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德米特中提琴协奏曲《天鹅转子》曲式结构研究
绪 论
20 世纪音乐有着各种各样的语言和风格,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由于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乐队织体、德彪西印象主义作品中的模糊调性、斯克里亚宾的“神秘和弦”,还有瓦格纳的半音化和声等,在这一时期这些不协和因素也逐渐使调性趋于瓦解。欣德米特属于20 世纪音乐中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他力图复兴古典主义或古典主义以前时期的音乐风格和特征。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有许多特点——在美学方面:要求艺术整体的各个方面的均衡、完美、稳定;在情感表现方面:追求适度、有控制的、理智的、普遍的感情,而不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在结构形式上: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并提倡复调音乐,用线条织体替代浪漫主义的和弦织体;调性明确,以七个音的自然音阶为基础。 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音乐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到多个领域,不仅有交响乐、歌剧等,还包括电子音乐和电影音乐。其中在中提琴音乐创作领域,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一乐器的创作和演奏水准,另一方面也使得中提琴的发展在经过慢速和低潮的阶段后进入一个更为活跃的时期。他的作品有许多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状相关,将德国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与二十世纪精湛的作曲技术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文化价值,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天鹅转子》(Der Schwanendreher)这首作品是中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作之一,与沃尔顿(William Walton)和巴托克(Bela Bartok)的中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中提琴三大协奏曲,在此之前国内外一些音乐史学家、学者、评论家对欣德米特生平及其作品进行过总结性概括,但没有对《天鹅转子》的曲式结构进行过深入的分析,本论题将从曲式结构这个角度对《天鹅转子》作全面系统的论述,通过对形式结构的探讨,深刻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 本论题以《天鹅转子》作为研究对象,以曲式结构的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对其的三个乐章做全面的分析,理清每个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而解析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和结构特征,深入理解作曲家对乐曲的构思、意图、层次、发展和创作手法的运用,探寻他的创作技法、创作特征和曲式结构特点,以进一步的了解欣德米特的作曲创作。这样不仅会进一步加深对其曲式结构的认识,更有助于整体上了解作曲家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总结创作经验。
.........
第一章 欣德米特与他的《天鹅转子》
一、保罗·欣德米特
保罗·欣德米特是 20 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提琴家、指挥家及音乐理论家。1895 年,他出生于德国哈瑙地区,在年少时最先学习的小提琴,这也是他最早接受的音乐启蒙教育,当时还跟随多位名师学习指挥和作曲,在艺术的道路上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也是他再后来的发展中,产生多才效果的一种积累[1]。 1914 年-1917 年,欣德米特先后成为法兰克福歌剧院交响乐团的副首席、首席,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由学校研究到具体社会实践转变的经验积累。这一时期,他还在弦乐四重奏组中担任第二小提琴声部的演奏员,对于乐队与乐器表现性能的熟悉和了解,使得他将交响乐的思维转变为具体乐器的实践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2]。1921 年欣德米特创作了 《四重奏》Op.10、《奏鸣曲》Op.11 No.1和 No.2,作品音乐会在法兰克福举行。还和其他几位演奏员一起创立了四重奏演奏团,并担任中提琴手,在欧洲各地进行长期的巡回演出。广博的视野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的作品创作越发具有创造力和激情。1922 年,他的作品《室内乐》No.1 在萨尔茨堡的国际现代音乐协会音乐节上演,从而引起了国际乐坛的关注,也使得他对自己的认可逐渐清晰起来,对于自己作品风格的选择也变得更为确定。1923 年,欣德米特在现代音乐节中开展组织工作。1927 年,欣德米特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担任柏林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并创作了《玛丽的一生》。在工作期间,他还为安卡拉国立音乐学院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促进了土耳其音乐事业的发展,这期间他创作了交响曲《画家马蒂斯》和中提琴协奏曲《天鹅转子》[3]。
...........
二、《天鹅转子》
1933 年 1 月 30 日德国希特勒上台执政,当时的社会环境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期,他的一半早期作品作为“文化布尔什维克主义”而被禁演。这种情况到了 1936 年,他遭到了无数的限制、屈辱和刁难。在 1935 年的时候,他为自己创作了这首中提琴协奏曲《天鹅转子》,把自己的心情体现在《天鹅转子》中[8]。 欣德米特通过这首作品,把自己设计成音乐里的人物,从开始的孤独悲凉的情绪,变得逐渐平静,最后又如同重新燃起希望。由于他是积极的新古典主义的代表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复调音乐的存在。欣德米特除了创作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所有他创作的中提琴作品都由他本人首演,这对于推广和普及这些作品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天鹅转子》中,欣德米特的作曲手法得到了极大的体现,虽然调试古老,结构简单,,但是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与时代的气息[9]。 《天鹅转子》全曲充满了中世纪教会调式古朴乐韵,别具特色。但和其他一般的协奏曲不同的是,作曲家在乐队配器中较少的使用了乐队的乐器种类,中提琴的音色浑厚有力,类似于男中音。作曲家为了更好的突出独奏乐器的这一特点,在乐队部分的使用上,弦乐只有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并没有使用小提琴和中提琴,这样就避免了独奏中提琴的声音被小提琴尖利的声音盖住,从而达到了整体协调的作用。
........
第二章 欣德米特中提琴作品《天鹅转子》的曲式结构 ...... 6
一、 奏鸣曲式 ...... 6
(一)引子 ..... 6
(二)呈示部 .......... 7
(三)展开部 .......... 9
(四)再现部 ........ 10
(五)尾声 ............ 10
二、复三部曲式 ............ 11
(一)第Ⅰ部分 ..... 11
(二)第Ⅱ部分 .... 12
(三)第Ⅲ部分 .... 14
(四)尾声 ............ 14
三、变奏曲式 ...... 14
(一)主题 A 及其变奏 ......... 15
(二)主题 B 及其变奏 ......... 17
(三)主题 A 和主题 B 的变奏交替出现 ........ 17
第三章 《天鹅转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 20
一、结构特征 ...... 20
二、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 22
第三章 《天鹅转子》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结构特征
从上图可以看出,《天鹅转子》在外部结构上以典型的三乐章形式的协奏曲呈现,第一乐章由开始的慢板中提琴独奏,发展到增加力度的同时适当的加速,第二乐章在速度上遵循传统用慢板表现,但在发展到第二部分时提起了速度,第一乐章是由慢到快,第二乐章则是慢快慢的排列形式,调性上从 C 小调发展到 A 大调,则以常见的Ⅵ级调出现,中规中矩的创作特点。第三乐章是完结篇章,整体速度都是(schnell)快速,但在乐章刚开始时则用的适中快速,再到安静运行,最后加速回到最初速度,三个乐章中连接一三乐章的 A 大调与其他两乐章都是Ⅵ级调的关系,乐章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自然,第三乐章调性回归在第一乐章的同主音大调上,体现了整体的统一性。 在每一乐章的内部结构上欣德米特也在遵循于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一、三乐章的开端均有引子,这个引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每个乐章曲式的重要部分,引子的材料与曲式的其他部分在主体材料上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情绪上起到了准备的作用,同时也预示了作品的感情基调,为随后引出的乐章主题做了充分的铺垫[19]。各个乐章的主题都鲜明对立,表现出无限的矛盾,复杂而庞大的结构通过旋律的发展与其他部分相联系,相互作用、发展,每个乐章的主题始终穿插在音乐里。 三个乐章分别是不同的曲式风格,每一乐章都具有各自的独特特色,借助德国民歌的主题,使这首作品在保持传统曲式的同时又不乏新颖的材料。作曲家运用模进、变形、引申等手法对每个主题材料进行扩充,在带来新的表象的同时又给人留以深刻的印象。
.........
结 语
欣德米特在《天鹅转子》这部作品中,把德国传统民歌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相互结合,其鲜明的音乐形象及精湛的作曲技法为我们呈现出一首经典的中提琴协奏曲。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曲家对作曲技术的娴熟运用,和对当时时代风格的思考与把握。通过对这部交响曲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 德国民歌的主题发展与运用是整首作品的最突出特点。 第一乐章的民歌主题奠定了整首乐曲的基调——深沉和积极欢快相结合并贯穿整部作品始终的特点,从而使得第二和第三乐章都有动静结合的特点。但从乐章之间的联系来看,三个乐章还是快慢快的分配模式,遵循了传统协奏曲的规律。 但与传统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协奏曲最后乐章大部分运用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结构,这首作品最后乐章则是运用的变奏曲式,相较于传统的结构特点,变奏曲式的运用更加新颖,乐章最后不只是终止,更像是新事物的发展,不局限于眼前,而是充满新的希望。最后在主题材料的处理上,民歌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三个乐章中的材料运用也是紧密联系,尤其是第三乐章,对民歌的主题进行多次变奏,重复强调了这一部分的重要性,内部结构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从这首《天鹅转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欣德米特的内心活动,包括对当时政局的不满、无力抵抗,但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他把这种复杂纠结的感情通过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在每个乐章的内部与乐章之间通过主题、调性、材料、调式、速度和曲式等方面的对比,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变化,但每个乐章都以民歌主题为主,在选取民歌的不同点来做乐章之间的对比,创作手法新颖独特。 总而言之,他在承认古典浪漫时期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在自己的作品中得以施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音乐的不稳定再进行发展、改革、创新,将内容的充实性与音乐艺术形式高度完整的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交响乐风格。这首作品的意义不止在于作者通过它表达了什么,更多的是这首个性鲜明独特的作品为中提琴的艺术发展和作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得我们去分析学习,并加以运用。为现代音乐的发展与推广开辟了道路。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5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