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城中村项目推进研究
内容摘要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于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作了简单分析,之后,分析了东城区城中村改造整治基本情况作了分析,此后,详细分析了东城区18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东城区城中村改造的整体思路和各类项目推进的具体措施。同时,提出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城中村改造整治的对策性思路,主要包括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消化存量与控制增量并重、中部疏导与外部吸引双轮驱动、强化规划引导、注重因地制宜、突出以人为本、分类分布推进等思路举措。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工作实际,特别是东城区城中村整治改造实践,详细分析了当前城中村整治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剖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许多原因都是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第二,针对东城区的城中村整治改造,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这个思路创造性提出的,是理论与东城区城中村改造整治实践结合的产物。第三,提出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城中村整治改造的建议性思路,这个思路也是自己结合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定位和当前城中村改造形势设计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自己对于基础理论掌握不够深入,在某些问题上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东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
目录
第1章 绪论 5
1.1 研究背景 5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2.1 研究目的 6
1.2.2 研究意义 6
1.3研究目标和内容 7
1.3.1 研究目标 7
1.3.2 研究内容 7
1.4文献综述 8
1.4.1 国外文献综述 8
1.4.2 国内文献综述 9
1.5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1.5.1 研究方法 13
1.5.2 技术路线 13
第2章 东城区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基本情况 15
2.1北京市总体状况和首都功能和核心区情况概述 15
2.2东城区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进展情况以及其土地利用情况 15
2.2.1 北京城中村整治总体情况 15
2.2.2 北京城中村整治机构职能情况 16
2.2.3 东城区城中村城中村改造情况 16
第3章 东城区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9
3.1 东城区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分类分析 19
3.1.1已完成整治项目现状问题及原因 19
3.1.2未完成整治规划含建设用地项目情况、问题及原因 20
3.1.3未完成整治规划为绿地项目情况、问题及原因 23
3.2 东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共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24
3.2.1 东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共性问题 24
3.2.2 东城区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7
第4章 东城区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解决建议及工作思路 32
4.1东城区城中村环境整治项目工作思路 32
4.2 东城区不同阶段项目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33
4.2.1 妥善解决已完成整治项目的遗留问题 34
4.2.2 全力推进未完成整治的建设用地项目 34
4.2.3 加快推进未完成整治的绿地项目 35
4.3首都功能核心区城中村整治改造的总体思路及措施 35
4.3.1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36
4.3.2 坚持消化存量与控制增量同步推进 36
4.3.3 坚持中部疏导与外部吸引两轮驱动 37
4.3.4 强化规划引导 37
4.3.4 注重因地制宜 37
4.3.5 突出以人为本 38
4.3.6 分类分步推进 38
第5章 研究结论 39
5.1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及反思 39
5.2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40
参考文献 41
第1章 绪论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背景下,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和隐患。首先,城中村大都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建设容积率不高,土地使用效率较低,这与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性和强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矛盾十分突出,政府、开发商大都希望通过拆迁改造,提升城中村区域的利用价值,开发建设的欲望十分强烈。其次,城中村的建设发展是在原有村居的基础上无序运转的,缺乏统一的规划,村落的自然风貌已经荡然无存,城市的特点也不突出,成为了“村不像村、城不像城”的典型代表,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形象。再者,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规范,城中村的违法违章建设现象十分突出,在毫无安全保障的情形下,大量的房屋加盖,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房租便宜、位置方便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租住,人员密集度大,超生、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销售、黄赌毒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再加之城中村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暖、气以及道路交通等都不发达,成为了整个城市发展的掣肘。有效解决城中村问题,成为了各大城市普遍的共识和面临的重大难题。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结合工作实际,特别是东城区城中村整治改造实践,详细分析了当前城中村整治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剖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许多原因都是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原创性。第二,针对东城区的城中村整治改造,提出了一个总体思路,这个思路创造性提出的,是理论与东城区城中村改造整治实践结合的产物。第三,提出了首都功能核心区城中村整治改造的建议性思路,这个思路也是自己结合对北京中心城区的定位和当前城中村改造形势设计出来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2】 万松,裴莹.北京“城中村”整改系列调查(之一)【J】.投资北京,2005(1):44-47
【3】 万松,裴莹.北京“城中村”整改系列调查(之二)【J】.投资北京,2005(4):36-39
【4】 张小军、尹卫红、张远索.北京“城中村”整治和土地利用对策研究【M】.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2006:149-154
【5】 张广文.城中村改造中的思考和启示【C】.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26-31
【6】 罗爱道、王晓鸣、赖明华.“城中村”改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动态评价研究【J】.华中建筑,2006(7)447-451
【7】 周榕、陈志强.北京新城城中村改造实施机制探讨【M】.北京规划建设2010(1):111-112
【8】 袁伟.我国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1):60-67
【9】 厉基巍.北京城中村历史成因初探【J】.北京规划建设,2010(4):107-110
【10】 冯晓英.论北京“城中村”改造-兼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J】.人口与社会,2010(6):55-66
【11】 饶篁,杨子生.“城中村”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初探【M】.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2010:684-688
【12】 詹美旭.城中村改造经验、困局与对策研究-以广州为例【C】.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1):1-6
【13】 张杰、朱滢.存在抑或消亡,城中村应走向何方?—对城中村问题的再认识【C】.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2(12):26-34
【14】 谢宝富.北京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北坞的启示【J】.城市开发,2012(4):74-75
【15】 康颖.城中村改造布局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6】 张建会、杨帆、朱旻.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与反思【C】.2012城市规划与发展大论文集,36-39
【17】 黄治.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以深圳为例【D】.武汉大学,2013
【18】 靳晓阳、刘勇.北京“城中村”社会发展模式研究—以朝阳区高碑店村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3(18):15-18
【19】 候景新、任霞.城中村改造的原理与模式研究【J】.城市开发,2013(5):56-58
【20】 李岳徽.浅谈城中村改造的若干问题【J】.创新科技,2013(8):40-41
【21】 姜隅琼.北京城中村调查【N】.上海证券报,2013.5.14(F03)
【22】 市场驱动与“孤岛现象”——关于城中村问题的再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2):22-24.
【23】 段怀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4(12):41-43.
【24】 杨娟娟.郑州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J】.企业导报,2014(12):32-35.
【25】 王秋菊.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改造建议【J】.中外企业家,2014(11):36-38.
【26】 北京近郊城中村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4(1):54-55.
【27】 北京新城城中村改造实施机制探讨——以昌平老城区城中村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0(11):21-22.
【28】 RERC. The costs of spraw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sts of alternativ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at the urban fringe. Washinton Cities,1997. 17(2):123-125.
【29】 Charles Goldbulm, Tai-Chee Wong Growth. Crisis and Spatial change: a study of haphazard Urbanization in Jakrta, Indonesia,Land use policy,2000,17:29-37.
【30】 Tingwei Zhang. Community features and urban sprawl: the case of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region. Land use policy,18:221-232.
【31】 McGee T G..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32】 Greg O Hare, A review of slum housing policies in Munbai. Cities, 1998,15(4):169-283.
【33】 Yok-Shiu,F.Lee.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case of three Bangkok slums, world development,1998,26(6):993-1011.
本文编号:98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fw/98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