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请注明转载自华夏心理网
教育心理学在临床上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心理学研究方法也是有不同的,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的行为以及心理过程的一门学科,而通常行为以及心理的现象表现是可以观察的活动,心理学最早是起源于哲学的,而且是从哲学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研究学科。
心理学研究方法很多,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描述研究
描述(description)是心理学研究最起码的工作,研究者往往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假设,目的是对心理与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和量上的特点。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都属于描述研究,即描述发生了什么,但不能解释为什么。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method)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例如,以非参与方式观察记录不同班风下的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观察不同企业文化下员工的休闲模式。
自然观察法听起来简单、很有吸引力,但做起来会遇到不少困难。
首先,如果试图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或任何其他有机体)的行为,就必须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如果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其行为就会有显著的不同。试想,当你意识到有人正在观察你时,你是绝对不会做那些你曾在私密空间里做过的行为的。
其次,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observer bias)。观察者偏差是指观察者自己的动机、期望和先前经验等因素妨碍了观察的客观性。例如,有人假设男孩比女孩更具语言攻击性,如果一位研究者预先就知道要研究这个假设,那就很难保持观察的客观性。性别偏见、文化偏见都可能导致观察者偏差。例如,在什么构成“性骚扰”这个问题上,男性和女性所持的观点往往不同,因而观察到的结果也往往不同。消除观察者偏差的有效方法是:要求观察者在不知晓研究假设的情况下对行为进行观察,或者让几位观察者同时进行工作,然后采用经几个观察者共同证实的结果。
最后,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心理与行为未必会发生。例如,想要观察真实生活中人们自然的服从行为,到哪里去观察?在什么时候才能看到那种自然发生的服从行为?服从行为在一些情境中是比较容易发生的,但是如果特意设计某种情境以产生服从行为,那就不是自然观察了。因此,使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与行为,需要有耐心和机遇。
虽然自然观察法存在上述问题,但对于一些心理学课题,采用这种方法仍然是最合适的。例如,心理学家想要揭示黑猩猩在自然居住地的社会性行为,想要了解婴儿的语言发展情况,采用自然观察法就最为合适;如果能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加以记录,那就可以更有效地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2.调查法
调查法(survey method)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例如,如果我们想了解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对孝道的态度,可以就此问题去调查许多人。我们也可以针对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作调查。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和访问调查(interview survey)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questionnaire method),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向许多人同时收集同类型资料的优点。其缺点是发出去的调查表难以全部收回,只能得到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相对完整的答案。要得到一份良好的问卷,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针对调查的目的来设计问卷;(2)提出的问题要适合调查的目的和被调查的对象;(3)使用方便,处理结果省时、经济。
访问调查也称晤谈法(interview method),是一种以面对面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进行调查的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当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以应对晤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
与问卷法相比,晤谈法有如下优点。(1)灵活性强。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解释晤谈的目的,可以探究较具体的回答,而且当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回答者有误解时,可以重提该问题,还可以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甚至根据晤谈情境临时决定提出问题。(2)回答率高,遗漏率少。不能读和写的人也可能愿意在晤谈中回答问题,还有一些不愿意花精力写出其回答的人也可能乐于谈话。研究者可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使调查中的遗漏大为减少。(3)参照非言语行为。研究者可以在现场观察非言语行为并评估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真实程度。它的主要缺点是:(1)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晤谈数量有限的对象,要收集较多对象的资料时间长,费用高;(2)研究者必须训练有素,才能掌握晤谈法;(3)容易导致晤谈者偏差。如果研究者言语不当,被调查者有可能拒答或谎答问题;研究者的行为,有时甚至是无意的行为也可能对被调查者的回答有暗示作用。
3.个案法
个案法(case study)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
深入的个案研究可以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皮亚杰(J.Piaget,1896—1980)基于对他的几个孩子的个案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为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亮点。但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是非典型的。个案法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个案法通常用于提出理论假说,要进一步检验这个理论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
(二)相关研究
如果我们用自然观察法、调查法和个案法发现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有联系,那我们就可以用相关法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是一种探索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与紧密程度的研究。例如,我们想考察大学新生的自我价值感和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联系(相关)。我们先要给这两个概念下一个操作性定义。该怎样测量自我价值感和普通心理学的成绩呢?测量普通心理学的成绩比较简单,可以根据一个学期内某个学生这门课程的随堂考试成绩的总和来评定。而自我价值感的测量则可以选择一个设计较好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例如,可以用我国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黄希庭、杨雄,1998)的测量分数来评定。
现在开始收集资料。将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发放给这些大学生。测试成绩出来后我们就拥有了第一批数据。在学期末分别将每个学生的普通心理学测验成绩加起来,就获得了第二批数据。每个学生有一对分数:一个表示其自我价值感的分数,另一个是其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上取得的成绩。那么,怎样知道这两项分数是否相关呢?
下一步是将所获得的成对的数据输入计算器或电脑,应用一系列数学程序即可计算出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以字母r来表示,一个介于+1.00和-1.00之间的数用来度量两个变量或几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程度的指标。
1.相关的性质与强度
相关系数的符号正(+)或负(-),表示两个变量联系的性质。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变量值的增加,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同样,如果一个变量值的下降伴随着另一变量值的下降,则这个关系称为正相关或直接相关。也就是说,一种正相关是两个变量在同一方向上变化的相关。然而,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的是另一个变量值的下降,则这种关系称为负相关。例如,如果自我价值感的提高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提高,则这种关系是正相关。而如果自我价值感的提高伴随的是抑郁程度的下降,则这种关系为负相关。要注意:一个关系为负相关并不意味着这些变量的相关性不如正相关中的变量的相关性强,而是指它们在相反的方向上变化。负号所表示的是相关的方向,而不是其强度。
当我们证实两个变量确有相关之后,接下来要考察它们相关的强度如何。如果变量A和变量B相关,则不仅它们的值一起发生变化,而且通过了解一个变量的值,我们大体还能对另一变量的值作出较准确的预测。如果两个变量不相关,则了解其中一个变量(例如变量A)的值无助于我们预测变量B的值。例如,如果自我价值感与学习成绩存在着相关,那么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之后,就可能较准确地预测其学习成绩。一般预测的正确率通常高于0而低于100%。预测正确的程度(在100项预测中)称为相关的强度。r=0.00,表示不相关或预测百分之零准确;r=+1.00,表示在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正相关时为百分之百准确;r=-1.00,表示在预测两个变量之间的负相关时为百分之百准确。
2.相关与因果关系
虽然相关研究能有助于我们进行预测,并避免那些容易犯错误的直觉,但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例如,观看暴力性质的电视和攻击行为存在着正相关(因此也可进行预测),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观看暴力电视是导致攻击行为的原因。自我价值感和抑郁存在负相关,但是我们不能认为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了抑郁。不论相关的强度有多强,都不能证明相关就意味着因果关系。
为了说明两个变量之间仅仅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改变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改变,下面以观看暴力影视和攻击行为的相关为例。图1-2显示,观看暴力影视可能会引发攻击行为,有攻击行为的人也可能去观看暴力影视,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令人不快的事件或遗传倾向也可能导致观看暴力影视和引发攻击行为。
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下面这个例子很有趣。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曾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哪些因素与人们是否使用避孕方法有关。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发现,人们是否使用避孕方法和一个变量──家中拥有家用电器(如烤面包机、风扇等)的数量的相关最高。很明显,这两个变量之间的高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使用避孕方法和拥有小家电数量之间的联系,可能是由于这两个变量同时与一个第三变量都有关联所产生的结果。受教育水平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中介变量。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与其是否使用避孕方法,以及与其社会经济地位都有关联,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又倾向于拥有比较多的家用电器。这两者之间的高相关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变量在起作用。因此,无论家用电器的数量和使用避孕方法有多大的相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Stanovich,2005)。
3.伪相关与中介变量相关
从上例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虽然调查数据显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关系,但到最后才发现这两个变量彼此间没有影响。最现实的结论是:使用避孕方法和拥有家用电器数量两者都与这项研究尚未考察的某个第三因素(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系,从而导致这两者一起发生变化。很可能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同受教育水平及拥有家用电器数量存在高相关,而受教育水平又与使用避孕方法存在高相关,从而导致这两者看起来相关。两个变量之间仅因一个第三变量之故而似乎相关,这种关系称为伪相关(spurious correlation)。图1-3a显示,变量C导致变量A和变量B两者似乎相关,这种相关称为伪相关。
两个变量之间的明显相关是由一个中介变量所导致的,即是说,变量A和变量B存在高相关是由于变量A导致了一个第三变量C发生变化,变量C又导致变量B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变量C称为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图1-3b显示,变量A导致变量C发生变化,变量C又导致变量B发生变化,从而使变量A和变量B两者相关,这种相关称为中介变量相关。
相关表示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因此,相关研究对于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出假设,作进一步的验证性研究。但是相关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在本书中,很多地方使用了相关系数作为研究的证据。因此读者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即使两个反应之间彼此相关,我们也不能宣称是一个反应引起了另一个反应,,也不能对独立事件作出预测。如前所述,自我价值感和普通心理学成绩呈正相关。一般来说,自我价值感高的学生其心理学课程成绩也较高,同理,自我价值感低的学生一般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上表现较差。所以,大体上,可以用自我价值感来预测该课业成绩,但也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一些自我价值感低的学生也会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而一些自我价值感高的学生也会在心理学课程学习上失利。例外是可预计的。离相关系数+1.00或-1.00越远,例外也越多。正如心理学与许多其他学科一样,以相关为证据来表述预测时往往用“一般来说”、“总的来看”、“长远来看”或“可能经常是”。第二,要充分认识到相关作为研究证据的局限性,以免误入歧途。特别是当我们以为两者一定存在着因果关系,或心存偏见,或一心只想寻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时就很容易将相关视为因果关系。因此,对待相关的证据要小心谨慎。
(三)实验研究
在心理学中,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有两种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两种研究的实施是很不同的。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对研究环境一般不加以控制,往往依据过去从现场收集到的资料用统计程序加以处理,建立变量之间的对称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实验则不同。实验是当时在现场收集资料,对实验环境加以控制并操纵有关变量以便建立因果关系。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为了理解心理学实验的特点,下面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假如我们在文献中看到“咖啡因能兴奋大脑,提高大脑的功能”,于是很可能会提出一个假设:喝咖啡会提高数学能力。对于这个假设,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见图1-4)。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称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而被试的反应,实验中研究者想要预测的行为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每个实验至少有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在检验咖啡因是否会提高数学能力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咖啡因的使用,因变量则是单位时间里做对数学题的分数。实验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会对因变量影响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应保持恒定或加以控制。
首先,要对环境加以控制,使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任何环境因素保持不变或加以消除。例如,被试在做数学题时室内应保持安静,光照适宜。如果在计算机上解数学题,计算机性能应良好;如果做纸质试题,则试题印刷要清晰等。
其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用随机分配法或配对法将被试分到一个实验组(experimental group)和一个控制组(control group)里。用随机化的方法将每个被试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他们的概率是相等的,从理论上讲这两组被试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在数学能力方面也大致相同。用配对法分配被试,目的也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
之后,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给被试一种实验处理。在本例中给实验组被试喝咖啡,而让控制组喝无咖啡因的替代品。这种替代品与真咖啡在色、香、味上完全相同,但不含咖啡因,具有安慰剂效应。接着,让被试在单位时间(如30分钟)里去解答数学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验组被试做对的题数明显比控制组的要多,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可能是咖啡因提高了解数学题的能力。
实验法的主要优点是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因果关系,而且通过使用安慰剂还能确定实验变量的真正效应。因而长期以来实验法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
但是,实验法也有缺点。
首先,是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的干扰。如果被试知道自己是在实验组或在控制组,他们对实验的期望会影响实验结果。这可以用单盲研究(single-blind study)加以消除,即不让被试知道自己是在实验组还是控制组。研究者对实验的期望也会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可以用双盲研究(double-blind study)即研究者和被试都不知道被试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来加以消除。
其次,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在大学里做的心理学实验,被试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并且主要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许多方面都与校外的人们有所不同。
最后,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许多心理学家采用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即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例如,要研究小学一年级儿童普遍存在着的感知算式错误(把加法做成减法,或把减法做成加法)的原因,实验者在一个班里按一定的计划加强实验性训练,对另一平行班则不进行这种实验性训练,进行正常教学,对获得的材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就可以找出影响小学一年级儿童感知算式错误的原因。现场实验的优点是研究的问题来自生活实际,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可见,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优缺点有互补性。
综上所述,目前教育心理学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上几种,教育心理学是每个心理咨询师必须进行研究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有自身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研究的问题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如果能够结合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的进行运营,那么就可以取得好的研究效果。
请注明转载自华夏心理网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332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