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英文数据库 >

川西番号_川西介绍_《遗竹川西》

发布时间:2016-07-09 08:16

  本文关键词:遗竹川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遗竹川西》 张欣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竹筐,竹篓,竹瓶子,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那么你知道曾经全中国80%以上的竹编制品都来自一个地方吗?而为什么这些竹编制品,又仿佛在一夜之间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中央美院的张欣老师带着我们,以其著作《川西遗竹》来一起品读“竹编”的故事。

  道明镇

  道明镇,一个大家并不熟知的四川西部小镇,却曾经承载着全中国80%以上的竹编产品。上个世纪80、90年代,那还是一个凭手艺吃饭的年代。道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便是一捆捆的竹子,一摞摞的竹编制品。

  正如当今电商云集的杭州,竹子原料、编制艺人、销售市场,靠着竹子吃饭的人们,让这个小镇异常繁华。90年代初,小镇产值达到了惊人的500万元。你可还记得“万元户”这个词?偏居一隅的小镇中,就曾拥有500个“万元户”?

  《川西遗竹》正是跟随着这样一个小镇的踪迹,从老一辈们的口中,一点一滴地向世人们阐述着竹编手工艺的兴衰没落。

  周恩来

  哪个行业都需要一个伟人来为其增光添彩,,关乎于竹编手艺的伟人莫过于周恩来了。众所周知,周总理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推崇程度远胜于当时的其他领导人。竹编,就是其一。

  当时,中国外交政策正在发生着变化。竹编手艺,在周总理的眼中成了友好邦交的一个手段。道明镇的竹编手艺人摇身一变,凭借着高超的编竹手艺成为了前往非洲的使节。《川西遗竹》书中开卷人物——如今已经80有余的老人赵思进,便是“赴非洲的竹编特使”之一。据说,老人编制的竹篓甚至可以打水养鱼!“竹篮打水一场空”在这里成了笑谈。

  正在消逝的竹编手艺

  《川西遗竹》一书中,记载了几十位艺人对于竹编艺术的口述史,大家却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对于这门手艺未来的担忧,年轻人都不学了。用赵思进的话说:“40岁以下的年轻人,在编竹器的,几乎没有。”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生活用具不断地更迭,曾经家中常备的竹编产品也逐渐地被新的材料代替。当然,竹编手艺还没有消逝,但距离它寿终正寝的时候还有多少?其中的原因,又有多少方面?我们不去深究,但是否我们该通过它去思考更多,关于非物文化,关于人生,关于我们的生活……

  按照张欣老师的话说:有一些东西迟早是要进入博物馆的,该来的总会来,不如让我们趁着它还在的时候,去深层次看一看它。《川西遗竹》的编写也正是从这个缘由出发,一种面临失传的手艺,至少要留下一本懂它的书!


  本文关键词:遗竹川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67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1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