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
绪 论
(一)选题背景
2003 年 4 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次出现了“实用类文本”这个概念,主要包括科普文、新闻、人物传记等,将它与文学类文本区别开来。在 2007 年依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的首次高考中,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将实用类文本阅读写入考试大纲,独立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测试,成为考试的一部分。2010 年后,河北、山西、湖北、湖南等多个省高考卷也使用了新课标卷。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从第一次出现到现在,地位呈上升曲线,无论是在教材,还是在考试中都占据着一定地位,与其他文本一起为语文考试服务,教师是根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的指挥棒来教学的,实用类文本在这两种文件中都占据位置,自然而然,在教学中也会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都知道,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根据标题也可以看出实用是它的性质,实用性强,自然而然文学性就会弱,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实用类文本随处可见,每天看的新闻、请假用的请假条、意见建议、会议记录、表扬信等等都属于实用类文本。但真正选编进课本的只有新闻通讯、科普文、传记,应用文都没有纳入其中。 回首自己的初高中学习生涯,大脑中对于实用类文本没有很深的记忆,没有学习过实用类文本的写作技巧,只是单纯的读读课文、讲讲解题技巧,而且每次上课都很无聊,提不起兴趣,这是对此最深的感悟。在实习时,我询问了其他老师关于如何学习实用类文本,他们很直接的对我说考试比重不大,会做题即可,不用学习。我当时就感觉实用类文本还处于很低的地位,亟待提升它的位置。
..........
(二)“实用类文本”概念的界定
实用类文本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如新闻、科普文章、传记以及应用文等,具有贴近生活、简单明了、鲜明特性、实用性强等特点。新闻是我们每天都会见到的,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跟新闻打交道。电视、报纸、网络等我们可以看见的媒介都会出现新闻。新闻也称“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科普文也不陌生,主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的生动形象地说明,就如同每件产品都会有说明书,这个说明书跟科普文的性质是一样的,我们在考试、课外读物上都会看到有关科普的文章。应用文自不必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平时请假用的请假条、上级下发的通知、表扬信、倡议书、意见等等,都是应用文的范畴,这些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见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文章。根据现在的教学现状,选择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引起更多的思考,改善现在实用类文本的尴尬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做了较大改动,其中对于实用类文章的改动适应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实用类文本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重要性更是凸显,所以,研究实用类文本阅读对当下的实际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
一、实用类文本概说
(一)“实用类文本”概念的提出
2003 年 4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使用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来了:“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应用文就是典型的实用类文本,不单单注重理论知识,更在乎在生活中的应用,突出实用二字,具有贴近生活、简单明了、鲜明特性、实用性强等特点。从外延上看,不同学者根据个人的理解研究对实用类文本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关于实用类文本的类别划分有许多种说法,主要有以下观点。2003 年 4 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首次使用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2007 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率先出现实用类文本,作为选考内容纳入高考语文的考试范围。虽然两版课程标准中都使用了实用类文本这一概念,然而实用类文本是什么?具体包括哪些文本?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零七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当中,列出的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2]。2008 年的考试大纲删减了 2007 年考纲中的访谈和社科论文,把调查报告和科学小品分别改为报告和科普文章。2009 年的考纲重新做了调整,去掉了 2007 年中的科学小品,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保留了下来。从 2010 年至今,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的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3]。据此,暂且把实用类文本概括为传记、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
...........
(二)“新课标”对实用类文本教学的要求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提出学生要阅读多种文本,并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在生活与考试中都能学以致用,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课标提出的培养目标。 对实用类文本的评价,03 版课标中要求“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6],新版课程标准对此的要求去掉了 “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和“文本的价值取向与使用效果”,增加了“对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可以看出对于实用类文本阐述更加全面理性。“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1]主要看重学生对其文本内容的分析、鉴赏与探究,从中发掘深层信息,与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题的检测学生阅读水平的要求相契合,更具科学性。
..........
二、实用类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 .......... 9
(一)教学内容狭窄无序 ....... 9
(二)忽视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 .......... 11
(三)测试命题有些僵化 ...... 14
三、实用类文本教学的整体思考 ......... 17
(一)教学内容有序多样 ...... 17
(二)重视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 19
(三)测试命题灵活多变 ...... 22
三、实用类文本教学的整体思考
(一)教学内容有序多样
新课标中对于实用类文本只不过寥寥几句,没有具体的阐释说明,不同人对于此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课程标准对于实用类文本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具体,对以后的教学研究提供准确的借鉴,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影响着教师学生的学习,根据课程标准的表述学习研究课本,课标阐释的具象,会弱化偏向人文性与文学性的文学类文本,注重对于工具性的理解。课程标准应该阐述具体准确,将所表达的意思无误的传达给教师学生,这就需要撰写课程标准的语言严谨,经得起推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不会写文章,对于各种文体的把握不透彻,写出的文章五花八门,散文不像散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不免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造成这种状况出现的缘由,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在于学生自己,外因归结于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文体的模糊处理。如今的语文教学一直将重心放在具有人文性、文学性的文学作品上,以至于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以文学作品来学习的。这种过于重视某类文章的做法是欠妥当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一样的文本,它的体系完全是不同的,譬如文学类文本注重想象、联想,语言华丽,表达内容含蓄,表达内容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天花乱坠,完全是华丽的代名词;而实用类文本完全是与之相反的一种文本体式,它往往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例如经常看到的新闻、通知等等,凸显的完全是实用性。 所以,我们在处理不同类别的文本时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符合不同文本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采取适应其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对于实用类文本来说,不同类型侧重点不同,记叙文就是注意六要素,议论文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说明文则要注重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的把控,各种应用文就是掌握格式、特点等。强烈的文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学会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受益匪浅。
.........
结 语
实用类文本是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文本,在课改前,相较于其他文本它的地位很低,新课程改革之后,随着教材中数量的增加,比重增大,地位有所上升,但仍然没有提到重要位置,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学校教师根本不讲实用类文本,学生对于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不甚了解,处于一问三不知的状态,应用文写作也不多做学习,在教材题型的选编还有考试当中存在很大的不足,根据现在的教学现状,选择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选编与测试作为研究对象,就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引起更多的思考,改善现在实用类文本的尴尬地位。 写论文时翻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发现许多学者、教师等都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用类文本在选编与测试方面的问题会得到解决。我希望在具体的实用类文本教学研究与实践中,通过实用类文本教学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为创新校本教研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模式。学生通过教师之教,通过课堂学习能够直接了解意识到实用类文本的内涵实质和意义,同时能够将所学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篇论文的完成为我以后的学习工作提供借鉴。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5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5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