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途径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从认知到行为的直接转化,必须经过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三个要素的催化作用。情感作为人的心理体验,在个人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必须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理性教育时,通过以情促理的方式,增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接受,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2004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 16 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步实现从灌输型向情感灌输型教育转变。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积极向学生靠拢。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加强情感沟通,增强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理论内化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得教育者和学生在知识灌输与情感接受上产生冲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有效途径,既能实现学生在理解教育内容时的以情促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实现教育者在理论灌输与学生情感接受上的协调发展。
1.1.2 研究意义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途径的研究,既能强化高校教育者对情感教育运用的重视,又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塑造以及大学生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既有利于高校教育者情感教育认知的深化,深入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又有利于高校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从实践上来看,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情感教育运用效果的提高。既能帮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处理理论灌输与学生情感接受的关系,又能转变大学生的理论认知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社会化,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情感教育及其应用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82 年,冷冉主编的《谈情知教学》提出教育目标中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填补了我国情感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90 年代初,杨新授主编出版的《论教“情知对称”问题》一书,对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出版了《情感教育论纲》一书,对情感教育进行系统分析。2000 年,卢家嵋教授出版了《情感教学心理学》,阐述了利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的心理学原理,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2002 年出版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运用实证调查研究的方式,结合教育课程提出具体可行的运用情感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近几年,针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很多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章,强调并突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吴亚荣发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沟通研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角度进行研究,提出探索教育中情感沟通的有效途径。刘巍《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模式及其运行策略》一文,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模式的运行策略进行了探索。贾华发表的《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结合大学生情感问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解英丽《论“情感与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和谐统一》一文,抓住情感与理性冲突这一角度,分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索实现情感与理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统一的对策。
以上是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情感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性研究,研究很少关注理论发展的方面。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研究主要从沟通途径、模式构建、情理统一等角度论述,只是单一的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内容或者选取情感教育方法的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很少将情感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构成要素结合起来,将情感教育方法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现阶段这方面的应用研究还不全面,有待完善,需要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理论加以完善。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应用的专门研究,主要借鉴的是情感教育应用于教育领域以及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开始较早。19 世纪英国教育大师纽曼强调实施“博雅教育”,探讨大学生情感教育时侧重于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教育。1924 年,英国教育家尼尔的夏山快乐教育模式,主张学以致用,积极学习,愉快生活。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人本主义心理学应用于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引导和利用人的情感进行教育。苏联心理学家雅各布松是最早把情感与教育结合并加以论述,《情感心理学》一书中,从心理学角度阐述情感教育的特征、生理基础和基本形式,是智力教育占主导地位时代的亮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情感动力思想,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情感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的世界性的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1]情感教育应用于道德教育领域的主要代表是 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体谅教育,其代表人物是麦克菲尔,主张道德教育的方式是以培养道德情感为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美好道德情感的理念是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理解,而不是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好坏和对错。
.........................
第 2 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
提到情感,人们总会想到情绪,其实二者之间是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情绪反映人的内心体验侧重于生理性的需要,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更稳定、持久,是人所特有的。此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情感的本质内容。
人的情感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紧密联系,因此情感会因满足程度不同而带有不同的情绪色彩,产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当人的需要被满足或者对事物持肯定性的评价态度,积极情感就会产生,如喜欢、欣赏、高兴、愉悦等;反之,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持否定态度时,就会产生消极情感,如苦闷、愤怒、悲伤、憎恨等。积极情感在教育中起着重大作用,积极情感能够增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互动,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并转变认知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情感意义重大。
2.1.1 情感教育的涵义
对于情感教育,国内外学术界一直都在进行不断探索,,提出了“情感教育”这一概念并做出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将情感教育视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教育形式,强调并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层面的发展。这对我们更好地把握什么是情感教育,如何处理情感教育与我国现行教育中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借鉴意义重大。
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也一直在对情感教育进行探索。朱小蔓在其著作《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将情感教育解释为:“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鱼霞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旨在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产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实现全面发展。
”综合以上学者研究观点得出,情感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我国现行的教育及教育实践活动统一的,其目的是对现行教育实践的补偏和救弊,而不是全部否定。情感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情感、情绪的关注,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教育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以及情感发展,通过以境激情、以情促知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育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2.2.1 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内容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社会环境)四个要素。教育者即教育的实施者,受教育者即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以其特定的形式和内容渗透其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具活力和生动性。
第一,情感教育因素对教育者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教”与“管”的责任,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隶属“教”的部分,组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隶属“管”的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受情感因素影响:首先,教育者自身。一是,教育者的职业认同感。检验一名教育者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是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教育这个行业,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作为学生师长的高度责任感,才能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为教育事业奉献,产生职业幸福感,并将其传递给学生。二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感染力,也就是人格魅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将会通过言行举止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三是,教育者自身的情绪。教育者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其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无形中感染学生,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而消极情绪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其次,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情感把握,即教育者对所要教授内容的理解、肯定和认同。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前,要对所教授的内容有一个细致、充分的了解,并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地肯定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容易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最后,教育者对学生情绪和心理状况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做好对人的思想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对教育效果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况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并防止和避免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情感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重要的参与者,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情感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对活动本身持有的的情感态度。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持有态度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对教育内容的认可或排斥,都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厌烦或者不配合都将会使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持有的情感态度。人都是感性的,能够凭借自己的个人喜好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态度,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教育活动持有的态度。实践证明,学生对于教师的喜欢会延伸到该教师教授的相关课程上,甚至为了获得教师的认同而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在情感上排斥教师,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甚至产生漠视、反抗教师的行为。三是,受教育者在参与教育活动时的情感、情绪状态。俗语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提升教育活动效果。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时,如果心情愉悦、放松,就更容易实现对教育内容的情感接受;反之,学生心情极度压抑、苦闷,会产生反效果,影响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阻碍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
第 3 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的依据及意义......... 15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15
3.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5
3.1.2 情绪生理学理论............. 17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27
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存在的问题.................27
4.1.1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27
4.1.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忽略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要素......28
第 5 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有效途径............. 32
5.1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32
5.1.1 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32
5.1.2 树立情理结合的教育理念.................34
第 5 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有效途径
情感教育运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情感教育运用有效途径的探索,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5.1 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转变其教育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首要前提。
5.1.1 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
主体性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激发潜能,自主学习”,倡导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模式的构建,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诱导,引导教育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首先要承认并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次,教育者要做到“授之以渔”,采用启发、引导等方式,体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潜能。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包括以下主要途径:
第一,教育者角色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以及氛围的严肃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常会产生工作上的优越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导致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者不能倾听学生的心声,使得教育方式过于主观化,教育内容形式化,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因此,教育者要转变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担当的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组织和促进的作用,坚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育者要改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解除对学生过分的管制和束缚,进行平等对话形式的情感交流,从而实现学生在人格和个性上的全面发展。
第二,学生角色的转换。教育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角色的转换。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主见,只是听从教育者的安排,使得自己的思想、情感得不到表达,个性得不到发展,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发展。转换学生的角色,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关系平等的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一是,要注意加强教育者自身的情感修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要积极进行关注,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互动中坚持地位上的平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赖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兼益友,与学生是平等基础上相互信任的关系。二是,转变教育者的教育方式,实现灌输向情感灌输转变,运用启发、激励等情感性的教育方式,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成为拥有个人想法和主见的个性独立的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
.........................
结语
本文的研究是一个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题,要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创新和完善,同时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有效性降低。情感教育运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探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是对原有教育途径的继承和创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意义重大。
本文将运用情感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创新之处,通过分析问题找出原因,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的有效途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运用途径这一课题有利于充分发挥情感教育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增强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大学生实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