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学术论文 >

当代传播投稿邮箱_最新国际时事新闻_国际新闻界

发布时间:2016-08-21 15:11

  本文关键词:国际新闻界投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际新闻界

国际新闻界杂志简介

期刊名称:国际新闻界
期刊汉语拼音:GUO JI XIN WEN JIE
期刊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国际新闻界》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刊载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本刊为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本刊对来稿实行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坚持学术质量第一,致力于学术自由与创新的追求,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继续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使《国际新闻界》成为真正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1961年4月25日,《国际新闻界简报》第1号创刊,至1965年12月共出版24期。创刊号注明“内部教学参考资料请勿外传”,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辑,主要介绍国际新闻界的动态和有关资料。创办时虽然只是内部刊物,但在中国隔绝于世的特殊情境中,它开启了一扇窥见外部世界的窗口。
    
  1979年5月,《国际新闻界》恢复出版,刊载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新闻界动态、报刊宣传述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报刊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约两月出版一期,总字数约五万字。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研究的恢复和重建、传播学的引进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和其他新闻教育、研究单位老一代新闻传播学者们,为本刊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1981年3月11日,《国际新闻界》经教育部批准,自该日起公开发行。本刊此时的刊载内容扩展为国际新闻界动态、外国报刊宣传述、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采访与写作、编辑、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广告、报业管理等)、新闻事业史、新闻教育、新闻事业、新技术等,每三月出版一期,十六开本,,64页左右,约10万字。
     
1995年至2006年期间,《国际新闻界》主要是以介绍国际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概况为主的学术性刊物,集学术性、新闻性于一体,探讨新闻传播前沿课题,提供世界传媒发展的最新动态,介绍叱咤风云的国际新闻界人物,探讨国际传播中的最新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

1999年开始,《国际新闻界》正式实行来稿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评审委员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新闻界》特邀编委及校外专家组成。1999年本刊被评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同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本期话题”栏目曾获全国学术期刊金奖。
     
2005年第5期起,《国际新闻界》不再只刊登外国以及涉及外国与中国关系的稿件,而是以国内外新闻传播学各研究领域(包括新闻传播业务)的学理研究为主,综合体现本学科的学术志趣和发展趋势。
     
2006年开始,《国际新闻界》又由双月刊改版为月刊,研究内容包括新闻传播史论、大众传播业界、广播影视、编辑出版、广告、公共关系和传媒经济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网络信息传播、传播科技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以及与传播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为“大传播”所有领域的各种研究课题的探讨空间和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
     
2010年第4期开始,本刊的网站和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开通,初步实现投稿和审稿的数字化管理。同期本刊对注释与文献进行中英对照的改版,加强了本刊的国际化程度,也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文献提供了一扇窗口。
    
2013年第1期开始,本刊在国内新闻传播学期刊中首次采用国际学术期刊通行的16开版本。同年8月,本刊新网站和新远程投稿和编辑系统启用,全面实现投稿和编辑的数字化管理。

《国际新闻界》杂志社
社  长: 倪宁
主  编: 陈力丹
  
地  址: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新闻楼
邮政编码: 100872

国际新闻界期刊论文

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兼评《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
历史的想象力:处于因果陷阱中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宣传的理由:重读伯内斯的《宣传》
确定性的迷思:舆论、媒介与贝雷尔森等的《投票》
道德恐慌与文化霸权:解读斯图亚特·霍尔等著《控制危机》
谁在控制西藏问题的话语:涉藏报道的路径依赖与效果生成
内容依赖:作为媒体的微信使用与满足研究
“棱镜门”事件中的社会正义与国家利益博弈
情感、动机与捐赠意向:基于情感适应理论的公益广告效果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基于18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报告
新闻传播教育的十年探索——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总结与思考
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后喻时代的新闻教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清新传媒”实践教学模式
媒体变革背景下的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时代美国密苏里新闻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国际新闻界投稿指南

《国际新闻界》(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本刊对来稿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请作者依照本指南进行投稿。
一、稿件形式
(一)研究论文
论文字数最多1万字以内(包括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注释、表格、图片等)。论文的选题要小,以便开掘深度。论文要有较新的学术观点(不要感想、建议之类,不要使用没有依据的“××性”、“××化”的概念),或新的研究角度、新的研究方法,或有新发现;论文的所有材料和论证要紧紧围绕观点展开,不要泛泛议论,防止行政思维,拒绝套话空话。
(二)译稿
译稿的字数与研究论文要求相同。若原文篇幅较长,译者可以经作者同意后进行摘译或节译。译者在投稿前请征得原作者或原出版物中文译稿发表的授权,同时请在译稿中附上原作者或原出版物的授权证明(如对方的电子邮件回复截图、授权书传真等)。
(三)学术动态
本刊作为月刊有一定时效,欢迎及时提供新闻传播学术活动的消息,一般消息500字以内,重大活动消息千字以内。本刊也欢迎新闻传播学术著作的出版消息,一般300字内。消息使用第三人称,客观报道,不要在消息内出现作者的价值判断。
二、投稿程序
(一)访问在线投稿系统
本刊自2010年4月23日(第4期出版日)起一律采用网络在线投稿方式,原投稿专用电子邮箱同时不再接受投稿,改为本刊工作事务联系邮箱。请作者勿将稿件发给编委和编辑部任何个人或以其他方式投稿,以免耽误审稿。
作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之一登录本刊网络在线投稿系统:
(二)在线注册
作者进入在线投稿系统网页后,请按照网页提示和要求进行注册和投稿。若作者的注册信息出现变化,请及时登录在线投稿系统进行修改。为了有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我们要求作者注册时提供真实姓名和所在单位。无论审稿中还是刊发后,论文一旦被确认存在抄袭或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将在五年内拒绝该文作者的投稿,并在本刊发布公告,其注册账号在登录时会显示“账号已被锁定”。
(三)在线投稿
为了便于匿名评审和通讯联系,稿件在形式上分为封面和正文两个word文档,并分开上传至在线投稿系统,以五号宋体字排版(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封面word文档的命名格式为:作者姓名-文章名称(前8-10个字)-投递日期,如:“李王张-论危机传播中的风险放大-20090509”;正文word文档的命名格式为:文章名称-投递日期,如“论危机传播中的风险放大-20090509”。
(四)邮箱投稿,邮箱投稿更便于及时审核,国际新闻界邮箱:gjxwj@sina.cn
封面为稿件的首页,应依次包括如下内容:文章标题、作者署名、摘要和关键词(以上内容要求中英文对照)、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若有的话)、联系方式。
正文应另起一页,内容依次为中文标题、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文献标识码、论文主体、注释、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封面和正文内容的详细格式要求参照本刊同时公布的《〈国际新闻界〉稿件格式规范》。
这里特别强调,正文word文档的文件名和内容中都不能出现任何能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
三、 稿件编审
(一)匿名评审
来稿上传后即被认为进入编审环节。编辑部将隐匿作者信息的文章分发给匿名评审专家库成员进行评审。
(二)稿件查询
在投稿后2个月内,我们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提示作者稿件处理情况(如“待审”、“退稿”、“修改”、“修改完毕”、“待刊”、“已刊”)。因此,作者要经常登录在线投稿系统查询,请勿来电来信询问。
(三)退稿或修改
作者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接到“退稿”提示后,可以另行处理稿件;在此之前,请勿一稿多投。接到“修改”提示后,请作者查询和下载系统中的匿名评审意见。作者修改后请再次登录在线投稿系统,点击“稿件修改”菜单,在此栏目中上传修改稿(请注意,不要在“稿件发布”栏目中上传,否则会被系统默认为重复投稿而被删除)。改稿中或用蓝色字体标注修改部分,或在文后附修改说明。本刊2个月内未收到作者的修改稿,将视为作者自行放弃投稿。
(四)稿件录用
凡拟用稿件,编辑部有权进行删改和缩编。作者若不同意,请注明。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来稿一经刊用,即赠送当期样刊。
四、 其他事项
以上投稿指南将在本刊每年第1期上刊登,作者也可随时到本刊的在线投稿系统中查询。欢迎国内外读者和作者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国际新闻界》杂志社地  址: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59号明德新闻楼
邮政编码: 100872

  • 国际新闻界杂志 相关文章

  •   本文关键词:国际新闻界投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9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lwzy/99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7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