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背_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用书_第38章 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1)
本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教师的心理素质有显性的和隐性的两种作用。显性作用是指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隐性作用是指教师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
(一)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地作出反应,果断地采取恰当教育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方面,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自我意识的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另一方面,教育情境又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机智,对新的、甚至意外情况能迅速作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予以妥善处理。如果教师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就无法胜任教育工作,至少是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和愿望,循循善诱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教师还应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学习活动或对集体有益的活动中去。
2.灵活果断,随机应变
教师能根据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灵活果断地处理突发事件,及时地调节和消除矛盾行为,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3.方式多样,对症下药
教师能正确分析学生中发生的问题的起因,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4.实事求是,掌握分寸
教师能讲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说话有度、分析中肯、判断得当、结论合理、要求恰当、方式适宜,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般地说,教育机智是与教师的教育能力密切联系的,同时还与教师积累的教育技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教师所独有的心理素质。
(二)教师的人格特点
总的来说,教师的人格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的动机
献身于培养人的教育工作,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最高尚的动机。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是大量的,工作条件是艰苦的。正是在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推动下,教师才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教育工作。
2.浓厚的兴趣
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的兴趣要广泛。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人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教师所关心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使学生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广,孤陋寡闻、见少识浅的教师很难胜任培养学生成才的重任。其次,教师要有中心兴趣。教师的中心兴趣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对所授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学生,也促使他们积极地钻研教材,研究教育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将中心兴趣与多方面兴趣结合起来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3.热烈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而且能直接感染学生,影响教育过程。因此,热烈的情感是教师的人格特点之一。教师的热烈情感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一个对教育事业充满深厚的爱的教师,就会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精心哺育一代新人。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教育年轻一代的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等联系在一起的。(2)对学生的热爱。一个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当然,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仅仅看作是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热爱应包括教师要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要严格要求学生。(3)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一个对所教学科充满爱的教师,就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就会富有情感地去讲授每一堂课,从而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材。(4)高尚的情操。一个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高尚的审美感的教师,就会在任何场合下诱导出学生相应的情感。这对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坚强的意志
教师坚强的意志品质是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的保证,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这种意志品质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1)目的明确。具有明确的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意向,是教师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以克服重重困难的内部条件。它能使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矢志不移地坚守教育岗位。(2)坚韧不拔。教师具有这一意志品质,就能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在教育实践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并以自身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大无畏精神。(3)沉着自制。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是教师有效地影响学生的重要心理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因自己内心的烦恼或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而感到不顺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沉着自制,坚持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学生。(4)坚决果断。遇事头脑冷静并迅速合理地作出处理,是影响教师工作成效的又一重要的意志品质。教师既要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地作出反应,果断地作出处理,又能当发现自己的决定有错误时及时地改变或停止执行这一决定。
5.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性格乃是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点,它能影响其他因素。教师的良好性格主要包括:(1)公正无私。教师必须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可偏爱,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品德行为较差的学生更应如此。教师应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培养每一个学生成才,不让一个人掉队或遭受失败。(2)谦虚诚实。教师一方面要正确地分析自己,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勇于改正;另一方面,教师又应虚心地向别人求教,甚至“不耻下问”向学生学习。(3)活泼开朗。教师应保持乐观开朗的态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从事教育。教师活泼开朗的性格会感染学生,收到潜移默化之效。(4)独立的性格。不偏听偏信、不人云亦云,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在困难甚至紧急的情况下也能如此。这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必须具备的品质。
总之,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它是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及标准
教师也是社会的人,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遇到挫折的时候。许多教师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或者未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教师因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言行举止的榜样。因此,如果教师心理健康有问题,那么他们的劳动对象——学生就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个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相当困难的,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反映出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促使我们更加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都是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不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身体一样,会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的正常进行。对于那些以物为工作对象的人而言,他们的心理不健康,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而对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年轻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师既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也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教师一旦出现某些心理健康问题,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就不可避免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为教师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就会直接影响到正常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其次会问接地影响到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的水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2.教师的心理健康会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并非是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灌输者。这一职责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各种认知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不断自觉开发自己的认知潜力,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应付生活中、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有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角色职责,从而间接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3.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这些困惑、不解、矛盾、压力,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有时甚至会因无法排解一些积郁在心的困惑而加剧心理冲突,出现某些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疑惑,最终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标。从这一层面上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勒温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有的表现出一种独裁的态度,有的对学生特别友爱。实验表明,前者都变得精神沮丧,同学互相倾轧,不能合作,并把对教师的怨恨,报复在无辜的同学身上;后者则彼此和谐相处,在公平、和蔼、正直、互助、合作等社会性品质方面,也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综合各种观点。可以这样来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即正确地了解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这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之一。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接纳它,喜欢它,教师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理的辅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二是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这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所从事的教育数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遇到困难时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三是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立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活动。例如:在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时,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经验创造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四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等的相互关系。一个心理发展健康的教师,必须能融洽地协调好这四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条件。五是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总的来说,教师的教育环境是不断改动和变化的,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不断适应这种发展与改变,能接受教育事业中出现的新事物,能够积极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学环境,不为环境所左右。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关键词:教育心理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4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10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