、有明显结构和指向性的事物。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群中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与其对应的就是不同群体有着自己的理解蓝图。因此,风险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社会秩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风险是混乱的,无结构的,是以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为基础的,所以它的传播不依靠程序性的规则和规范,而,并不过分关注自身实际利益。
第三种是从制度根源的角度反思风险社会,代表人物是贝克和吉登斯。相比较来说,这一理论基点尽管带有纳什等人批评的用一种制度结构代替另一种制度结构来应对失去秩序意义的风险的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贝克等人对于风险的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刻,这也是本文风险传播理论的理论依据。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概念指的是区别于前现代性物质生产的发展阶段,由工业社会发展自身导致的危机开始占据主要地位。在此社会灾难不再局限于发生地,相反往往会跨越地区限制,产生全球性的无法弥补的破坏,这个破坏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风险的严重程度,也会严重超出利用现有技术手段进行监测预警和事后妥善处置的能力,即风险变成了“全球风险社会”。
........................
第 3 章 三家报纸转基因报道框架分析 .............. 19
3.1 类目建构 ............... 19
3.2 研究发现 ................... 20
第 4 章 转基因报道的风险传播困境 ........... 29
4.1 零散化新闻报道与完整的风险知识之间的矛盾 ...................... 30
4.1.1 报道易受风险事件影响 ............. 30
第 5 章 转基因论争知识生产和话语权力 ............. 38
5.1 媒体知识再生产在话语空间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 38
5.2 官方权威信息严重不足,缺失公信力 .......... 39
第 6 章 平衡报道和“参与式新闻”的权力重构
6.1 平衡报道的新闻追求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逐步形成了多个主体,个体化的发展使利益诉求纷繁复杂,个体价值观和诉求的碰撞和冲突,使得争议性问题频发;与此同时,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法制的完善,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开始寻求自身话语权力。繁复众多的信息充斥在传播过程中,这就需要媒介在新闻报道中遵循新闻伦理和法规,平衡新闻报道。而本文所研究的转基因这一不确定性的事件,也属于争议性议题的一种。
6.1.1 新闻报道基本要素的平衡
转基因事件报道要在数量和质量上达到均衡,,形成良好的媒介生态。一方面,在转基因报道中要扩大报道篇幅、提高报道数量;另一方面,在报道过程中,要注重信息内容生产的平衡,不能一个媒体发布某个消息,其他媒体也闻风而上,内容严重同质化。对于转基因报道,受众更需要的是系统、全面的新闻报道,这样才能分析并做出正确的自我判断。在事件发生后,更要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消息,并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避免事件关键期的“失语”现象发生。否则,事件的风险可能会衍生出次生风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 2012 年轰动全国的“黄金大米”事件(转基因大米),是一个转基因风险传播的典型案例。该事件始于 2012 年 8 月 31 日由新浪微博爆料,各大媒体相继跟进,一直持续到 2013 年底关于该事件调查报告出台,引发了转基因食品的一场讨论风暴。但是,该事件在 8 月 31 日爆料后,公众在网络上的关注度激增。但是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也是本文选取样本之一的《人民日报》9 月 5日才出现该事件的新闻;而另一个样本的《南方都市报》,则在 9 月 11 日生产出第一篇原创性报道——《黄金大米事件相关研究员被停职调查》,报道内容并未涉及到该事件的详细解释。一直等到第二年即 2013 年 4 月,事件报告出台后,网络掀起该事件的讨论热潮,但是《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南方都市报》均未进行相关事件的前因后果解释和后续报道。关于报道数量和内容上,《人民日报》共有 7 篇、《科技日报》有 3 篇、《南方都市报》有 6 篇,共计 16 篇。其中“消息”的题材有 9 篇,“通讯”的题材有 6 篇,“评论”1篇。“消息”内容的同质化十分严重,均是事件的简单报道。
.........................
第 7 章 结论
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运用框架分析,结合文献调查和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南方都市报》三家报纸 2005 年至2014 年十年间的转基因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议题内容、报道体裁、报道的倾向等方面,研究国内转基因报道的风险传播现状,探讨转基因报道中的内容生产、传播困境和话语权力分配。最后在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性报道原则和采用参与式新闻传播模式,为转基因的科学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分析显示,目前国内转基因报道在整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一、 报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公众对于转基因的关注度持续上升;
二、 报道体裁单一、篇幅较小,碎片化的新闻占据主要地位,无法全面、系统地报道转基因;
三、 报道的议题侧重于“伦理和安全”,议题失衡,科普类议题缺失;
四、 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是转基因专家,且报道以无信源、单一信源为主。转基因报道陷入了一方话语独大,缺乏公众参与传播意识,公众话语缺失的被动局面;
五、 转基因被描述为风险性强、利益和中立的倾向占比较低;
六、 研究发现,国内转基因传播面临着三大传播困境:
一、 零散化转基因报道与公众迫切需要完整的转基因风险知识之间的矛盾。
二、 作为风险传播的范畴下,转基因新闻报道同样存在着追求确定性和“不确定”的转基因风险之间的矛盾。
三、 风险预警与风险“自我实现的预言”、制造风险之间的矛盾,在传递转基因风险的同时,更在制造着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9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