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
在财政政策研究方面,国外学者远远走在国内学者前面,财政政策的主要理论,基本都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引进,国内学者对财政政策的关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所以国内学术界就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实际效果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学术界关于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性研究,着力于分析财政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二是定量研究,就是看财政政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在具体分析前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文献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有着不同称谓,其他称谓包括作用机制、传导机制、传递机制等。
一、关于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定性分析
当前关于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定性分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侧重从整体角度阐释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注重分析财政政策的基本逻辑;第二类侧重从作用过程角度解释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强调各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类侧重从作用媒介角度阐述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强调某些经济变量在财政政策作用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一)基于整体角度的阐释
在这类研究中,最典型的一种观点就是论述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整体架构。例如,贾康等从效应、路径、保障三个方面说明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作用机理,其中政策效应包括支付转变成本,引导、激励和约束以及提供和改进外部配套环境三个方面,政策路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而制度保障则包括公共财政导向下的制度创新及与之配套的管理改革等。王军、宫昊分析了资本市场在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资本市场在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学者认为,自动稳定器是财政政策的一种重要作用机理,即税收收入和失业保险、社会福利及其他转移支付会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自动变化。以累进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为例,当经济状况好的时候,纳税人自动进入较高的税率档次,从而降低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的速度,有利于减少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反之,当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个人自动进入较低的税率档次,从而减缓了个人收入的降低,避免了经济的进一步下滑。因此,累进征收的所得税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斯蒂格利茨认为,至少在美国,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自动稳定器帮助稳定经济。
......................
第二节 关于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估
学术界对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不仅研究了财政收入与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研究了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总的来看,学术界关于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观点:第一种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第二种认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关系,第三种认为财政政策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第四种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确定。
一、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后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面作用。Laudau 利用 104 个国家 1960—1977 年间的数据,对其真实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与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显著为负。①之后,Laudau 又利用 16 个发达国家 1952—1976 年间的数据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得出了同样的结论。②Laudau 还利用 65 个欠发达国家 1960—1980 年的数据再次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包括国防和教育的政府支出占 GDP 的比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③Aiyagari 等利用自回归模型对 13 个 OECD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④Karras 基于 37 个国家 1955—1984 年间数据的分析显示,政府支出的增加与产出呈现负相关关系。⑤其他一些学者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财政扩张有损经济增长。
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
另外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罗伯特·巴罗(Robert J. Barro)。Barro 的代表性论文是《公债是净财富吗?》(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在这篇论文中,Barro 在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利用跨期新古典增长模型框架进行分析,认为如果消费者完全理性,能够认识到政府发行公债对自身未来收入的影响,那么从长期来看政府支出就不会影响消费水平。⑥此后,又有一批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与 Barro 类似的结论。如 Gemmell 实证分析了 27 个欠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加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发现二者之间没有稳定的关系。⑦Evans 利用一个简单的随机增长模型对 92 个国家 1960—1989 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产出增长与政府消费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
第二章 货币流通速度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货币运动与财政政策的一般关系
要弄清楚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首先需要厘清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当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二者不相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不会促进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而要弄清楚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首先需要厘清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商品生产的基本关系。
一、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商品生产的基本关系
商品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行为。商品交换的前提是物品超出了其占有者的直接需要。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生产水平非常低下,所有物品在用于满足共同体自身的需要外没有多余,因而也就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商品交换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了。
(一)物物交换与货币的诞生
物物交换是商品交换的最早形式,但这种交换要实际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交换的双方要正好走到一起,二是双方恰好需要对方的物品。由于这两个条件难于同时满足,因而物物交换极大地受到时间、空间和参与交换的物品自身属性的限制,只能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断断续续地进行,难以形成规模。
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参与交换的物品不断增多,并且有一部分物品是有意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消费欲望中越来越多的部分,都需要用自己的剩余产品来交换其他人的剩余产品才能得到满足。显然,物物交换这种原始的商品交换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随着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一种可以和多种商品相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逐渐形成。随着商品交换的不断发展,这种商品就只固定在某些特殊种类的商品上,即结晶为货币形式。货币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用来作为“共同衡量标准”或“共同价值标准”的一种货物。在执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货币形式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合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转到金银等贵金属上。
货币的诞生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货币是促进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的工具,是“贸易的齿轮”,是“流通的大车轮,是商业上的大工具”。在货币的作用下,商品交换打破了直接产品交换的限制,发展了人类劳动的物质交换。
货币的诞生还使得原来的物物交换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一种是卖,即把商品变为货币;一种是买,即把货币变为商品。从单个商品生产者来看,这两个过程的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即他要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想要的商品,也就是说,必须先卖再买。但如果将参与交换的两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买和卖则是同时进行的,对用商品换取货币的那个人来说是卖,对用货币换取商品的那个人来说则是买。因此,买和卖就统一起来了。
......................
第二节 货币流通速度与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必须以改变货币的运动形态为前提。货币运动形态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和流动性的变化,这正是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核心所在。
一、货币流通速度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政策体系作用于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的过程。显然,这一过程的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作为媒介。只有通过适当的媒介,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才能找到依托。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是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财政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必须通过改变货币流通从而影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货币正是这一过程的基本媒介。财政政策改变货币流通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纯粹运动”来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从而改变货币的流动性。
那么,财政政策能够怎样改变货币的流动性呢?
财政政策包括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两个方面。通过收入工具和支出工具,财政政策以“纯粹运动”的形式改变了货币的空间分布,即将一部分货币从某些经济主体转移到另一些经济主体。由于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中的流通速度不一样,因而由货币“纯粹运动”而带来的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分布的改变,就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在货币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带来货币流动性的改变。
现以对高收入者征税而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的收入转移政策为例进行说明。一般地说,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实际上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高低:货币在边际消费倾向高的消费者中的流通速度较快,而在边际消费倾向低的消费者中的流通速度较慢。因此,对高收入者征税而对低收入者进行补贴,,实际上就是将货币从流通速度慢的消费者转移给流通速度快的消费者,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速度,进而带动更多商品的生产。因此,财政政策之所以能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关键就在于通过改变货币分布而改变货币流通速度。
这一结论也可以通过反面论证得出。由于流动性是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在不改变货币数量的前提下,如果财政政策不能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那财政政策就不能够改变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就不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因此,财政政策能够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的关键,就是其能够通过改变货币的空间分布来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从而改变货币的流动性,并以货币流通的改变带动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的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不改变,商品生产的状况就不会发生变化,财政政策就没有相应的效果。因此,货币是财政政策的作用媒介,货币流通是连接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基本桥梁,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是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
第三章 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数学分析 ..................... 60
第一节 货币流通速度与国民收入的逻辑关系............ 60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传导模型.................. 62
第四章 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实证检验 ............... 86
第一节 财政政策、货币流通速度与产出的基本关系................. 86
一、数据和方法说明................. 86
二、检验结果......................... 87
第五章 改进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 .............. 103
第一节 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 103
第五章 改进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
在前述论证的基础上,本章主要提出改进财政政策的相关建议:第一节提出财政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第二节就完善财政政策提出具体建议。
第一节 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
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能否采取合理的财政政策,关键在于能否把握财政政策制定的几个基本依据。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财政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四个基本依据。
一、财政政策必须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
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而经济活动是有着其内在的基本逻辑的,并且这种逻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财政政策是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基本逻辑是否与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相匹配:当二者匹配时,财政政策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二者不匹配时,财政政策就不能促进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认识到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这种关系,财政政策的制定才可能是正确的。
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财政政策要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必须以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为前提。而财政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又是通过改变货币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实现的。因此,财政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通过改变货币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而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并以货币流通的改变带动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的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是财政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财政政策制定的基本准绳。
.........................
结论
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是否能够对经济发展带来有利的影响,关键取决于其基本逻辑是否与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相匹配:当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二者不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不能促进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说明财政政策如何在逻辑上与经济活动相匹配,这是本文的根本任务。
本文认为,货币流通是连接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基本桥梁,是二者在逻辑上匹配起来的结合点,货币是财政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基本入口。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政政策的实施直接带来货币分布的改变,影响居民、企业、政府等不同部门实际占有的货币数量比例,即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第二个阶段是货币分布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由于货币在不同部门中的流通速度不一样,因此货币分布的改变,就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第三个阶段是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会带来实际产出的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量的改变,从而带动商品流通量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商品生产和实际产出。因此,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货币的空间分布从而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这是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关键。
在揭示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是货币流通通过商品流通决定商品生产。从事物出现的顺序看,先有商品生产,再有商品流通,最后才有货币流通。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货币流通决定着商品流通,另一方面,商品流通决定着商品生产,因而货币流通就通过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货币流通决定商品生产的本质就是流动性决定总需求。因此,财政政策要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必须以改变流动性为前提。流动性与总需求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流动性是手段,需求是目的。没有流动性做基础,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反过来,任何需求的满足,也必须以占有流动性为前提。需求受限制的基本原因就是流动性受限制,流动性到哪里,需求的改变就到哪里。对需求的分析,必须以对流动性的分析为前提。要改变总需求,必须改变流动性。
二是区分了货币运动的两种形态。本文认为,货币运动具有两种不同形态,即“与商品的联动”和“纯粹运动”。在前一种运动形态下,货币与商品同时运动,正常的商品买卖过程中,货币就处于这种运动形态;在后一种运动形态下,货币单独运动,其流通并不伴随商品的流通,在资本市场中以及征税和转移支付的过程中,货币的运动就处于这种形态。货币的这两种运动形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就是通过货币的“纯粹运动”改变货币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使得更多的货币参与“与商品的联动”,从而促进生产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98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