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问题是宏观经济领域历久弥新的问题,理论界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更可谓浩如烟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为世界瞩目,其中 1992 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1992-2014 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1%,而且,国内外专家学者大都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里,投资拉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的投资又是主要靠的间接融资,即信贷支持。但是,在我国的信贷市场上,由于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原因,一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即一些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能够比较容易的得到信贷支持,同时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制原因,以及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的原因,相信这一现象在短时期内并不会迅速消失。
所以,本文的一个研究背景是,我国是在一个很明显的信贷配给条件下,保持了较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那么,是否被普遍认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信贷配给,在我国却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呢,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呢?本文正是从这些思考出发,对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得到一些结论和经验,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此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我国非常典型的不完全市场,在不完全市场和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就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传导渠道。正如 Kashyap 和 Stein(1994)归纳的那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真实的受到银行信贷变动的影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价格调整存在粘性;(2)一些企业的融资渠道非常有限,只限于银行信贷;(3)银行的信贷供给受政府或是中央银行的控制。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说是和这三个条件比较吻合的。因此,银行借贷渠道对于研究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本文正是在以上背景条件下,以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渠道为理论基础,通过数量模型的建立,来研究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问题的。
..........................
第二节 本文研究范围和重要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范围即时间段是 1992-2014 年,一是基于 1992 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之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体系,且银行都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所以这一时期还不存在“配给”的问题,二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另外,文章在研究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时,是从总量角度出发,并没有涉及到结构问题,即文章不涉及信贷配给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或是对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二、本文信贷配给的定义
从信贷配给的类型看,考虑到我国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93 年之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据着绝大部分比例,并且在那段时期内,国内的商业银行体系还没有形成,信贷支持大部分都提供给了国有企业,基本上没有遇到两种企业的信贷配给问题,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 1998 年之前我国还都一直实行利率管制的信贷政策,那么可以说 1992 年至 1998 年期间我国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信贷配给;而 1998 年之后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加快了步伐,但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原因,市场上还是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有超额的贷款需求,所以说这一时期我国是均衡的信贷配给。总体来说在文章研究的范围内,我国的信贷配给属于均衡与非均衡混合型的信贷配给。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述评
一、信贷配给的定义及分类
信贷配给从广义来看,指的是由于贷款的利率比瓦尔拉市场出清利率更低,所以信贷市场上存在超额的贷款需求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是因为政府的管制,而导致贷款利率比瓦尔拉市场出清利率低的话,这种信贷配给就叫做非均衡信贷配给。只要政府部门采取管制行为,使利率保持在低位,且以各种方法控制贷款方差别的对待不同的借款方,就会发生非均衡信贷配给。如果政府未能进行限制的话,贷款方完全根据自由意志将贷款利率下调到市场出清利率之下,此时产生的信贷配给就叫做均衡信贷配给。
巴尔滕施佩格(Baltensperger)(1978)在其研究中指出,均衡信贷配给指的是这种情况:部分借款人即使同意信贷合同里面的全部价格或非价格条件,却依旧得不到足额的贷款资金支持。
弗里德曼(1990)等人编撰的《货币经济学手册》一书认为最常见的信贷配给有四种,他们分别是指:
第一,利率配给。在风险分类确定的情况下,若利率没有达到某一设定值,商业银行就不会给予借款人贷款支持。
第二,见解分歧配给。借款人充分考虑己方违约的概率后,并据此预测一个他能获得贷款的利率,然而银行却拒绝按照此利率给予其贷款支持。
第三,红线注销。考虑到风险是分为不同的等级的,对于风险太大,收益怎么都无法达到商业银行要求的借款方,商业银行就不会为其提供贷款支持。并且,这一收益率会受到存款利率的左右,若借款人被要求保持较高的收益率的话,其能够获得的贷款此时也会失去。也就是说,在存款量大并且存款利率比较低的情况下,能够获取贷款的企业,或许会在存款发生变化,同时存款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只能接受定量配给。从这些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贷款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存款的供给,而非商业银行报出的贷款利率,企业会感觉到自身不断被排挤出市场。
第四,纯粹的信贷配给。它是指,即便是拥有相同条件的企业,也总是有些能够得到贷款,而另一些却无法得到贷款。
由上可知,准确定义信贷配给很重要,很多文献对信贷配给的争论常常来自于其定义的不统一。本文对我国信贷配给的定义已在第一章给出,这里不再讨论。
.........................
第二节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的研究述评
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小卢卡斯曾经说过,一旦开始思考经济增长的问题,就很难停下来。本节旨在对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一个梳理。
一、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体系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具体有:
(一)个别资本再生产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彼此间的关系。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提到,社会资本是由一系列存在彼此联系的个别资本所组成的,彼此依赖的个别资本行为,共同组合成社会资本行为,彼此交错的个别资本运动,共同组成社会资本的运动。
(二)两个构成原理和两个假设前提。从实物形式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包括两个部类,其中第一部类指生产生产资料,第二部类指消费资料。从价值形式的角度来看,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在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研究时,必然会涉及到不变资本,也就是实物构成原理。当然,同时也会涉及到剩余价值,也就是价值构成原理。
(三)社会资本实现简单再生产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通常理解的简单再生产是指,在资本未实现积累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的生产活动,而再次进行的生产其规模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马克思在经过一系列研究分析后得出:实现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条件可借用等式来说明。马克思所列的等式的内容是: 第一部类可变资本 ? 剩余价值?第二部类不变资本。这个等式所要表达的大体意思是,第二部类的资本家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料的总的价值量,大体上是和第一部类资本家进行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料价值量与工人必需的消费性的资料价值量这两种价值量之和相等。由马克思的条件等式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结果:第一部类产品总价值 ? 第一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第二部类不变资本价值 第二部类产品总价值 ? 第一部类可变资本?第二部类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便可以正常展开。
(四)社会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通常理解的扩大再生产,是指在资本实现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活动,而此次再生产的规模得以扩充。马克思在研究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具备的的条件时,主要是基于两个前提,并在此之上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等式,用等式来表示实现所需要的条件,如以下公式: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价值+第一部类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主要是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第二部类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从马克思的条件等式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结果:其一,第一部类产品总价值=原有不变资本价值(两个部类)+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两个部类)。其二,第二部类产品总价值=原有可变资本价值(两个部类)+追加可变资本价值(两个部类)+剩余价值(主要是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社会资本得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要具备以上条件。
.......................
第三章 我国信贷配给、经济增长和信贷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29
第一节 我国信贷配给的成因和特征分析............... 29
一、我国信贷配给的成因.................... 29
二、我国信贷配给的特征............... 33
第四章 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53
第一节 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53
第二节 基于信贷可获性理论的分析..................... 55
第五章 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65
第一节 本文实证模型的建立................. 65
一、对现有实证模型的述评和本文的选择...................65
第六章 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日韩经验
首先,按照本文对信贷配给的定义,日本韩国的信贷配给主要是源自它们的信贷分配政策。其次,日本韩国作为“东亚模式”①的典型代表,其人文背景、文化传统等都与我国很接近,那么,本文相信研究日本韩国的信贷配给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对我国的发展有一些借鉴作用。最后,对比我国当前的发展进程和日本韩国的发展进程,2015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8000 美元左右,而日本韩国人均 GDP 达到 8000 美元左右的时间点为 1978 年和 1993 年,所以,借鉴二次大战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日韩的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所以,本节分析的思路就是对日本韩国在这一时期的信贷分配政策,和它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做一个梳理,以期获取经验。
政策制订者和经济学家始终认为,试图进行直接的信贷分配是很难有实际效果的。但是韩国和日本经过实践证明,进行信贷分配能够使国内的投资得到有效增加,进而会使国家的重点项目得到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其中强有力监督还可以保证监控项目的有效运行。
遍及全球的许多国家试图进行直接的信贷分配,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如此艰难的尝试通常是由于为非优先目标滥用优惠资金而受损失,增加了非优惠借款人的资金成本,使其陷入财力衰弱的困境,由此导致的低偿还率,促使了预算赤字的膨胀。然而,一旦采用已经证实可消除困难的直接信贷计划,对这些计划的认识却经常在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导致扭曲的刺激,使得大多数国家重新考虑他们的理论基础效力。
..................
第七章 本文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文主要结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经典理论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适用性更是持续讨论的问题。本文着眼我国 1992 年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与西方经典理论适用条件相差较大的市场环境,从我国的信贷配给现象入手,结合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实际,基于金融加速器理论,运用具备微观基础和理性预期理论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实证分析方法,来考察 1992 年第一季度至 2014 年第四季度我国的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一、我国的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在实际中既有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正面作用体现在抚平经济增长波动、促进经济增长、突破经济增长瓶颈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而负面作用体现在加剧地区差异、加剧原有企业信贷获得性差异和加剧风险聚集等方面。
二、由实证分析可知,总体来讲,从 1992-2014 年,我国的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
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结构的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信贷配给能够抚平经济增长的波动,并配合货币政策更好的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这点在实证分析中都得到了验证。
三、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了作用。
由全样本冲击反应的结果可知,存在信贷配给的经济系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生的波动较小,且带来的实际效果较好,伴随总产出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的波动也较小,而且其再次回到稳态的升幅也较小,可以说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更好的发挥了作用;中央银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存在信贷配给的经济系统,其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波动幅度较大,但效果最终较好,同时,经济总量下降的波动幅度也较小,可以说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从紧的货币政策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一实证结果也与本文的理论分析相吻合,即我国的信贷配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且在信贷配给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时滞虽然拉长了,但是其作用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2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2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