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成果述评与趋向思考——以学术论文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成果述评与趋向思考——以学术论文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近年来,从制度层面思考和探讨文学评奖成为文学评奖研究的新视角和热点。文学奖的制度研究,使得围绕文学奖相关的一些论争和现象得到更深入的辨析,也使得文学评奖制度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更客观理性的分析与定位。文学奖研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视角,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美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合理化用,拓展研究的边界,使得文学奖研究向着纵深处发展。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新时期以来文学评奖制度与创作的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LX15_0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ZD112
【分类号】:I206.7-19
【正文快照】: 一、作为文学制度的文学奖——文学评奖研究的新视角近年来“文学制度”研究成为学术界方兴未艾的一个研究热点。关于“文学制度”通行的界定是在文学与社会、作家与读者、文学的生产、评价与接受之间形成的一整套文学体制。如期刊与出版、论争与批评、审查与奖励等方面都有自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三秀;从“现代文学”到“文学现代性”问题讨论综述[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2 袁金刚;新时期的文学现代性学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赵京华;从“起源”上颠覆文学的现代性[J];读书;2002年06期
4 陈仲庚;从“乡土”到“寻根”:文学现代性的三大流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02期
5 刘雄平;;论老舍早期对文学现代性的探求[J];理论与创作;2007年03期
6 焦丽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走向与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9期
7 王万森;;文学现代性的冲动与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妥建清;;革新与内卷——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悖论[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9 杨铖;;文学现代性框架内的梦境叙事研究[J];法国研究;2011年04期
10 方习文;;文化产业背景下文学的发展问题[J];中州学刊;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浩;;梁启超的“新民”与文学现代性的缘起和谱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单正平;;梁启超文学功能论的再认识[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高旭东;;近代、现代、当代:文学与历史的复杂变奏[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暨南大学中文系 宋剑华;“西化”与“化西”:对新文学现代性的重新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通向世界的文学渠道[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谢庆立;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张向东;“文学现代性”讨论再掀热潮[N];文艺报;2004年
6 管兴平;现代化与文学的现代性[N];湖北日报;2012年
7 姜文振;文学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1年
8 金元浦;构建文学的现代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2011级博士生 陈进武;高度警惕“恶”对文学价值的损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王一川;好书在透[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2 贾国宝;传统僧人文学近代以来的转型[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5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6 陈亚平;感伤: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体验与表达[D];扬州大学;2007年
7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生;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焦娟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本质观及其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向东;五四转型期“文学人学”思潮探源及其历史梳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白砾;“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1921-1932)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8年
5 赫学颖;“文革”文学的精神流亡现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龚慧剑;“80后”文学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黄毅;话语权力和文学经典的产生[D];暨南大学;2005年
8 闫玉刚;当代语境下的文学反讽[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剑;胡适文学思想论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颖;通向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浮桥[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60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zy/116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