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原理
本文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经济学原理
马格宁思
二0一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序 言
“中国之谜”令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不解与困惑。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面对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却令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不解与困惑。以至于,在西方浩如烟海的经济学理论中,却找不到适合中国的理论,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令西方经济学界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在一个没有实行“三权分立”的、存在国企垄断的、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人均资源贫乏、技术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极少、所有制产权不完全清晰、市场不完全开放、社会不完全平等、对外不完全开放的制度下,中国人出人意料地创造了经济奇迹。所以,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中国之谜。“中国之谜”逐渐成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际主流经济学家的重点课题。
数据1:1990-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85%,2001-2010年更达10.49%,即便2008-2009年遭逢美国金融危机,但其增长仍然达9%。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工资年增长率高达15%-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10.1倍,新增城市就业人口高达2.91亿人。2005年中国GDP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GDP,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10.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人民币,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经济的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2015年中国GDP仍比上年增长7%左右。
数据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高的仍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其经济总量将达161979.6亿美元;中国位居第二,GDP总量为103856.6亿美元;日本48175.2亿美元,排在第三。之后是德国、法国、英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和意大利。GDP总量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总共16个。中国GDP是日本的2倍多,是美国的2/3左右。
数据3:世界银行(World Bank)2014年4月30日公布:美国正处于失去全球最大经济体地位的边缘,其经济规模很可能落在中国之后。如果真是这样,这一超越则要比人们普遍预期的来得更早。自1872年超越英国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大多数经济学家此前预测,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9年超过美国。
西方经济学家:就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学家们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在不断的增长,逐渐地直逼美国,中国这个谜越来越难求解。西方经济学家绞尽脑汁,希望把中国的巨大经济成就装在某些西方的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特别是世界银行极力吹捧的《华盛顿共识》: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成为“华盛顿共识”的实验场,但是“华盛顿共识”并没有使拉美实现经济繁荣的美国梦,反而使拉美国家陷入了二十年来的经济停滞,经济与金融危机不断。拉美国家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制定的经济政策,譬如阿根廷、智利、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均以失败告终,致使“经济拉美化”成为经济发展失败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1992年1月,开始了一场根据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而制定的“休克疗法”的激进式改革,同样以失败告终。休克疗法的失败使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1/2,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俄罗斯经济学家格拉济耶夫认为:“休克疗法”是“华盛顿共识”的最野蛮形式,把“休克疗法”与俄罗斯历史上三大外敌入侵——蒙古人入侵、拿破仑入侵、希特勒法西斯入侵放在同一个破坏程度来衡量。对于中国而言,不管是新自由主义,还是凯恩斯主义,甚至是名声狼藉的《华盛顿共识》,正如央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提到——中国之谜:诺贝尔经济学家也无法理解的中国经济。的确如此,这些理论往往束手无策,根本就无法解释中国发展成就的本质性、内在性、规律性的原因。
中国经济学家:所谓的“中国经济学家”,更确切地说是深受西方经济学思想教育影响的、全盘接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这些人至今在市场经济学理论方面,没有首创或独创性论述与理论,有的只是大量的对西方经济学的诠释和注解,若让他们来解释与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真可谓误人子弟,甚至是祸国殃民。与西方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积极努力相反,所谓的“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是因为得益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没有什么“中国道路”、“中国震撼”、“中国之谜”、“中国模式”等存在,因此更不会产生什么中国经济学。他们试图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来衡量和硬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作为改革目标。更有甚者,他们中的实力人物,邀请“华盛顿共识”的始作俑者世界银行,妄图“以洋人之口”将在拉丁美洲、俄罗斯均告失败“华盛顿共识”,作为中国改革的蓝图。中共十八大之后,这种企图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他们依然蛰伏待机。
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中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计划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家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学家,其理论依据是自由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述经济理论均很大程度的失效了,中国经济成就不仅无法用西方经济学解释,反而给世界经济学家带来的都是经济反例,而且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中国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理论自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有能够撑起中国经济成就的自己的经济学吗?中国经济学存在吗?中国经济学是什么呢?本文将回答这个问题。
一、中国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关于中国经济学产生的背景问题,我们可以回溯到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当时中国所走的道路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路,即“苏联模式”。虽然取得了建国三十年了“两弹一星”等伟大成就,但是众所周知,这条路走的并不顺畅。道路决定命运,中国仍在现在。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开始了一场根据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而制定的,由计划经济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的“休克疗法”的激进式改革,这条路几乎断送了俄罗斯似乎,再走下去是一条死路了。于是,另一条路即“美国模式”,便出现在邓小平的视野中,他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告诉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机制,是可以为中国所用的。但是,中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是与计划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进行“商品生产”吗?能够引进“市场经济”吗?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英明决断,引领中国坚定的、探索着前行。
邓公小平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左派和右派的各自不同的强烈反应。左派认为:此举,是资本主义复辟,是背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背叛了社会主义。右派认为:此举,为全盘西化打开了一扇大门,但是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地实现多党制、分权制、私有制、私有化。
面对左派和右派的同时进攻,邓公小平则两面“迎敌”。在他的头脑中有“两个基本判断”:其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不能变,所以他明确地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现在“中国制度论”之“新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他所要坚定不移坚持的是——“社会性质”要素,即社会主义制度。其二、他认为必须要改革开放,那就是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好的东西”——“生产方式”要素,即市场经济的生产方式。由此,引发了全中国全社会的“姓社”,还是“姓资”的激烈交锋。邓小平以其领袖的威严权威宣布,不讨论不争论,他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御“右派”围剿;用“改革开放”挡住“左派”进攻。将“左右”两派一同打压。让“中派”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回想起来,他这么做基于他的“两个基本判断”,同时他当时也没有能够“以理服人”的理论武器。或者说,对于中国的改革道路,他知道或认为该这么走、该这么做。但是,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是不甚知其所以然。但是,邓小平提出的“四个坚持”和“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经济学——“中国模式”的社会实践版本的雏型,为形成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版本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中国经济学的两个理论依据
中国经济学的两个理论依据:其一、“社会制度构成要素理论”;其二、“市场经济四个不等于理论”。具体如下:
1、“社会制度构成要素理论”是指:任何社会制度都是由其要素构成的,其中包括两重含义:一重含义:在社会制度构成要素中,分为两级两大类要素:一级要素两个和二级要素五个:一是、“社会性质”为一级要素,其中包括“权力制度”、“所有制度”、“垄断形式”三个二级要素组成,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制度。二是、“生产方式”为一级要素,其中包括“生产形态”、“经济形态”两个二级要素组成,它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和经济形态。二重含义: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其构成要素即“一级要素”、“二级要素”是可以“置换”和“替代”,或可称为“制度”的“嫁接”或“杂交”,由此便形成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基于上述定义分析,人类社会制度一般归纳如下:
——原始社会制度:分权制、共有制、无人垄断、采摘生产、狩猎经济。
——奴隶社会制度:分权制、私有制、主人垄断、强迫生产、占有经济。
——封建社会制度:集权制、私有制、皇权垄断、自给生产、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制度: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
2、“市场经济四个不等于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四个不等于,即“市场经济不等于土地私有制”;“市场经济不等于国有企业私有化”;“市场经济不等于企业私人垄断、更非外资(背后的)外国垄断”;“市场经济不等于削弱国家管理职能”。社会性质要素与生产方式要素是可以分离的。即使是实行“市场经济”,也是有“四个不等于”存在的。就市场经济而言,既有在私有制、私有化、私人垄断、弱化国家管理职能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有在公有制、国有化、国家垄断、强化国家管理职能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是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屏障和防火墙。是对中国经济学本质——“中国模式”界定和约束。即称为“马格宁思不等式”。
三、中国经济学的两个来源
中国经济学绝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体的说,中国经济学来源于“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具体如下:
1、“苏联模式”。由“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社会性质”要素(一级要素),由“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三个“二级要素”组成,由此决定的其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要素(一级要素),由“产品生产、计划经济”二个“二级要素”组成,由此决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计划经济的。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2、“美国模式”。由“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五个要素构成的;其中,“社会性质”要素(一级要素),由“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三个“二级要素”组成,由此决定的其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素(一级要素),由“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二个“二级要素”组成,由此决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四、中国经济学的经济模式含义
中国经济学其本质内容是什么呢?我们从中国经济学的两个来源中可以明确的看出:中国经济学来源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是“苏联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模式是“美国模式”。因此,中国经济学来源于“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以此推论,中国经济学的经济模式就是“中国模式”。由此,只要诠释阐明了“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便清楚了。那么,什么是“中国模式”呢?
五、中国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公式
1、解一:“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运算演绎出“中国模式”
苏联模式=苏联(社会性质+生产方式)
=苏联【(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
美国模式=美国(社会性质+生产方式)
=美国【(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中国模式=苏联模式+美国模式
=(苏联模式-其生产方式)+(美国模式-其社会性质)
=(苏联模式社会性质)+(美国模式生产方式)
=(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 (社会主义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解二:“苏联模式”与“美国模式”运算演绎出“X国模式”
苏联模式=苏联(社会性质+生产方式)
=苏联【(集权制、公有制、国家垄断)+(产品生产、计划经济)】
美国模式=美国(社会性质+生产方式)
=美国【(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X国模式 =美国模式+苏联模式
=(美国模式-其生产方式)+(苏联模式-其社会性质)
=(美国模式社会性质)+(苏联模式生产方式)
=(分权制、私有制、私人垄断)+(产品/商品生产、计划经济)
= (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 资本主义计划经济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而言,在当今世界上,已经存在的、曾经存在的、即将存在的、尚未存在的有四种社会经济模式,其中“中国模式”属于是即将确定存在的模式。对于“第四种”模式而言,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过,它似乎好似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一样,当该表被发明确立时,有不少元素还没有被发现,但是通过科学的计算,在元素周期表中,已经为那些尚未发现的元素预留好位置了,最终的实践证明,那些预留好的位置,后来都有一个元素对号入座。
基于此分析,“X国模式”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会不会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即美国出现呢?即美国的“NPCIMS”:“American Nationwide Plan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即“美国的全国计划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为此,作者专门撰写了文章(另文所述)。四种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种:“美国模式”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种:“苏联模式”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第三种:“中国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种:“X国模式”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
总 结: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面对未来无论是“美国模式”、“中国模式”,还是“X国模式”,最终都将殊途同归的再次共同走向“苏联模式”。 “NPCIMS”:Nationwide Plan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即全国计划性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注:马格宁思猜想】,以及“互联网+ NPCIMS”, 或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前提。“中国模式”将成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形式,这个时期有多长还有待于实践与实践的检验。
六、中国经济学的科学论证
中国经济学的论证,概况起来可以是“三大论证”:一是、自然科学的论证;二是、社会科学的论证;三是、社会实践的论证。通过这“三大论证”,对中国经济学——“中国模式”有了科学的诠释,为中国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㈠ 自然科学的论证
1、植物科学的论证。众所周知,我们非常熟知的水果,例如:苹果、梨、核桃、柿子、大枣、葡萄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嫁接”而获得的。另外特别具有说服力的是,中国当代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培育的中国“杂交水稻”,无论从水稻产量、还是从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
2、动物科学的论证。还是众所周知,我们非常熟知一种家畜——骡,就是由马和驴进行“杂交”产生的。骡子具有比马还高大和强健的体魄,又有驴的耐劳和倔强的性格。再有例如,野生狼与狗的“杂交”,以及在畜牧业、渔业的长期实践中的其他物种的“杂交”,均可以产生“杂交优势”。
3、物质科学的论证。仍然是众所周知,我们非常熟知两种物质——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硬度相差迥异的物质。但是,我们如果通过人工手段,改变石墨的分子排列顺序——构成要素的重新排列,那么就可以生成坚硬的人造金刚石。
㈡ 社会科学的论证
中国经济学即“中国模式”=“美国模式”+“苏联模式”,是两种制度进行了制度性的“嫁接”和“杂交”而产生的,它似美而非美,似苏而非苏,形成了的“制度性的杂交优势”,因此,“中国模式”即优于“美国模式”,又优于“苏联模式”。在此不做赘述。
㈢ 社会实践的论证
中国经济学,并非是“空想”之产物,更非是“空穴来风”,是经过中国人民六十多年,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社会实践而得到的。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一成就的背后,必然有着规律性、制度性、内在性、本质性的原因。特别具有说服力的论据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伟大成就,却与“苏联模式”的瓦解和消失,以及“美国模式”的衰败和岌岌可危“相伴而行”的,处在同一个时代,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照。认识和实践的真理告诉我们:“苏联模式”和“美国模式”的消失和衰败,归根到底是其“自身内部的制度出了问题”。反之,对于中国而言,亦依然如此。
七、中国经济学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科学的理论创新是根本性的创新,任何没有理论支撑和理论依据的事物,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改革和实践更是如此。中国经济学即“中国模式”是以“社会制度构成要素理论”、“市场经济四个不等于理论”为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中国经济学是对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对中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目的的目标锁定;是中国改革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是对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思想的最佳诠释;是对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的最好论证;是对“北京共识”和“中国共识”的最优论据。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中国人遵循着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的原因,而并非是什么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它的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学即“中国模式”是继“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后的,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创新的又一伟大创举,同时也将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又一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模式论》——中国模式的精髓是中国模式数学模型公式 马格宁思 2013-09-10
2、《论“社会制度构成要素理论”》——“中国模式”的奠基理论 马格宁思
3、《市场经济四个不等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理论之一 马格宁思
4、《世界未来50年社会经济制度四种模式演变》——中国美国俄罗斯未来50年社会经济制度模式将渐趋同一 马格宁思
5、《马格宁思猜想:NPCIMS》 马格宁思
6、《马格宁思预言:美国的“NPCIMS”》——美国在未来50年内将实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马格宁思
7、《中国社会制度的“三条命脉线”和“两条动力源”》——中国改革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马格宁思
8、、告慰邓小平在天之灵《再论“中国制度论”》—“新政治经济学派”的诞生
9、《以“党章”和“宪法”的名义确定“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就是在“老路”与“邪路”间的“正道” 马格宁思
10、马格宁思访谈录(之二)《中国“经济学(家)命题》 马格宁思
11、《中国建立"中国国家智库"的紧迫性必要性》——拆庙遣散弱智且不忠诚之伪智囊建立新的国家智库 马格宁思
12、《市场经济是典型的“双欲望经济”》——对于“双欲望经济”必须要决定的超强的法律与政府监管 马格宁思
13、《中国创造了世界上加另一个定语的“市场经济”》——“马格宁思不等式”是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界定和约束 马格宁思
14、《中国经济学界“异调声音”害党、祸国、殃民》——马格宁思不等式是衡量经济学家堪为中国所用的标准 马格宁思
15、《中国还能剩几个堪用的所谓“经济学家”》——用“中国模式”及“四个不等于”衡量中国经济学界 马格宁思
16、《建立“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委员会”国家智库之构想》——对决定中国历史周期律“一门两纲六目”要素的研究 马格宁思
17、《中国历史周期律之决定要素即“一门两纲六目”》——亡党亡国不足惜国家分裂列强入侵当休矣 马格宁思
18、《马格宁思文集》 (第五卷) 马格宁思 著 2015-03-23
19、《马格宁思文集》(第四卷)马格宁思 著 2014-04-02
20、《马格宁思文集》(第三卷)马格宁思 著 2013-07-15
21、《马格宁思文集》(第二卷)马格宁思 著 2013-01-14
22、《马格宁思文集》(第一卷)马格宁思 著 2012-02-06
本文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26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