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屏多任务vivox6横屏_多任务时代
本文关键词:多任务时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多任务时代
1如果说人类本来的思考速度停留于某种被限制的水平,那么思考速度的改变就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人类的思考速度是随着知识增长的速度而变化的,那么人类思考的速度就应该越来越快,思考得越慢的人就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可是这其中存在一种困难,即人类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思维都是从传统中发展而来,我们无法离开传统创造知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速度不可能一直加快下去,否则人的生存就会变得莫测而凶险。人的思考应该保持一定的张力,而不是追求某种极端的速度,仅仅为了创造更多的知识,为了更快地完成更多的任务,最终忽略了人自身的生存。那样的结果只能使人成为知识以及根据知识创造出来的各种创造物的奴隶,变成更多需要完成的任务的奴隶。
我们不自知的是,我们已经迈入了一种多任务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避免的状况。也就是在我们面临多任务挑战的时候,我们却又毫无争议地扮演着单面人的角色。多任务需要人脑做出更快、更复杂的反应,当我们能够做出更快、更复杂的反应时,我们就更加单面化,更加直白地将丰富的生命平面化、均质化。这就是现代人的宿命,也是现代人离开自由道路的开始。
面对现代社会的更高、更快、更多、更强,我们还有自由可言吗?自由在更多、更快的任务面前,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已经成了精神的奢侈品。整日坐禅的人看上去很自由,但是他们却是心灵最为忙碌的人。街市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他们非常的忙碌,但是她们的生活是真实的吗?他们在为自由而生活吗?
人的自由本性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一种人类观念的假设?或者说人的自由根本上就是只有通过人的行为实践才能够得到说明。
为此,我们只有回到“人类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由的?”或者说“人可能有自由吗?”这类问题之上。这是追问自有本质的根源所在。
分析地看,人的存在基本可以分为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几种层面。物理的是人的生存所依赖的外物的基础和人体遵循物理事物变化规则的一类身体条件;生理的是人生命的生物性基础,主要包括人的各种活动机能;心理则是依靠前两者展示人的生命活动内在方面,主要包括脑神经以及意识活动过程;精神层面与心理活动有直接关系,心理活动是当下的,精神活动则是可以留存的,如果思想家的心理活动可能已经终止了,但是其精神的影响却可以长期延续下去,甚至在某种条件下还会增强。
根据人的存在的四个方面的划分,我们就可以对其自由的状态做出说明 。物理层面的自由受自然物理运动法则的支配,生理自由受生物进化法则的控制,心理自由则受意识活动规则的影响,精神自由是由生命的最高法则决定。到目前为止,人类创造的知识系统基本能够说明物理、生理层面的自由如何获得,但是对于心理和精神自由的掌握则有待时日。
人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自由困境多数是由于对心理自由和精神自由状态无法说明所导致的,只有真正破解了心理和精神自由的秘密,走出这两个泥潭,我们才可能认清自由的本质,才能够回答“人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由的”这类问题。面对生活中的变数,当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是一个智慧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人是可以快乐的人。
2问题不仅在于你沉迷于网络或电子游戏会毁了自己的脑袋,更重要的还在于那些你没时间去从事、去经历的事情将毁了你的一生。
3“有些人想在我们身上重演冷水煮青蛙的故事,尽管他们没有得逞,可我们却着实被狠狠地烫了一下。”于是我们“得赶紧从锅里跳出去”,因为水就要煮开了。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逃避现代生活,也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去瓦尔登湖“度假”,——“尽管那里挤满了行色匆匆的游客。”而是说,水温应该由自己来调节,绝不能“把这个权利拱手让给那些不怀好意的厨子。”
4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可谁都有人生,都活着,不论是否有过审视,也无所谓值不值得。在不断地审视之下,人生将变得愈发沉重,多出来的那些原本不属于人生的东西。哲学家喜欢思考,那是他们的人生,不是所有人的。哲学家的格言,有时在揭示人生真谛,有时也未必;包括苏格拉底在内。
西西弗咏唱的是一曲“含着微笑的悲歌”,要对现在说“是!”,要对未来说“不!”,没有什么明天,没有什么来世,要义无反顾地生活,而义无反顾地生活,就是要“穷尽现在——不与其所无,穷尽其所有,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这就是荒谬的人生的生活准则。”“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可我却不幸福,因为我要活得明白,尽管我知道这要付出代价;可能一时,也可能一世。
5对我们而言,大多数事情不需要我们全神贯注。问题不是通过多任务让繁琐、让人昏昏欲睡的事情变得轻松、快乐一些,而是要问:那种事我们为何要去做?为何越来越多?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那些让人快乐、让人倍感温馨的事情都到那里去了?中学生上课时玩游戏,做作业时听音乐,为何?其实那是一种无声的宣泄,一种对命运的抗拒。人有本能,不舒服时,任何使其舒服些的东西都能引发其巨大的兴趣,就是遭受惩罚也在所不惜。人觉得冷,比为温暖所吸引。不让一个冻僵的人冲入火海的最好办法,是给他以温暖,而不是站在一旁说三道四。
7对重要的事没有意识地承诺,就等于对不重要的事下意识地做了承诺。人们把要事和急事混淆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急事常常带有最后期限,让人们误认为这是要事,我们早已培养出这样的习惯意识:事情一旦带有最后期限,其重要性便随之增加,若不能如期完成,便要遭惩罚。轻则让自己不舒服、不愉快、丢脸面,重则丢饭碗、受重创、入牢狱。下达最后期限者的权威越高,与之相关的惩罚越重,事情的重要性越高。重要性有两种:一种是外在重要性,就像时钟,时刻告诉我们最后期限,要我们快做。一种是内在重要性,就像罗盘,时刻告诉我们方向。多任务时代,时钟太强势,挤占了罗盘在心中的位置。
9重要性——紧迫性矩阵:重要而且紧迫的事,要马上做,亲自做;重要但不紧迫的事,要定一个完成期限,亲自做;不重要但紧迫的事,要安排下去,让别人做;不重要不紧迫的事,不予理睬。
10一般而言,在多任务时代,人生定位发生变化的机会较之于以往急剧增加。也就是说,现代人频繁调整定位和转换角色,而我们的先人则不太熟悉这样的问题。角色转换是另一个大问题,许多精神压力、不如甚至失败均与此有关。需要提醒一点:人生定位固然重要,却不是越早越好,适宜在心理较为成熟后开始,而且要顺其自然,勉强不得。进一步说,角色是人与事之间的桥梁。人选择角色,而角色反过来决定人应该做什么事。主要角色找准了,你的社会责任,你的行为模式,你的最重要的事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而且,这些最重要的事,有别于他人告诉你的、规劝你的、要求你的乃至于强迫你的那些事。柳传志的创业之道: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换言之,即明确方向、组建团队、激励斗志。
12眼里沉重,头脑麻木,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我们一次次做出正确选择,生活的乐趣也将悄然离去,满意度日渐衰退。在选择过载的情况下,即使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做出的选择,质量也好不到哪里去。“男女速配”就只能作为笑料。事实上,人们在选择上被迫避繁就简,只抱住一些最简单的原则,譬如品牌和价格,还有排行榜。选择过载,最终导致及其粗劣、低劣的选择。
13鱼缸里的鱼,虽然生活空间有限,虽然与世隔绝,可他们都已经习惯了,未感觉有何不适。假如鱼缸被打破,骤然间里面的鱼获得了无限空间、无线选择,那将怎样,非但不能想怎样就怎样,空拍只有死路一条。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台词:“有希望是件好事情,或许最好的事情。”正因如此,安迪不惜违规,溜进监狱广播室,播放一曲《费加罗的婚礼》,天籁之音回荡,震撼着每一个囚徒的心灵,希望、自由和幸福的气息在牢狱上空弥漫——“拿牌只有一刹那!”。而假释出狱的布鲁克斯却选择了自杀。囚犯瑞德这样说:这些高墙真有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们,慢慢地,你习惯了它们,时间长了,你居然如此依赖它们。
14企业原则也是有限理性原则,根据有限的信息寻求“第一个满意的答案,而不是最满意的答案。”
15极端的完美主义者往往是具有强迫型人格,一种“精神感冒”,表现出诸如“走路忍不住数电线杆,”“反复检查家里的门窗是否锁好”以及洁癖等症状。时至今日,有海外至国内一股“个人成长”“个人发展”“个人完善”之风盛行。许多人矢志成长、发展和改善。更准确地说,他们受到一股不明力量的怂恿;他们心中都有一位完美无缺的公主,渴望得到她。但前提是自己首先必须尽善尽美。殊不知这样做有两种后果,要么等到你十分完美了,你的公主也跟别人跑了,要么你就会陷入不停地追求完美的陷阱之中,直至面目全非。最大化者対机会成本耿耿于怀,他们总是试图要将机会成本降至最低。机会成本会使人成为一个患得患失者,无端给自己的满意度打了个折扣。较之于其他选择,任何选择总会有利有弊。重要的是,选择越多,机会成本越高,以至于做什么都不满意,日子怎样过都不开心。因为比起“赚了多少”来,人其实更在乎“亏了多少”。沉没成本仿佛在行善事。它说,已经付出的、无法挽回的成本——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已“沉没”,捞不回来。既然如此,随它去吧,将来的决策就不要在考虑它了,也不为了捞回沉没成本而追加新投入。等车是一个例子。结婚过日子也有类似问题,选择了这一个,便无法选择那一个;也许那一个对对你更合适;永远有对你更合适的那一个。无论选择了谁,不论满意与否,一起生活若干年,毕竟青春不再,谁也无法让你青春永驻。于是就有人干脆选择不结婚,宁可患得患失下去。
16《长尾理论》看似与帕累托原理叫板,其实二者在精神上一脉相承。问题不在于究竟“多多少”或“少多少”,甚至不在于“怎样多”或“怎样少”,而在于为何“为何因多而少”或“因少而多”。其实这都是因为它们有利可图,只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7简朴生活:少即是多。维持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麻烦,超过所获得的快乐。
22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上帝越喜欢的苹果,就咬的越多。遗憾的是,上帝很挑剔,胃口很有限。我们绝大多数看上去——实际上也是——比如霍金强得多,,缺陷与平庸。社会对绝大多数天赋不感兴趣,因而于功名成就就无缘。或者说,常人的那种天赋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显著。”譬如,我比谁都能吃、能睡,算天赋吗?当然算。可谁欣赏这种天赋呢?。是的,你的天赋很重要,但必须有人认可;是的,你的兴趣很重要,但必须与被人认可的那种天赋相一致。否则,你没有成长,没有发展,没有改善,更谈不上完善。我由衷地为保罗人生命运的改变而感到高兴,可同时也为更多的人感到担忧:那些没有参加《英国达人》的数以亿计的保罗们,如果没有《英国达人》,没有其他越来越多的选秀,和越来越多一夜暴富、鲜活感人的故事,这些人原来是可以平平安安过自己舒服的日子的。
始终没变,它只能单任务。一根针扎在皮肤上“立刻”引发疼痛,其实“针扎”和“疼痛”不是同时发生的,只是由于人体神经信号的传递足够迅速,给我们以“同时”的假象而已。
26从前的人赤身裸体地站在大自然中,获得切肤感受,到了未来,人依然站在大自然中,却被密封在宇航服般的盔甲当中,个个都具“千里眼”、“顺风耳”,个个都是“大力神”。可问题是,他们看见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做的又是什么?“整个世界的信息”经过无形的“宇航服盔甲”过滤,而后传达给人,如同填鸭一般。,那是一种奇特的景象:一个机器人的世界;人的智能完全包裹在人工智能当中;人际交往演变成机器人之间的交往。
27谢谢你的时间听上去像个病句,可大家都这样说,约定俗成,正如中国人的“打扫卫生”。
28钟表原先只有时针,后来才相继有了分针和秒针,现在还有了纳秒。没有标准时间和计时精度的持续提高,变不大可能有“迟到”,不大可能有”“争分夺秒”,不大可能有“延期”不大可能有“最后期限”,不大可能有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理论,变不大可能有多任务时代。
29人们常说勤俭致富,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勤俭节约者未必富有,铺张浪费者未必贫困。何故?需要分析。一个生活在茂密丛林中的野人,树上果实累累,伸手可及。饿了就吃,饱了就睡,谈不上勤或检。到了自然经济下的农人,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若有老天保佑,风调雨顺,只需一般程度的节俭,日子还过得去。不论野人还是农人,勤和检都不是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报酬路径”最短、最直接,一切自己说了算。再往下问题就来了。譬如,一个工人在一家工厂做工,不论勤或检,其“付出——回报路径”是间接的。不论工人怎样付出,其回报始终不得明确,由不得自己。在一条九曲十八弯的“付出——回报路径”上,横着工厂老板、股东还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里,社会分工系统极其复杂,致使任何人的“付出——报酬路径”系统就像一座迷宫。一个人的付出在迷宫中跋涉,其影响一级级向外向上向四面八方传播,经过反射、折射、阻尼和衰减,谁知道是否有回报,有何回报,何时回报,多少回报?因而尤其是勤——时间上多投入、高效率的回报,谁也没有把握。检也一样,工人的节俭有时还抵不过老板的一顿饭。如此一来,现代人被迫采用了一些变通策略:勤,并非为了多产出,而是为了做给谁看;只顾眼前,因为但凡效益长远的东西都意味着更复杂的、更难以预测的“付出——回报系统”,毕竟让自己心里更踏实一些。货币已经存在了五千年,但“付出——回报路径”从最简单的自给自足、以物易物至今,复杂了千百万倍。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勤是摇钱树,但未必有结果;检是聚宝盆,但可能有漏。
30计划总有完不成的时候。事实上,完不成的时候要多得多。这不重要,计划的重点更在于做事是否受控,而非完成与否。
31对一件事痴迷一辈子的人并不鲜见,不见得非得有“钢铁般意志”不可。譬如有人哀叹画家梵高“一生太不值得,活着的时候一贫如洗、穷困潦倒,疯了,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可梵高本人未必同意这样的观点。疯了、摧残自己的人未必不快乐、不享受。
34多巴胺:欲念之魔。人所滥用的一切“药物”,诸如巧克力、酒精、金钱、性和毒品等,都将影响到处于脑干深处的多巴胺系统,刺激多巴胺的生成,并输送到人脑的特定区域——因快感而极度活跃的区域。但是,多巴胺的作用并不是使人产生快感,而是使人产生“再,再,再多给我一点”的渴望。多巴胺是一种让人上“瘾”的决定性物质,是一切心瘾和生理贪欲的根源。人对快感的追求是天生的,本能的,不需要理性的参与,正因为有多巴胺的存在,而有悖于(生理)快感的“理性快乐”(例如学习)之所欲时常难以为继,或许正因为没有类似多巴胺的机制的支撑。研究发现:多巴胺的另一个作用是,保持人脑对新奇事物的好奇。新东西一出现,人脑马上就能意识到,就感兴趣,而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则往往视而不见。许多商家深谙此道,电视广告经常有所更新,以保持其新颖性。,
39人人都在谈论“信息过载”,其实那不过是“非信息过载”。
40有一段与液体有关的话说的透亮,摘录如下:于是你突然掉进水中,四周的海水不顾情面地向你涌来。你先前站在水面上,望着幽深的海水,享受着偶尔溅起清凉海水拍打在你的身上。而如今,你却掉进了进去,你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四周都是一样的海水。再深点,你已经不能凭借透进来的的阳光分辨天上地下。海水本来怕打着你,现在却浸透了你。你是否还想慢慢下沉,享受这一刻和海水的肌肤之亲?我们不在从井里打水,不再去小河畔担水,不再接雨水,更不会畅饮那甘甜的山泉,因为自来水,还有往里面添加了无数种美妙的微量元素的瓶装水、灌装水——它们来自一个谁也不关心的地方。肚子里充满了这样的水,身体里流淌着这样的水,已有岁月。我们在适应这样的水,在改变,尽管我们自以为自己从来未曾改变。除了水,信息也是如此。
41不实信息过载,而是过滤失败。与之相对应的一个东西是“官能过载”,即在一段时间内,人不能接受超过一定量的感官刺激,否则会影响理性判断。人是一种依赖于差别而存在的生灵;只有意识到现在与以往有所不同,方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现代神经科学发现:人脑“喜新厌旧”,相对而言更容易受到新奇事物的刺激。在城市里,我们淹没在“洪水般的刺激”当中,渐渐变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让人更难以忍受的不是没有变化的吼叫,而是持续改变的噪音,——尽管吼叫的刺激起初更加强烈。人无法去习惯一个完全没有规律的东西。城市以惊人的速度不停地改变着面貌,都市人很不习惯,变得冷漠而疏离。“由于城市人经常面对急速的节奏和爆炸的信息,他们因而拒绝用心思考,转而用脑应对所有变奏。”
42要想避免被信息操纵,你就必须明白,所有的信息都是被操纵的。“信息被操纵”既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既有可能是他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原因。一款石头落下来砸在自己的脚上,你感觉疼痛,但这种疼痛不等于那块石头;对一个人有自己的评价,你喜欢或不喜欢,但这种评价也不等于那个人本身。同样道理,信息与某些事物有关,但那不等于那些事物本身。更何况,任何信息都出自于人。就像地图不等于疆土。由此想到苏格拉底的“洞穴隐喻”:苏格拉底之死固然令人惋惜,却也有些咎由自取。囚徒们不可能进入澄明之境,他们只有习惯,除非他们改变“身体的方向”,否则“不可能把视力放到瞎子的眼睛里去。”或许,洞穴本身也是一种澄明。
43有人说上帝为了削弱人类的力量,让他们有了多元化的语言,铸就了他们的语言障碍,现代的计算机语言更像是世界语,也就是亚当语。
44若意识占上风,人更像人;若本能占上风,人更像兽。
45当我们的多元化语言变成一种语言,例如计算机语言,不论是人还是机器,只要是“裸”的,便不再有任何区别。从潜意识往深处走,进入潜意识,在进入完全无意识的本能,人类越来越趋同,不论地域、种族、文化和语言。“雪崩”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人的潜意识和本能这个混合空间里的扑食者,那里没有防火墙,没有警觉,没有反抗,只有顺从。而潜意识的妙用,在于意识经常对它毫无戒备,将其视为知己、自己。在魔咒面前,一切皆裸。
46最重要的游戏规则大概只有一条:制定规则。
现代化,正如这黑夜里的灯光,惹得人们纷纷前来寻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事实上,你或许找到了,或许没找到,或许以为找到了其实不然。而阿米什人不可动摇的信仰就是: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在那耀眼的灯光之下。主流文化说:比赛开始了,向终点冲刺吧。阿米什人却问:为何比赛?为何争冠军?为何冲向那里?可否冲向别处,譬如背后?
50智慧需要多样性,单纯成倍地增加同样的东西,无论这种东西多么高尚,都是多余的,它将成为一种贫乏。
有人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精神疾病,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精神病医生。发现新的疾病是美国分析家每天的工作。”
下一篇:思维误区中常见的6种错误 上一篇:关于现代大学的思考
阅读() | 留言(0) | 类别:博客日志 | 发表于:2012-06-30 20:42
本文关键词:多任务时代,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22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