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跨层优化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跨层优化理论研究
管章玉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各种信息技术正不断趋向融合,这为大规模发展新一代低成本、低功耗、具有多元化服务、分布式且能够实现无缝覆盖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们期待通过新一代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全球范围内“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进行任何内容的通信与传输”,既个人通信中所说的5A愿景(Anyone, Anytime, Anywhere, Anydevice, Anything,5A)。然而在实现这一“5A”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整体网络架构还是在无线接入技术方面都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网络协议架构:传统的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基于分层的设计理念,这种分层的网络协议架构具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基于分层的设计理念每一层通信协议只考虑最差的网络环境,无法做到对实时变化的无线网络环境进行动态自适应;此外,每层协议的输入网络参数和输出参数之间并不一定是严格的单调映射关系,因此对某一层协议栈的优化对于整体通信协议栈来说有可能是次优的。为了克服分层设计的这些不足,基于跨层的网络通信协议设计理念(简称跨层设计,Cross-Layer Design (CLD))应运而生,通过在不同协议层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来实现协议层间的动态交互,进而实现多协议层的联合优化。 无线频谱资源: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飞速增长的频谱资源需求和相对匮乏的频谱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在传统的频谱资源管理机制下,每一种无线系统或标准都独占某一特定的频段。这就导致宝贵的频谱资源越分越少,至今可用的频谱资源基本已经分配殆尽。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的频谱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利用效率都极不均匀,造成了无线频谱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缓解上述矛盾,Joseph Mitola于1999年首次提出了“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 CR)的概念,旨在打破传统僵化的频谱资源管理和使用机制,通过允许每个无线电系统以认知的方式使用分配给其它系统的频段,来减少频谱资源的浪费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 无线链路连通性:4G无线通信网络对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支撑各种非实时或实时的多媒体业务和迅速增长的用户数量。然而,就单一无线链路来说现有的信道编码、调制、多址接入等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与香农极限非常接近的传输速率。这就意味着若要进一步提高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就必须从其它方向着手进一步提高无线链路的信道干扰噪声比进而提高无线链路的连通性。协作无线通信技术允许那些只装备了单个收发天线的移动终端互相作为中继节点,组成一个虚拟的多输入单输出(Virtual Multiple-Input Single-Output, V-MISO)无线链路来实现空间分集增益,并可以有效地缓解传统多天线传输技术对发射天线间距的限制。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上述每一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仍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任何单一的技术都不足以解决和应对在实现无线个人通信这一“5A”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对上述各项先进技术进行联合运用,以实现对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整体设计和跨层优化。基于这些考虑,本论文主要针对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的跨层优化理论展开研究,旨在为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整体网络架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网络的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评估并给出可行的通信协议和算法设计。本论文重点研究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多个无线子网络的共存机制,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的优化设计,以及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布式资源管理。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以无线多媒体传输为依托,并以效用函数作为跨层设计的桥梁将通信协议栈底层的物理参数(如功率、频谱等)和高层的效用(如用户满意度、图像质量等)联系起来,进而实现多协议层的联合优化。同时,我们通过设计用户的效用函数并运用优化理论、博弈论以及Variational Inequality (Ⅵ)理论等对其数学性质进行理论分析,进而导出可行的通信协议和算法设计准则。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认知无线电的中继与协同通信研究”(编号:608320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跨层设计”(编号:60672036)的支持。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几项贡献和创新点: 1.针对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共存机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混合竞争合作策略(简称竞合策略)的频谱分配策略。粗略的说,该竞合策略的核心思想是让所有的用户根据特定的竞争准则进行频谱分配,然后让那些竞争力强的用户在达到其满意服务质量后退出资源竞争,以使得那些非满意的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们以无线视频传输为依托,以合作博弈论中的"KSBS"竞争准则为基础,对每个用户的效用函数、竞争力系数和竞合策略分别进行了设计。进而,我们结合认知无线电网络中主、次用户系统间的频谱分配问题对该竞合策略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证明,同竞争策略相比在同一子系统内部竞合策略能够使更多的用户达到满意的服务质量,而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运用竞合策略则使得次要用户系统有更多的机会接入主用户系统的频段,进而使得主、次用户系统的共存变得更为可能。其次,竞合策略还有效解决了传统基于纯竞争策略的无线资源管理中各个用户权重系数难以设定的困难。本创新点对应论文第二章的内容和发表论文列表中的1、2、3和4。 2.研究了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多用户视频传输的跨层优化问题,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联合优化物理层和MAC层的功率分配策略、中继选择策略和应用层的视频编码码率来最大化所有视频用户的效用函数之和。其中,我们用视频用户接收端的图像质量(峰值信噪比)来表示各个用户的效用函数。首先,我们将这一跨层优化问题建模成为一个有约束的整数非凸规划问题。考虑到求解该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支定界原理和非凸问题凸化放松技术的全局最优算法。然后,我们通过仿真结果对该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验证,表明我们的算法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有限的迭代次数以任意精度求得全局最优解。此外,结果还表明,通过使用中继节点可以有效降低用户间的相互干扰,进而提高接收端的图像质量。该全局最优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一方面主要可以用来对协作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为同领域研究相同或相似问题的分布式算法提供性能比较的依据。本创新点对应论文第三章的内容和发表论文列表中的5和7。 3.研究了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分布式无线资源管理。我们考虑一般性的认知无线电网络,该网络包括若干个来自相同或不同无线子系统的用户,他们共享一组无线频谱且以认知的方式动态接入和使用这些频谱。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所有其他用户来都可以被看作是次要用户(又称认知干扰用户或者Cognitive Jammer),反之亦然。我们的研究目标主要是根据每个用户获取的局部网络信息,来设计分布式的频谱分配策略和中继节点选择策略。我们借助于非合作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NE)概念以及Variational Inequality (VI)理论进行分布式算法设计,使得所有用户的传输策略最终收敛到纳什均衡点。仿真结果表明,我们的分布式算法不仅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而且在纳什均衡点的性能非常接近全局最优值。本创新点对应论文第四章的内容和发表论文列表中的6和7。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N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翔伍;基于抓钱博弈理论的无线信道资源配置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房正义;吴蒙;;无线网络中的博弈论应用研究[J];电信快报;2008年11期
2 程世伦;杨震;张晖;;新的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博弈算法[J];通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雅平;从经济学角度谈无线电频率资源配置方式[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3年10期
4 薛永刚;胡之源;;提高频率资源使用效益的经济分析[J];中国无线电;2006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昕;基于OFDMA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资源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蔚;协作和感知网络中基于博弈论的资源分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洪浩然;基于博弈论的认知网络频谱共享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丛犁;基于博弈论的无线网络资源分配策略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唐志华;OFDM系统资源分配和调度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国鹏;基于博弈论的无线网络资源竞争与协作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马艳波;下一代无线网络中基于跨层优化的资源分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便携式计算和无线通信市场前景远大[J];电子产品世界;1994年02期
2 浦通;;一种新颖的无线通信测试仪器——矢量信号分析仪[J];电子测试;2002年03期
3 徐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及发展趋势[J];装备制造;2010年01期
4 李翠然;谢健骊;;无线通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05期
5 秦大甲;;对绞型漏泄电缆的特性[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4年01期
6 赵芝;;移动电话应答器系统[J];通信技术;1985年02期
7 李清海;无线通信在防汛中的作用[J];现代通信;1995年11期
8 ;开拓中国发展最快之通讯事业“九五北京国际无线通信设备展览会”将隆重举行[J];遥测遥控;1995年02期
9 宋远清;无线通信(VHF/UHF)场强的计算方法[J];广东气象;1996年01期
10 朱炯;寻求第三代移动无线通信系统[J];通讯世界;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川;焦永昌;张立;张卫兵;弓金刚;;一种具有陷波特性的超宽带天线[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2 刘任平;孙增圻;杨涛;;足球机器人设计与实现[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3 张云龙;许芬;;基于无线射频芯片CC242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云龙;许芬;;基于无线射频芯片CC242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范金刚;王新燕;;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军事中的应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周雷;韩兵;冯晓君;;nRF2401在天车出铝作业无线操控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黄文聪;常雨芳;丁稳房;;基于无线通信的三相交流电检测系统设计[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8 易克初;谷春燕;王勇;;两种实用的连续波时分复用技术[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5)论文集[C];2005年
9 杨波;赵洪新;洪伟;;基于LMX3162的蓝牙射频电路的实现[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黄成若;邹忠刚;南建林;陈港;姜敬恩;郭凌;涂海文;陈明新;谢诗奋;;深圳45层无线通信大厦预应力结构设计与施工[A];第九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N];通信产业报;2005年
2 王黎明 苏辉 汪曼莉;[N];陕西日报;2006年
3 汤凡;[N];中国质量报;2008年
4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左奇伟;[N];通信产业报;2005年
5 木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周建军;[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易凡 刘瑶;[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1年
8 萧齐;[N];人民邮电;2003年
9 孙琎;[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10 ;[N];通信产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东;身体域无线通信表征精度提升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董立珉;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盖伊;多天线无线通信中的宽带多频段天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薛林;无线通信中的定位技术及其在AD HOC路由策略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洁;无线通信的智能信号处理及信道编码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李钊;MIMO无线通信自适应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应小凡;无线通信中多载波调制若干问题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立军;无线通信中的多进制混合ARQ[D];清华大学;2003年
9 何松柏;宽带无线通信收发信机及其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10 蒲威;无线环境下的网络编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静;基于μC/OS-Ⅱ的无线测控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2 卿树友;小型多功能数据采集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於雷;智能家居可移动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刘道寿;工程机械安全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5 祁丽娟;无线通信中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广旗一兰;基于ZIGBEE技术嵌入式无线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7 孙芳方;车辆空调在线检测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程颖;无线通信远程监护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9 夏毓荣;基于无线通信的远程家庭医疗服务系统设计[D];暨南大学;2005年
10 侯海周;微型无人机图像处理与传输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认知与协作无线通信网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4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