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问题研究
第一章 理论框架
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规律,首要的是确立研究这一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一般地研究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价值观建设等概念范畴,特殊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规律,从而为下面几章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第一节 价值观与价值观建设
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首先需要研究一些关于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价值观建设等概念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的概念来自于西方哲学,尤其是来自新康德主义者的研究。当代中国的价值哲学研究借鉴了该概念,并对它进行了积极的探讨、研究和建设。近几年,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亟需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价值
价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提到价值,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好与坏,有用与无用,有益与无益,利与弊,而这些概念本身包含着一种价值判断,可以相应的解读为“有价值”与“无价值”。价值概念起源于这样的日常基本事实: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利用各种“产品”,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客体的一部分是对人有益的、必需的,即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另一部分则是有害的、不需要的、无益的。人们把前一种客体归结为价值物。于是,对有无价值的判断和价值概念就都产生于人与其周围(上述各种不同意义上的)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人总在对某一客体满足他的要求、愿望、兴趣和目的的能力作出评价。这样,价值及其概念就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基础之中。”在学术领域中,价值属于多学科概念,普遍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表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等。而什么是价值,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有关价值一般规定性的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价值研究、价值观研究的理论起点和性质。
要解决价值概念的这一基本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其为思想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对价值概念的阐述是从经济学意义开始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形式。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形成的,从而商品具有了使用价值并能参与交换,形成交换价值。价值的形成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那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呢?马克思指出,使用价值是一种关系形式,表示的是人和物(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自然关系,也就是说物作为客体不能脱离人这一主体的存在而存在。马克思对价值概念的这种定义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有利于理解价值概念的本质规定。
.........................
第二节 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不是别的什么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体现。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科学真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在于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在于阐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和全人类最终解放的方向和道路;马克思主义不仅提供了解释世界的理论和方法,还提供了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的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为遵循,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人类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初步构思。这些初步的构思虽然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阐述,但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思考,却是自觉地隐含在对建立社会主义所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当中,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社会价值主体、价值责任主体等无不关系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问题。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因而,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基本规律是,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共产主义;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人民大众;价值取向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
第二章 功能定位
第一节 改革发展的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各国经济发展态势呈现竞争与融合并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决定不同文化之间出现吸纳与激荡的特点。而软实力也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流。
(一)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之路,同样需要强大的软实力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软实力概念由美国学者首创,虽然已经提出多年,然而系统的理论成果尚未形成。由于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中国必须自主创新软实力理论。
软实力,也称为文化软实力。不同民族因其地域、人文、历史的差异,因其价值观和精神世界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人类产生的历史很长,有百万年之久,而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仅有 6 千多年。文化自产生起,不同文化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与融合。正如沃勒斯坦指出:“如何定义文化本身,也成了一个战场。”①广义的文化不但是指精神财富,也指物质财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两种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特指人类的精神财富。文化的内核就是从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衍生出来的、体现一个民族精神的、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人类群体为自己所编织的意义网。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民族,生活在一定地域里的人们在这张意义网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组成一个实体性的社会,并建立与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制度,因而,整个社会就具有了一定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意识形态;在一定意识形态的引导下,人们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并在这一思维模式下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行为活动又会受到一定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这整个过程恰恰是一个文化体系的反映。“它是多层次结构,其内核是根本的价值观,与此紧密联系的是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社会意识。包裹这种价值观的是文化的体制因素,即基本经济、政治、政治法律体制和社会体制,最外层则是表现出来的一般人伦关系和生活方式(包括处事方式)。”②换言之,人类社会文化网的基本结构是处于核心位置的价值观向四周辐射,形成核心影响力,而该民族所创造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则负载在由价值观辐射而成的价值框架上,哲学和艺术则是交织而贯彻在体系网上的价值表现。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关键因素,它代表的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民族凝聚力的最直接反映。价值观的感召力决定国家软实力。
............................
第二节 社会和谐的调节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党在新的世纪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2002 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次大会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重要目标。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世纪的理想目标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追求。2005 年以来,我党提出将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调节和保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一、社会和谐的内涵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的价值追求。人类的社会理想就是追求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懈追求着这一人类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谐”,内涵丰富,既是对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全人类和谐思想的吸取与发展,同时也具有时代的新内容。“和谐”概念,无论在中国思想还是西方思想中,都具有整个宇宙世界秩序总的特征,是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一)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渊源流长,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谐”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学派当中,积淀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和谐”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精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和谐”理念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进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引导。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世界观,早已存在于中国文化当中,这些古老的智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最古老的儒家经典《周易?系辞上》云:“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整个世界是阴阳两者力量,阴阳相生相依,相互感应、相互作用,因而万物生,天地之间,凡是继承这一法则的,才能完善,成其性。同时,阴阳在宇宙万物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乾”掌管着一切事物的开始,“坤”总是简单地跟随“乾”,成就“乾”的力量作用。阴阳两股力量协调相济,相反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事物的生长发育。宇宙自然界不仅和谐存在着,而且和谐运动着,正所谓《周易?彖传》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
第三章 历史脉络 ............. 69
第一节 探索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69
一、价值目标:社会主义 ................... 69
二、价值主体:人民群众 ................. 71
第四章 现实挑战 ............ 107
第一节 不同社会形态价值观的挑战 ................... 107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 107
二、西方价值观的挑战 ..................... 108
第五章 培育践行 ................... 12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21
一、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21
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123
第四章 现实挑战
第一节 不同社会形态价值观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转型期,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结构变化、利益关系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而又由于国际环境方面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差异化、多元化、对立化的状况。客观来讲,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面临问题的根源在于三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交流、交锋:一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封建主义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封建主义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同时也面临中国传统封建主义价值观的挑战,两者冲突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对以君为本的扬弃。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历史悠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灿烂的人类文明,,同时,封建主义价值观作为过去时代文明的一部分也被传承下来,封建社会的“以君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演化为“官本位”的价值观念,冲击消解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以人为本”。
首先,“官本位”价值观念普遍存在于中国的政治生活当中,表现为只唯上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时至今日,某些领导干部仍然存在以某地父母官自居的情形,更有甚者,将自己摆在人民群众的对立面。究其原因是官本位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行为。然而,社会主义国家是以人民为主体、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机构绝不是封建地主或资本家用来统治压迫人民的官僚机关,而是为人民服务,并用来保卫人民自己的工具。”①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唯有如此,才能正确处理协调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才能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摆脱封建社会官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
其次,封建主义“官本位”价值观念反映到社会生活中就是人情社会。人情社会的最大缺陷是人情大于法,法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遇到问题,人们的思维反映是找熟人、托关系、批条子、走后门,而不是按照正常的法律、规则办事情。人情社会的根源仍然是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个人是宗族中的一员,个人要为宗族利益着想,否则在宗族中就没有地位,还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在宗族观念下,法律失去应有的地位,情大于法的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有法不依成为正常的途径选择。医治人情社会弊端的良药是坚决落实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第五章 培育践行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会自发产生于人们的头脑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也不会自发地形成。广大人民群众要逐渐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需要积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重在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与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相结合,不断深化理论认识;需要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不断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心、入脑、入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讨,根本目的在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目前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理论从真理层面跨越到价值层面,需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指导思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积极利用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和凝聚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其培育应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还在于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不同。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根本属性的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是一定社会形态特殊的本质规定。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范畴,具有政治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价值观的政治性体现在它是一定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而社会性体现在它是一定社会建设中的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要体现政治性和社会性,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9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89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