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英文数据库 >

电子线路板如何做成的_职业技术论文:关于《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建设

发布时间:2016-09-12 15:17

  本文关键词: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职业技术论文:关于《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精品课程的建设
  王斌
  摘要:结合江苏省精品课程《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的建设,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建设目标和建设保障等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PCB;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王斌(1967-),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信息处理、过程控制。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课题;2010年江苏省精品课程课题(苏教高[2010]19号,序号255)成果之一。
  中圈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02-0055-02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深切体会是,深化教学改革,扎扎实实进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职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更新教育理念,狠抓内涵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趋势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逐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人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以双师型教师培养贯穿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构建合理的专业教学梯队。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扬州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树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观。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强调的是将工作过程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我们在《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开发中.紧紧把握这条主线,经过科学论证和教改实践,确定本课程具体教学构架是:围绕电子线路板的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电子线路板的制作与调试的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通过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形成四个由简单到复杂成递进关系的学习情境:学习载体是电动门LED滚动广告显示屏电路板.我们将广告显示屏电路板分割为放大电路板、电源电路板、单个点阵电路板和整板电子线路板四个部分.电路板的加工方式分别采用手工加工、热转印加工、雕刻机雕板加工和工业生产四种方法。为电子线路板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技能训练,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素质积养。
  二、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石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课程建设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江苏省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通过工学结合、产学互动,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一)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安排在编教师到电子企业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维护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到企业见习1年以上,其他教师则作为访问工程师利用假期开展行业、专业社会调查,参与企业产品设计与开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安排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国外进行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注重引进、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及能工巧匠做专兼职教师,让他们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校内外实训课程的指导、开展专业讲座等工作。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从事教学指导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技术发展的新信息和国内外先进的工程经验。可极大地缩小学校教育与生产一线的距离,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便利。
  (三)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的实践指导工作,为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院特制定了《关于实行青年教师指导制的若干规定》。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过程各环节及教、科研工作进行系统指导和培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着力培养课程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管理水平.使课程负责人的管理和调控能力形成团队工作的合力,使课程组成员能够集思广益、共同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利用和分配好学校给予的课程建设资金。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现课程建设稳步科学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建设了一支专任教师、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主持或参加省部级教研项目4项。课程组教师先后出版了多部高水平的教材,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教学科研论文.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
  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和切人点,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成立由企业专家和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了解企业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开发情况.对课程设置的目的性、实践环节的技能性、学生就业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讨论。对电子产品的生产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明确课程的定位和改革目标,精心编排和设计教学情境.编写特色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将教室和实训室建在一起,以“现场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教学.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懂得“怎么做”的基础上“能做”和“会做”.实现从手把手带着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实现从“生手”、“熟练者”到“专家”的过渡。
  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实施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保障。本课程有电子工艺与管理实训室、PCB设计实训室、电子线路板加工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提供了理实一体的实践教学条件,保证的情境教学的正常实施。
  四、

[1] [2]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从生活的视角学《经济学基础》
  
  作者/杨玲
  
  摘 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效率,以便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经济生活中?结合教学实践,倡导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经济学;生活视角;曲目教学法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理论学科,是中职学校学生入学以后的开门课。我任教以来一直担任《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工作,感觉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经济范畴比较抽象,实践性也很强,经济关系复杂;再加上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上中职学校之前一直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学习应试课程,很少接触社会上的经济现象,所以,很多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既缺乏了解又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改变过去僵硬死板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用富有意义的鲜活的生活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生动的情景,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一、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经济理论,在感同身受中理解经济理论,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
  
  我们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强,认识事物比较感性,他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灌输抽象的理论,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所以,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而不能只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有把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变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调动其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第一堂课时,我就和学生就为什么学习这门课专门进行了探讨,课堂上并没有向学生讲大道理,,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了出来。比如,我国现阶段搞经济建设,缺少资金,为什么中国人民银行不多发行些货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一些人付出的劳动量和获得的报酬不成正比?()如何看待明星的高收入?我国政府为什么对三农问题如此关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如何?为什么现在呈现出技工热?等等。提出问题后,考查学生对经济现象的了解,同时告诉学生这些问题都将在《经济学》课程中得到解答,这会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这门课的实用性很强,学习经济学不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而且还将能帮助自己更精明地参与经济,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经济学》的自觉性。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曲目教学法,把课堂让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表演小品、短剧、辩论、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得到新体验。例如,在讲到“如何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把班里的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辩题,如中学生是否经常跟风消费?艰苦朴素的精神过时了吗?这样的辩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很高。又如,在讲解“货币的产生”这部分内容时,请学生排练话剧,分角色扮演商贩和买者,在实际买卖过程中体会货币产生之前的种种不便,理解货币的产生和使用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直接参与者,通过演绎教材内容,既生动活泼,又能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及辩论、演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提升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基础,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曲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JY13082.
  
  参考文献:
  
  [1]仲桂敏。中学《经济生活》教学策略探讨。才智,2009(30)。
  
  [2]杨玉兰。在生活中学习《经济生活》。科技创新导报,2013(24)。
  
  [3]张宇红。情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导刊,2013(11)。
  
  [4]陆敬源。多措并举提高效率:谈谈高中政治课教学艺术的运用。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3)。
  
  作者简介:杨玲,女,1981年11月出生。职称:讲师,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就职单位:河北商贸学校,研究方向:《经济学》教学改革。

下页更精彩:1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构想与实践
  
  黑龙江省大庆市蒙妮坦职业高级中学 于振富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已经形成较成熟的体系,但也存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传统的专业教学有待进一步创新。原来中职专业大多是二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课程体系沿用中学学科教学,教学内容以统编教材为主,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占主导,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讲授与课堂演示、学生专项技能训练为主,培养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有距离,专业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就业后,顶岗能力差,技能提升的后劲不足,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的发展。
  
  2.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专业的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还未形成;教师实践能力弱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企业、行业享有较高声誉的行业精英和一线有丰富经验的技术进校任教的还很少。
  
  3.校企合作是中职办学改革的基础,在校企联合培养办学的机制还需加强建设,校企合作方式还需拓展、校企合作内涵还需发掘,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进一步探索。
  
  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紧紧依托行业,紧密融合企业,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并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最终实现教学现代化、专业实体化、课程模块化、教材校本化、实训生产化和就业对口化的目标。
  
  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也是中职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专业改革中,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进行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过去,大多数学校采取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学校,一年进企业实习,这种培养模式形式单一,校企合作的紧密度低,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较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针对专业的发展,针对企业、行业开展“企业、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与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等进行专业建设研讨,以校内“一体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托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一定将校企合作作为基础,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工学交替、轮岗实践、多轮实践等多形式培养模式,在培养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⑵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范文先生网 ) 改革专业课程体系,要成立由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参照行业标准,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工作思路是:确定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能力需求—确定学习领域—设计教学项目—构建课程体系。下面是某校烹饪专业制定的“文化基础+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a.构建“必需实用”的文化基础课程
  
  b.构建“提升学生修养”的职业素养课程
  
  c.构建岗位能力需求的专业技能课程
  
  ⑶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法,实现技能和知识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在能力的实训过程中,集成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
  
  ⑷加强工学结合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在项目化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本着“整合、实用、开放、发展”的原则,挖掘内涵,编写能够对接岗位需求、衔接技能鉴定、体现项目教学、应用任务驱动的实训教材,教材要体现先进性、新颖性、仿真性、综合性和地方专业特色。
  
  ⑸加强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研发、引进和整合校内外专业优质教学资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提供教学资源,包括试题汇编、教学案例、实训项目、图片素材、视频素材、教学大纲、课件、教案、课程标准和行业技能标准等通用主题素材,为专业教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牵动专业教务的改革。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学环境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能反映学校较高标准的课程,对推动特色、品牌专业的建设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能使本专业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懂得如何教学又懂得如何训练,既是训练的设计者又是学生的指导者、陪伴者和支持者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一个数量充足“动态组合、校企流动”模式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形成一支

[1] [2]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加令人注目。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2)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及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等。
    这些考试的出发点是好的,它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同时还推动了全社会计算机应用的普及。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去看上面的这些考试,我觉得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比如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部分内容,以及对口单招考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部分内容都已经过时,现在已不怎么用了。
   (2)考试题型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用标准题型来测试计算机应用能力显然是不够的。特别别是操作能力的测试,光靠一两条操作题是不能判断一个人的操作能力水平高低的。象上机考试,大多采用随机抽题的方式进行测试。如果应试者抽到比较简单的题目,或者是在模拟盘上做过的题目,他就很容易通过上机考试,如果应试者抽到比较难的,或者是没有见过的题目,那他就很难通过。
   (3)同一部门内部的高度统一和部门之间的不统一给应试者带来很大的负担
    不同部门之间的不统一,是指各种考试各自为政、互相不统一。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江苏省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是相似的,但在同一地区都是各搞各的考点和培训点,很难统一起来。在教师评定职称时,拿这两种证书并不被认可,教师还要另外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才行(至少我们这儿是这样)。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又要求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考试了,其实,所考试的内容与上面的三种考试都大同小异。
同一部门内部的高度统一,是指同一种考试的内容、考试时间和考试成绩的评定的统一。当然,对于理论考试,这样做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对于技能操作性质的考试,也模仿理论考试的这一套,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实现起来也很困难。
    象信息技术考试,除了安装特定的考试系统外,还要通过互联网在全省统一发放和收取考题。表面看上去 运用了高科技网络技术,显得很先进,其实,我认为这是一种花架子,给人的感觉就象是:要考一个汽车驾驶证,还要到省交通厅办理有关手续一样。
    另外,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从考点到县级自考办,到地级市自考办,再到省自考办,再到教育部考试中心,要经过这么多环节,不但增加了应试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办事效率也很低下。一个考生在考试以后,要等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通过了考试。
    从这些问题出发,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出发,我觉得计算机应用技能测试的考核内容、方式和评测标准应该向如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计算机应用技能测试的内容应该是相对全面
    我们已经认识到计算机就象汽车一样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测试使用工具的能力不能以偏盖全。不能说一个人会把方向盘就代表他会开汽车了。我认为测试一个人在计算机某个模块内的应用能力,应该象考驾驶证一样,尽量设置不同的环境或问题,让应试者去解决,测试的应用知识点应占整个模块功能的90%以上。技能考核应尽可能采用面试的形式,当场评定应试者是否具备相应的水平或操作能力。
    二、计算机技能测试应由县级相应的组织机构来把关
    如果计算机技能测试的内容多了,必然会带来组织上的麻烦,理论考试可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同时进行,但技能考核却不行。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同时进行,实际上更多的用人单位都是在当地招工选拔人才,考核人员的工作能力,只要符合各单位自己的标准就行。就跟驾驶技术的考核和证书的发放一样,在当地进行办理就可以了。但考核的标准和细则可由上级部门制定,同时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三、计算机应用技能测试的时间和次数可根据需要而定
    由于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要求获得相应技能证书的人越来越多

[1] [2] 下一页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关键词: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114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