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票据印刷色料无损分析研究
第一章 绪论
早期票据是历史的遗留,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对其印刷色料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历史特征。但仪器分析一般需要从文物上取样,从而不能遵从“保持文物原貌”的原则[4]。所以,如何对色料进行准确、微损甚至是无损的分析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也一直是文物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目前,国内外关于纸质品上色料的现代科技分析方法有很多,如拉曼光谱(RS)、X射线荧光光谱(XRF)、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入研究的需要,用于特定材料分析的方法越来越趋向于无损、快速等特点。如何实现票据类纸质印刷文物色料的无损、高效分析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关于票据,人们往往更关注其样式的设计、印刷工艺、发行及其相关法律制定,而缺少对票据印刷色料的认知和剖析,所以对于清末民国票据印刷色料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清末民国时期票据与色料的发展状况,为票据与印刷色料的史料研究提供基础素材,也有助于珍贵票据及其他纸质文物的真伪鉴定,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其他票据和纸质文物色料提供测试方法及相关数据。
.........
第二章 清末民国票据与色料的发展
2.1 清至民国票据的发展
我国清代的票据在各地种类繁多,其种类与名称跟现代票据有很大差异,当时流通比较广泛的主要有会票、庄票、钱票、银票等。(1)会票(汇票)产生于明代后期,是清代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票据。会票用于异地汇兑和商人间的往来财用,清代许多外地商人出于安全便捷考虑,在往京师转运大宗货物时都会使用会票。“委钱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7]。直到清末时期,民间的许多票号发行的票据上仍在使用“会票”字样,用于兑换。同治时期毛祥麟在《墨余录》中记载:“……睹此时艰,因持请于袁公,令捐生各出会票,侯营员提晌时,集银面交。”这张会票,发票人似乎同时担任付款人,支付票银[8]。这里的会票,基本上与现代本票类似。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外国的银行制度进入中国,在政府公文和奏折函件中开始出现“汇票”字样。
2.2 清末民国色料的发展
事实上,天然有机颜料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被古代人类运用了,大多数是从天然植物资源中获得,,也有少量取自于动物资源。植物质颜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的皮、根、茎、叶中浸出汁液,如藤黄,靛蓝,茜草根等,使用方法简单方便,主要以水为调和介质,因而又称为“水色”。其特点是质地透明,容易染匀,适合层层渲染,比较常见于中国水墨画中。动物质颜料是以胭脂虫、鱼鳞粉等为天然原料,在其浸出液中加入黏土等物质后进行吸附,制成色淀[21]。现代有机合成颜料最初都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但是当时正处于中国的清末民国时期,西方列强资本的入侵也给中国的颜料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1856年William Perkin发明合成染料后,不久便应用于色淀的制造,有机合成颜料便开始兴起。有机合成颜料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颜料,芳甲烷颜料,酞菁颜料,多环颜料等,前三者主要是在中国清末民国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章 纸质文物上色料分析常用技术手段............10
3.1 有损分析技术.................103.2 无损分析技术......................12
3.3 技术手段联用..................16
3.4 本章小结................19
第四章 清末民国票据类印刷色料案例分析.............20
4.1 清末执照分析....................20
4.2 清末民国钱庄、银号票据分析.............23
4.3 民国银行支票分析...........28
4.4 本章小结...........36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37
第四章 清末民国票据类印刷色料案例分析
4.1 清末执照分析
如图4.2所示,两组执照中的蓝色颜料特征峰位基本一致:138、175、220、255、267、313、405、479、549、602、679、706、763、1019、1145、1227、1252、1313、1360、1461、1486、1576、1625cm-1,查阅文献可知这与靛蓝(Indigo blue,C16H10N2O2)的拉曼特征峰基本相匹配[55]。靛蓝使用历史悠久,最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作为织物染料被人们所应用。据考古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很多织物就是靛蓝染成的。德国于1878年完成了第一个合成靛蓝的方法,由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图4.3中,执照Z1的骑缝章与执照Z2的三处印章的拉曼峰值均一致:242、272、332 cm-1,与朱砂的拉曼特征峰相符[56],所以这几处印章印油所用的红色颜料均为朱砂。朱砂又称丹砂,可入药。作为颜料来说,是我国红色颜料中使用最广泛、最古老一种赤色颜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最早的例证是6000多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红色涂漆小碗。4.2 清末民国钱庄、银号票据分析
图 4.8 中,S1 红色颜料的拉曼特征峰为 215、269、324、420、482、614、627、719、800、973、1043、1096、1139、1156、1198、1233、1330、1398、1448、1480、1554、1599cm-1,其中较强特征峰归属为:1599cm-1处为苯环特征峰,1448~1554cm-1为苯类衍生物特征频率谱带,1398cm-1处为 N-N 伸缩振动谱峰,1233cm-1处为芳环内 C-C 伸缩振动峰。将其与对应的同色异谱的红色颜料对比,实验结果表明 S1 红色颜料的与颜料红 53:1(C. I. Pigment Red 53:1,C34H24Cl2N4O8S2Ba,又称金光红 C)的拉曼特征峰位基本相符,表明此样品 S1所用红色颜料为颜料红 53:1(C. I. Pigment Red 53:1)。图4.9所示为S1黑色手写字体颜料的拉曼光谱图,在1331cm-1的D峰与1588cm-1的G峰,与文献[57]中碳黑的拉曼特征峰位基本相符,表明S1黑色手写字体所用颜料为碳黑。........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比研究以及实验分析方法对清末民国票据印刷色料进行无损分析研究,针对分析方法与票据色料发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归纳出用于纸质文物上色料有损和无损分析的常用技术手段,总结其技术优缺点,提出将三维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联用,成功对清末民国时期的执照、银票、银行票据上色料进行无损分析研究,证实了三种技术联用在纸张文物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前景。结果显示,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可以对纸质文物上的色料的显微形貌进行观察分析;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可对文物上有机颜料与无机颜料的结构进行无损检测;扫描电镜-能谱仪的元素mapping分析,可得知测试区域内不同元素的分布状态,根据特征性的元素不仅能推测出一些特殊物质还能与拉曼光谱的数据相互佐证。(2)本文通过历史资料调研,总结了清至民国时期票据与色料发展的发展特点。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西方资本的输入和国家经济的紊乱,以本票、庄票、银票为主的各种票据业务发行盛行,票据印刷也越来越规范化。与此同时,西方最早在1895年合成了有机颜料,有机合成颜料逐渐兴起,在清末民国期间大量有机颜料被合成与利用。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50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