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研究生论文 >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形象再现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为例

发布时间:2016-08-20 06:08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老龄化与健康”是2012年世界卫生日的关注主题。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认为,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造成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将给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上升到14%,是‘老龄化社会’已过渡到‘老龄社会’的标志。此过程的完成,法国用了100多年,但巴西、中国、日本、智利等国仅仅用了25年左右”。据以上所述,我国已于2000年起步踏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2002年的7.3%涨至2012年的9.4%,总数甚至超过了欧洲老龄人口的总和。有关资料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人数占世界首位。无疑,我国的老龄化趋势也带来了相关老人的看护、照顾、医疗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政府早在2006年就发布了《中国老年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其对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保护老人合法权益的关注和重视。然而,也同样是自2006年开始,“彭宇案”、“许云鹤案”等一系列“老人倒地” 、“碰瓷”事件开始引发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之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扶不扶”的争议还未平息之时,有关公交车上座位“让不让”的话题再次冲入公众视线。媒体从早年对扶人、让座行为的一元化倡导,逐渐走向多元化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老人形象的呈现似乎开始偏重于再现老人的消极形象,引发了公众关于道德与人性的大讨论。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平台在这一方面的影响日渐显现,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微博元年”以来,,其舆论场迅速发展壮大,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也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平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年,以报纸、电视、杂志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甚至一些国家级媒体顺应时代潮流转战新媒体领域,先后进军微博,开辟了新的发展平台,与企业微博、政务微博渐成“三足鼎立”之势,因此,2012年也被称为“主流媒体微博元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分别隶属于《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2012年先后登陆新浪微博平台,一改往日作为官方宣传工具的严肃形象,通过贴近民生的新闻话题、活泼平实的话语风格,展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蓬勃气象,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关注和讨论。在2014年初发布的“2013年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中这两家官方微博也以绝对的优势拿下了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影响力的前两名。

.........................


1.2  研究综述

1.2.1  老人研究

根据美国老人研究“创始者”J.E.Birren的历史回顾,俄国生物学家E.Methchnikoff早在1903年即指出“上了年纪”(ageing)是因肠胃里有腐败的细菌(gastrointestinal putrefaction),这是老人学(gerontology)一词的最早使用。根据《Handbook of theories of aging(第二版)》Birren认为,老人学直到20世纪末期才成为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此书首版于1999年出版,从“老人研究的理论建构”、“生物与生物医学” 、“心理学” 、“社会科学” 、“应用与未来”五个角度来讨论老人研究。十年后再版,内容由五个部分扩充至八个部分,包括老人学自1999年以后的发展。尽管此书在由单一走向多元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在第二版展现出想要涵盖所有相关次领域的想法和决心,但在传播现象的描述上有较为明显的缺欠,仅停留在通过如“发生了什么事”及“你现在觉得如何”等提问方式鼓励老人将心里感觉说出来的初级阶段,其次则是鼓励与老人建立“非语言亲密关系”,另则稍事提及“全球化传播现象”,可见老人传播在此时的老人研究领域尚未引起相当的重视。另外,2005年瑞典学者L.Tornstam所撰的专著《Gerotranscendence: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positive aging》,该书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老人研究是根据科学实证研究之变项设定,习惯将老人作为研究客体,但缺乏对于情绪等因素的观察。这些研究变项常依照既有的主流社会思想,并受到研究者年龄、种族、性别、阶级等背景的影响,习惯认为老人是中年人生活形态的延续,认定老人因退出生产一线、没有效率、常需他人照料而对社会没有贡献。但该书作者经过对老年人活动力与行为(含情绪)的观察,强调没有任何人或者年龄层次完美无瑕,人生混乱乃是常态,但应学习与“正确”或“主流”不尽相符的人生异态共存,并以人文取向来研究老年。自此之后近10年的老人研究在质量和深度上较20世纪出现大幅改观,逐渐不再将老人视为消极的、颓败的“客体”,转而从正面、积极的角度重新审视老人之社会价值与自身成长。

1.2.2  老人传播

伴随着老人研究的发展,“老人传播”研究(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and Aging)在英美国家蔚然成风,《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and aging Research》于1995年出版,该书希望能够以社会老人学为基础试图了解个人如何适应老龄、在逐渐老去之后如何持续与人建立关系、医生病人双方如何相互沟通、组织如何对待老员工、媒体如何描绘老人形象并影响阅听人等。但其首版以“人际沟通”为旨,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老人形象的内容仅占一章(全书共十八章),2004年的第二版内容也未做大的调整和变动。之后的两本专著《Communication and aging》(2000)、《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and aging》(2007)的内容涵盖面进一步扩大,包括“一般人对老人的态度与刻板印象”、“老人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代间沟通”、“大众媒介对老年人的描述”、“老年人的医病关系”、“科技与老人”等主题。一方面补充了前述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从个人出发讨论如何感受自身变老,关心老人如何在老化过程中适应并持续与家庭成员来往,老人如何与外在媒介环境(含科技)互动,以及老人变老后如何调整语言以与年轻世代沟通。

.....................


第 2 章  两家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报道概况


2.1  老人报道概况研究设计

2.1.1  老人报道概况样本选取

出于对研究权威性和说服力的考虑,本文选取在 2014 年初发布的“2013 年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中以绝对的优势拿下传统媒体前两席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对其自 2012 年 9 月均开始出现相关老人报道以来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所发布的相关老人报道的微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这两个官方微博分别隶属于《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于 2012 年先后登陆新浪微博平台,一改往日作为官方宣传工具的严肃形象,通过贴近民生的话题讨论和通俗活泼的话语风格,显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的蓬勃气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2.1.2  老人报道概况分析单位及类目构建

首先,本文研究的是以老人、老人群体及其行为为对象或主题的涉及老人形象再现的报道内容,仅简单提及老人的文本或者单纯的常识介绍和宣传倡议性信息不在研究范围内;其次,考虑到微博这一平台的特殊性,本文将以两家微博的文字内容作为分析对象,文字所配图片仅作为辅助性信息参考;再有,在转发微博问题的处理上,分为两种情况,若是转发微博是对同一事件的进展和背景等信息进行补充,笔者将结合原微博和新的补充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如原微博信息与转发微博所述内容非同一事件,则仅考虑转发微博中新的内容,无新内容的重复信息不作考虑。笔者分别以“老人”、“老年” 、“老者” 、“老翁” 、“老妇” 、“老太” 、“老妪” 、“大爷” 、“大妈” 、“爷爷” 、“奶奶” 、“老父” 、“老母” 、“婆婆” 、“老伯” 、“老汉”等为中心词,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2012 年到 2014 年期间相关“老人”的报道进行搜集和获取,经过仔细筛选,确定最终符合本研究需求的文本。

通过参考我国群体形象再现相关报道内容分析研究的成果,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传播载体的属性特征,本部分研究设计的类目为以下三项:发布数量、发布内容、发布时机。

........................


2.2  老人报道概况研究发现

2.2.1  整体数量和年度数量变化的呈现

笔者首先对2012年9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期间《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相关总报道量及其所占比例和各月份的报道量进行了统计。经统计,期间两家官方微博老人相关报道的总报道量为2373条,期间两家官方微博各自微博信息发布数量为39974条和44335条。报道数量的相关统计分析情况详见表2.1、表2.2和图2.1:(注:以下各个表格、图片百分比统计结果均为四舍五入,另为方便呈现,在之后的表格和图片中将用@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代指《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形象再现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为例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形象再现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为例

从表 2.1 可以看出,在 2012 年 9 月 1 日到 2014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两家微博在老人报道总量上相差不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相关老人的报道上数量略多,占总报道数的 50.7%,但对比两家微博在此期间发布的微博总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虽然在占比上依旧取胜,但也仅占微博信息总数的 3.0%。 

综合表 2.2和图 2.1,从两家官方微博年度月均老人相关报道数统计情况看,我们发现,三年中两家官方微博老人报道数量均呈上升趋势,从 2012 年到 2014年,两家官方微博在月均老人报道总量上几乎翻了 1 倍。而《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尽管在 2012 年月均老人报道数量上远低于“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但却在 2013年成功赶上,并在之后以微弱的数量优势实现反超,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


第 3 章   两家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形象再现情况分析................. 16

3.1   老人形象再现情况研究设计 ................. 16

3.1.1   老人形象再现情况样本选取................... 16

3.1.2   老人形象再现情况分析单位及类目构建 ................... 16

第 4 章   争议性事件中的微博报道研究 .................. 24

4.1   争议性事件中微博报道研究设计 ............... 24

第 5 章   总结与反思 ............. 30

5.1   国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形象再现的特征及问题 ......... 30


第 5 章  总结与反思


5.1  国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老人形象再现的特征及问题

在我国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多种与之相关的矛盾与问题日益浮现,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在经受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的强势冲击,面对这种挑战,传统媒体普遍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在充分应用新平台、新技术扩大自己的传播影响力、完善自己的受众服务的同时,也将自己原本的特色和优势延伸到了新的媒体平台,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和“央视新闻”官方微博的研究发现:从 2012 年 9 月两家官方微博均出现老人报道到 2014 年 12月 31 日,相关老人的报道数量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在内容方面,虽然仍更加注重对老人言行品德和关怀救助等内容的表现,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涉及到医疗健康、文教科技、事故纠纷等多个方面,且将目光更多聚焦于普通老人的生活而非名人事迹;在发布时机上,两家官方微博基本实现了对老人的常规化、日常化关注,并没有对摔倒、让座等热点事件进行过度报道,在相关老人的政策法规发布时和相关老人的特殊节日和时间点也均进行了适度关注。而在进一步围绕具体的老人形象展开深入研究与分析后,我们发现我国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老人形象再现上呈现出如下特征:

5.1.1  较偏重于男性老人形象的再现

由本研究中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两家微博在老人形象再现上,均是男性数量多于女性,其中男性老人形象占比 52.2%,女性老人形象占比 41.6%。而实际上由于“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的老龄化程度,特别是高龄化程度要比男性严重。”“女性老人多于男性老人”也恰恰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在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人口中,老年男性占 48.7%,老年女性占 51.3%,也从旁佐证了这一点。因此,微博再现中的老人形象的男女比例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且在报道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性别要素的忽略问题。

........................


结语

千百年来,以“孝”为基石的文化观念构筑起千百万美满和睦的中国家庭;而以孟子为代表的圣人名士更是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憧憬寄托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图景描摹之中;而如今,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更是成为了整个国家发展的目标与追求。“老人”之于中华民族,似乎成为了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存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我们好奇于“认识”未来的自己,更迫切于了解今天身边的他们。伴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和矛盾的逐渐浮现,老人成了人们愈发关注的“焦点人群”,被关注的不再仅是家庭生活中的公婆爹妈、邻居家的叔婶长辈,借助于媒体记者的文字、话筒和镜头,我们的感官得以延伸,认识到更多原本素不相识的“老人”,他们是怎样的,慈祥的还是顽固的?他们是乐观开朗的还是消极脆弱的?他们是乐于助人、正直善良的长者,还是倚老卖老、蛮不讲理的“麻烦制造者”?他们与自己家的老人有一样的想法,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吗?带着与大家相同的疑问,笔者对国内两家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老人形象再现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欣喜地“认识”了更多踊跃参与公共事务、生活状态健康、积极乐观、思维敏捷、乐于助人、关怀晚辈、正直善良的老人,他们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和生理的衰老而放松对自我的追求,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实现理想的气魄、守护伴侣的忠贞、对待知识的执着甚至让很多年轻人自叹弗如。但与此同时,笔者也忧心于当前我国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老人形象再现上存在的性别、地域比例的失调、身份再现的模糊,以及争议性事件报道中过分依赖道德判断、有失客观等问题。虽然尝试提出了把握尺度全面客观再现老人形象,突破传统报道框架,加快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等建议,但是碍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具体实施起来仍有很多问题,恐短期内难有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功效。前途虽然光明,但道路诚然曲折。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政府和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资源配合;缺不得媒体运营者观念的转变、策略的调整;更加需要广大媒体从业者在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上的执着追求和严格坚持;当然,最后还要依靠媒介研究领域的前辈、同仁们,通过不懈求索和共同努力,为我国老人传播事业的发展与突破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贡献强大的思想力量。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4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