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手机电视使用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源起
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高水平城市化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市民化,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等系列重大议题,因此受到社会各界诸多关注。而北京作为首都,资源密集、经济发达、文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流动人口集聚。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中所占比例更是高达 62.5%,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比例,所以更应得到重视和研究。
手机电视立足自身媒介特性和传播优势正迅速发展,是新媒体时代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大众媒介之一,手机电视同样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信息来源,并在此过程中产生话语赋权,发挥着角色塑造的功能,将在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城市化转型中起到重要的参照作用,对他们的行为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生活方式、身份认同等方面,手机电视媒介消费的意义可能更为明朗。
因此,若能进一步探讨手机电视消费及媒介使用在此过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的影响,尤其是积极影响,以及手机电视媒体需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怎样优化媒介策略才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真正需要的,将为进一步研究包括手机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作为城市文化在此过程中的价值与作为奠定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考察手机电视这一新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对他们的城市体验、自我认同、休闲消费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对手机电视消费带来的深层社会影响进行分析,挖掘其积极意义,也试图提出一些可行的媒介优化策略。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理论上,无论是消费主义媒介观,还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研究消费文化,对于媒介,研究者们已不再简单视其为“同谋者”,除却对“异端消费”依然执着的批判,,该研究领域出现的转变之一便是在态度上有了某种理解和支持,更加积极地看待大众媒介在文化消费中产生的作用。
手机电视作为一个新兴媒体,正因其独有的传播优势进入公众消费视野,也正成为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体验的媒介产品。在新生代农民工手机电视使用影响研究中,我们可以考察手机电视对其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用户在手机电视媒介消费中的所得所获,尤其是有关城市融入方面的作用。在研究上,既不限于新媒体消费行为本身,也不拘泥于负面批判,同时可以就此带来的深层社会影响不断省思。
(二)现实意义
在数量上,新生代农民工占现有农民工总数的 70%。与他们的父辈相比,“80 后”更加青春,乐于追逐新事物,对大城市社会的向往也更加强烈,对大众媒介的接触与使用也更频繁。随着网络、手机等互动媒体的推广普及,社会所处的媒介环境随之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在媒介消费能力、信息渠道方面也有了一些变化。手机电视媒体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观念、身份认同及城市化等方面同样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媒介消费与社会变迁的广泛联系,对其城市融入具有长远而深层的意义。因此,若能进一步探讨手机电视使用及媒介消费在此过程中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媒体需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怎样调整媒介策略才是农民工在城市融入中真正需要的,对于北京这种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大都会和外来人口非常密集的超特大城市,具有更为紧迫的现实意义。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手机电视使用情况
第一节 手机电视使用情况
一、拥有智能手机,消费媒介产品
(一)智能手机
手机号称第五媒介,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4G 时代汹涌来袭的今天,手机因其便携、私密、移动的优势,已然成为年轻一代媒介消费的首选,在 5G 不期将至的明天,或可成为人手一部的必须品。有人甚至觉得,一部多功能手机是城市的入门消费品。手机电视的目标受众多集中于高收入、高学历人群。但是,随着千元大屏智能机的推出,手机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又将热心尝试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以及具有一定购买力的年轻白领划入目标客户范围。
诚然,要想收看手机电视,必须要有一个接受终端,也就是一部能接入无线网络、具有媒体功能的智能手机,这是手机电视的“硬件支撑”。据调查,他们使用的手机价格集中于 1000‐2000元,个别在 1000 元及以下,个别在 2000‐5000 元(见表 2)。他们在购置手机上的消费,一方面受到手机市场价格影响,为了扩大销售范围,手机卖家推出了多种多款中低价位的产品,总体上适应了目标人群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以他们目前的收入不难承担这笔开销。可以看到,收入在1500‐3000 元的,使用的手机基本上是在 1000 元左右。另一方面,还会受到个人家庭经济环境、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像访谈 4 和访谈 5,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但使用的手机依旧在 1000 多元。
......................
第二节 手机电视媒介消费分析
一、消费动机多以娱乐为目的
访谈 2:也没啥,打发时间。
访谈 6:反正就是玩儿呗。
在使用目的上,都是为了在休息间隙或下班后打发时间,寻求一下轻松娱乐。可以说,由于社会交往面窄,一个人玩手机,颇有些自娱自乐的意思。这种不受限制的自由活动,或许还真就成为了他们在工作场所以外一个有别于生产领域的自娱自乐的意义空间,而不只是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上标识自我的工具。
二、媒介消费习惯正逐步养成
访谈 5:手头不忙的时候,就会看得多一些,放松一下,但也会注意“掌握一个度”,你总不能别人来买东西了你还在看吧?
媒介消费习惯的形成,首先需要有媒介接触,然后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形成受众自己的独特性。访谈发现,在手机电视使用过程中,他们并没有排斥传统媒体的并时存在,同样会在有需要时关注电视、书刊,所以,他们对手机电视的消费是相对有节制的。
.........................
第三章 手机电视消费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14
第一节 生活方式:在消费上标识自我.............................14
一、消费结构调整改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追求(消费生活方式).........14
二、休闲多为娱乐和打发时间,容易削弱社交(休闲生活方式)...................15
第四章 手机电视媒体优化路径........................23
第一节 精于手机电视内容建设,盘活运营思维.........................23
一、抓住受众特征,加强内容建设............................23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29
第一节 结论:媒介因素有积极意义,融入需要多方努力.......................29
第四章 手机电视媒体优化路径
第一节 精于手机电视内容建设,盘活运营思维
一、抓住受众特征,加强内容建设
在当下传播新语境中,受众是媒体发展的重要一环,甚至具有决定一个媒体安身立命的非凡意义。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用户需求,将大大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收看手机电视的用户是该媒体的受众,具有明显的受众特征。
比较繁忙,流动性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他们一般都比较繁忙,没有固定收看电视、翻阅报纸的时间或场所,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受到各种限制,但他们对信息资讯的需求又较为强烈。他们需要随时随地了解、获取包括天气、交通等的新闻信息,或者想要利用零碎时间观看视频,追逐剧情等。
年轻自主,偏好明显。根据计世资讯年度(2005-2006)报告,18-30 岁的年轻人是最主要的手机电视用户,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接收终端的应用功能,追求简单的快乐和新颖的消遣娱乐,在内容接收上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偏好明显,尤其是男性用户,更是偏好异常。
内容是媒体的价值之源。目前,对于手机电视内容的划分,既有简单分为信息、新闻、娱乐的,也有细分到短剧、电影的。获得内容的方式主要是与传统媒体、专业机构合作,也有积极探索手机电视内容生产成功模式的,当然也不乏带有灰色地带的内容集成。
私密性内容。与网络的开放多元相对,手机媒介具有私人媒介属性。手机电视便携、互动、即时的传播优势也内在地取决于个人偏好、个体需求与私人习惯。因此,对于那些量身定制的私密性内容,适应了手机的私人媒介属性,也能满足用户的个人需求。
趣味性内容。针对手机电视用户使用的娱乐性目的和明显的受众主导性特征,更多地提供一些趣味性内容,满足特定群体的心理需要,大有必要。而这种趣味性内容的传播,或者说信息型到趣味性的转变,实际上是在营造一种交互相融的精神性空间,是对信息传播的补充、延展,是媒介高度发达的结果。总的来看,要想赢得年轻人的青睐,必须提高节目的可观赏性和互动性,比如新颖别致的短剧短片、文娱体育类节目、益智游戏等更能聚揽人气,满足市场需求。
片段式内容。手机的便携性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休闲时间或者移动状态中用手机收看电视节目,这种“随时随地”使得“定时定地”模式不再必然,相对应地就产生了“碎片式”的收看行为。用户收视行为随机随意,时间短暂而零散,大多在 10 分钟以内。除了要精于内容制作,还要考虑手机本身屏幕小、待机时间短、收取资费、容易遭受电话短信干扰等特殊属性,应该做到扬长避短,避免对传统电视节目内容的简单平移,同时避免网络海量信息的湮没。另外,内容生产上,任何节目内容的采用与取消都应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的认可度为重要参考,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指向标。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媒介因素有积极意义,融入需要多方努力
一、媒介因素有积极意义
媒介,意味着信息、资源和机会,为农民工提供了一种工具,利于他们加强对生活的掌控能力;但在生产领域,手机、手机电视、其他媒介或媒介工具并非农民工重构社会网络的根本要素。通过手机、媒介这延伸出去的手,握住都市居民的手,情况非常稀少,他们的交往仍停留在亲缘与地缘关系的范畴内。而在促成其身份转变、城市融入方面,可能通过帮助农民工获得职业机会,提高收入,在经济之上,促进他们的身份转换与城市融入。总体上,来自新媒介技术的推力,还是远不及社会结构、职业组织等制度性制约。
访谈发现,在对手机电视的媒介消费中,被访对象获得了休闲娱乐、信息资讯,也在此过程中结合城市生活经验对自己有所定位和反思;但是,相对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的制约,手机电视媒介只有有限的影响力,不足以对抗融入城市的诸多现实阻碍,亟需寻求新的突破口,需要群体自身努力和社会外界支持。
第二节 讨论: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方向
一、研究不足
1、研究不足之处,首先体现在关于“城市融入”指标设置上。综合前人研究,大概有从生活方式、社会认同、文化心理、留京意愿等四个方面来描述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的,并分别设定了一些参考指标,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访谈实际情况形成了本文的论述框架,在指标设置上还不尽科学,需要继续改进。
2、访谈设计上,虽然很想挖掘更多有效资料,但由于访谈技巧等原因,所得资料还不够充分。另外,鉴于访谈实际过程中有些实际困难,比如访谈对象自己不能较好地表述,或者存在转述上的客观偏差,导致内容呈现上存有不足。
3、因为本研究实际上跨越到了社会学研究领域,所以,不具备足够专业背景,在理论创新上难有较大突破。但在设定论述框架时,本研究能抛开以往只注重消费本身、只一味批判的态度,试图挖掘了手机电视消费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并落在群体自身的努力上,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6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