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英文数据库 >

心理学书籍_心理学史 叶浩生 pdf_西方心理学史

发布时间:2016-08-11 01:19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方心理学史 - 西方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 - 正文

  西欧各国和美国心理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西方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可以上溯至古代的希腊、罗马。然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般认为应以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大致可以划分为下述几个阶段。
━━━━━━━━━━━━━━━━━━━━━━━━
  古代、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英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法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德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近代心理学在西欧的建立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
   进化论与近代英国心理学
   精神病学与近代法国心理学
  现代西方心理学学派的兴起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
   日内瓦学派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趋势
━━━━━━━━━━━━━━━━━━━━━━━━
古代、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思想是在哲学中孕育起来的。古代希腊哲学诞生于公元前8~6世纪。那时希腊已由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有被奴役的奴隶和掌握生产资料的奴隶主。奴隶困于劳动,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家或代言人。奴隶主阶级有开明的民主派,也有顽固的贵族派。前者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后者倾向于唯心主义,以柏拉图为代表,形成了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路线的对立。
  德谟克利特从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出发,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认为原子构成了万物,人的灵魂是由光滑的圆形的原子构成的,因为是圆形的,所以是能动的。既然灵魂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必然地要随原子的消灭而消灭。这种朴素唯物论与宗教迷信的神秘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伊壁鸠鲁和C.卢克莱修继承了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与此相反,柏拉图则为客观的唯心主义者,认为灵魂先于身体而存在,仿佛灵魂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就把理性放在灵魂里,把灵魂放在身体里。他认为个别事物的普遍性是在个别事物之外,并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的,他把这些普遍性称为理念。因此,理念不是事物的映象,而是事物的根源;相反,事物却是理念的一个不完全的影子。很明显,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心理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思想则动摇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这个理论只是把所要解释的对象加上一倍而已,例如有了一个苏格拉底,却又有一个苏格拉底的理念。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认为形式先于质料,引申出“形式的形式”作为宇宙变化的第一动力,这就使他向唯心主义靠拢了。
  公元5世纪,欧洲开始建立起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是基督教思想。公元4世纪产生了教父哲学的杰出人物A.奥古斯丁,他是禁欲主义的代表。他以柏拉图哲学注释基督教教义,重视灵魂的纯洁,放弃肉体的享受。他认为灵魂具有记忆、理知和意志三种官能,因此,有人认为官能心理学肇始于奥古斯丁。
  经院哲学是在教父哲学之后的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崇奉柏拉图主义,经院哲学则“扼杀了亚里士多德的活生生的东西,而使其中僵死的东西万古不朽。”(《列宁全集》第38卷,第333页)托马斯·阿奎那是其主要代表。
  但是中世纪哲学也不完全是消极的。11世纪中展开了唯名论对唯实论的斗争。唯实论认为一般的东西或共相可以离开个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不难看出,这正是柏拉图理念论的再版。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是独立存在的,至于共相则只能存在于人的思想或语言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唯名论以相当高的评价。他们指出,“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一般说来,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从1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了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包括15~16世纪,按其社会性质来说,是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所谓文艺复兴,指的是古希腊文化的再生。在这个时期内,对神的信仰根本动摇,而对人的信仰占了上风。先进的思想家要求人的个性从宗教和封建的专制压迫中解放出来。这个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这时期的杰出科学家有N.哥白尼、J.开普勒和伽利略等人,他们都与宗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受到迫害。在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中,意大利的达·芬奇认为外部世界是感觉和印象的源泉,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服从客观的规律;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概括对认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B.特莱西奥主张着重研究物质灵魂,使后来的心理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西班牙的J.L.比韦斯注意观察心理现象,对病理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这个时期的成就为17~18世纪的心理学研究准备了条件。 

西方心理学史 - 发展

西方上古心理学史
  西方的上古心理学史(哲学心理学)一般认为是起始于公元前322年至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二元并存理念强调人性有两个世界,一为身体所处之现实世界,一为灵魂所处之理性世界,并主观的认为灵魂在理性、感情及欲望三者间的关系是以理性为中心,有学者认为其影响后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与超我。而其也提出了对于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强调知识是先天俱备。

  亚里士多德对于心身关系的解释与研究方法影响后来十九世纪的心理学,其提出的一元论否定柏拉图的二元论。对于知识来源的问题,不同于柏拉图的知识源自先天俱备,提出实在论(realism),强调知识由后天习得。实在论对于十七世纪的经验主义有深远的影响。

  西方中世纪心理学史
  早在8世纪时,伊斯兰世界就已经开始设有精神病院 (insane asylums),而伊斯兰的医师更开始研究及发展“思想的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些研究都成为了心理学的先驱研究。

  近代心理学史
  近代心理学史一般认为起始于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之时至十九世纪末实验心理学家冯特创立构造主义为止。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等。

  其间的流变主要在于改变之前基督教经院学派所强调的以神为中心,改以探讨人性,文艺复兴运动其间产生的三大学派,分别是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其探讨的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知识来源、自由意志与决定论这四大议题,对于后来的心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在后期产生了以人为本为研究重点的学者,例如缪勒就是一位以人为本的实验心理学家。

  现代心理学史
  现代心理学一般认为是起始于十九世纪末冯特的构造主义,历经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一直到近期的认知主义,然而在行为主义盛行时被抵制的理性主义随着认知科学的进步而再度兴起,之前因技术问题而无法深入探讨的内在认知历程再度受到重视。

  现代心理学早期由冯特 (Wilhelm Wundt) 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首间心理学实验室而兴起,及后首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编写美国首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原理》,以及鼓吹将心理学专业化的斯坦利·霍尔于1887年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及于1892年担任第一届的美国心理学会会长后,心理学开始在美国发展[2]。而德国其后则发展出由马科斯·韦特墨所创立的格式塔学派,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二十世纪初凭其临床治疗经验中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亦对后来心理学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治疗方面。

  二十世纪早期的自然科学偏向机械式宇宙观,因此当时的心理学家提出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并认为不应探讨意识这种无法量化且模糊不清的议题,其行为主义深受当时的学界风气支持,且借由行为主义方法得来的资料远比精神分析方法得来的资料有说服力,而精神分析因其研究方法有太多的问题,且太过于主观的判定,导致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急于与精神分析划清关系,并不断强调心理学不是研究意识的学问。行为学派的代表心理学家包括伊万·巴甫洛夫、约翰·华生、史金纳等。

  行为主义盛行其间的心理学派,除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外,还有从存在主义延申出来的存在心理学并进一步于二十世纪六零年代演变出人本主义,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包括:卡尔·罗哲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医疗科技和实验方的进步,例如EEG(脑电图)和MRI(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的出现,为认知心理学、脑神经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带来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 社会心理学承继完形心理学的基础,以及二次大战后的社会需要[3][4],亦成为了心理学研究上的一股新势力。 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库尔特·勒温、菲腊·津巴多、所罗门·阿希等。

  以上的学派都对现代心理学有深浅不一的影响,有些学派的理论内容可能已被推翻而只剩下一些名词还被延用于心理学之中,有些学派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再度受到重视,因此心理学史是由不断的尝试错误与修正所累积下来的历史。


欧美心理学史
  弗郎西斯·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对于心理学者与学生来说,这一点同样适用。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较自然科学问题更抽象,更复杂,更难捉摸,因此要求有更强的理性思辨力。无疑,循着历史上著名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对基本心理学问题探讨的足迹,是可以锻炼与增强我们的这种天赋能力的。这种能力包括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演绎归纳能力、鉴别判断能力等等。在学习心理学史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心理学思想、各种心理学流派的钻研,可以学会如何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去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分辨某一环节、某一阶段上各种思想、各种流派的得失,从中吸收营养,汲取教训。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17~19世纪,自然科学在西欧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熟,在英国和法国,是推翻封建主义并确立资本主义的时期。在此期间,心理学思想仍隶属于哲学思想体系,以法国的R.笛卡尔和英国的J.洛克为代表。笛卡尔是近代二元论的著名代表。他把身体和灵魂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本原或实体,为形体提出了反射概念,为心灵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意识概念。他的二元论是典型的心身交互作用论,把灵魂和身体的交互作用点定位于脑的松果腺,认为它能控制“动物精气”在中空的导管里流遍全身。他一方面认为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另一方面对思维和理性的强调,又远远超出于感觉之上,从而承认上帝和神的存在。
近代英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洛克继承了F.培根和T.霍布斯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白板说”,认为新生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来源于后天获得的感官经验,但又认为人还有内部感官借以反省内部的心理活动,这是他的不彻底之处。他认为物体有两种性质,第一性的质如广延、形状、动静、数目依存于物;而第二性的质如色、声、味则依存于心,这便与反映论背道而驰了。洛克还是首先提出联想一词的人,因此被看作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G.贝克莱发展了笛卡尔和洛克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因素,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从联想原则出发,对各种心理现象特别是空间深度知觉,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D.休谟是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他把心理内容区别为印象和观念,并提出3条联想律,即相似律、时空接近律和因果律。D.哈特利是应用唯物主义观点建立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第一人。他反对洛克的反省说,把联想法则归结为一个接近律,用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对19世纪的英国联想主义和冯特的心理学有很大影响。T.布朗属于苏格兰学派,强调心灵的主动性。他用提示(suggestion)一词代替联想概念,提出9条联想副律,说明联想得以实现的具体条件。他可说是18和19世纪英国联想主义的桥梁。19世纪的密尔父子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播者。J.密尔持“力学”的机械主义观点,认为简单观念由于机械的结合,造成复杂观念。那么所谓万物究竟是由多少观念结合而构成的呢?J.S.密尔为解决他父亲的这个困难,采取了“心理化学说”来解释观念的结合。
A.培因可以说是英国联想主义的殿军。他重视心理的生理基础,主张联想应包括接近律和类似律,并相应地提出“复合联想”和“构造联想”概念,更用唯乐主义原则解释联想的动力,为E.L.桑代克的效果律提供了理论准备(见联结主义心理学)。他是从哲学心理学思想向实验心理学思想过渡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心理学家。
近代法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欧洲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法国哲学家们继承了笛卡尔和洛克的唯物主义思想,并吸收了当时生理学、解剖学和医学的成果,提倡机械唯物主义和感觉主义。J.O.de拉美特利彻底贯彻了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是机器”。D.狄德罗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人脑是思想的器官。但是他不理解感觉与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B.de孔狄亚克把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引进了法国,主张全部精神生活来源于感觉,并用一塑像为例,说明单有视觉借助于联想作用,也可构成一切复杂心理。瑞士的C.博内几乎立即支持了孔狄亚克的塑像比喻,他利用神经系统来说明感觉运动过程,似乎已预见到后来的神经特殊能量学说。C.-A.爱尔维修渊源于洛克,追随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用唯乐说解释人的动机。他认为人的感情和性格受社会的影响,主张“教育万能论”,没有认识到环境是可以由人来改变的道理。法国18世纪的心理学到了P.J.G.卡巴尼斯时期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和博内都是生理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在斩首后的身体抽搐是脊髓掌管的反射活动,是无意识的。法国19世纪的A.孔德是实证主义的创始者,主张只有可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才是科学的对象,因此提倡社会学而反对心理学。他认为个人意识是不可能内省的,从而为行为主义提供反对内省的历史先例。
近代德国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德国的古典哲学虽然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主要是唯理论的唯心主义。G.W.von莱布尼茨开创了近代唯理论心理学和心身平行论。他的单子论表明意识从微觉到统觉或由模糊到清晰的不同程度。他的统觉说对I.康德、J.F.赫尔巴特有直接影响。C.von沃尔夫是莱布尼茨的继承人。他第一次以"心理学"名词著书,是官能心理学的创始人。康德是心理过程的知、情、意三分法的首倡者(见心理活动范畴)。他认为人的知觉、想象和概念必须通过统觉才能得到综合。他的心理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范畴。G.W.F.黑格尔是康德的继承人之一。他的心理学思想贯穿在他那庞大的思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之中,充满辩证法因素,但对科学心理学无多大直接影响。
  在德国的哲学心理学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推赫尔巴特。他继承了莱布尼茨和康德的思想,,并融合了英国的联想主义,用“单子论”的观点阐述心理学的对象和本质。他在其“统觉团”学说中提出的意识阈概念和无意识说,显然是一种含有辩证思想的动力学,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G.T.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有直接影响。他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在德国唯一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心理学家是L.费尔巴哈。他恢复和发展了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从“人本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意识是人的大脑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主义的、形而上学的。
  R.H.洛采也是实验心理学以前的心理学家。他主张从生理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心理,但其心理学体系带有浓厚的思辨性。他的空间知觉的位置符号说对后人有重要的影响。他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C.施通普夫和G.E.缪勒是他的学生;F.布伦塔诺和费希纳都是他的好友。他对实验心理学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近代心理学在西欧的建立
  心理学要脱离哲学的怀抱,必须有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基础。英法等国走在德国的前头,在生理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英国的C.贝尔和F.马让迪分别发现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苏格兰的M.霍尔明确地指出反射运动的性质并预见到反射弧的概念;法国的M.-J.-P.弗卢朗创用了精密的切除法,探测了脑的各部分的机能,并提出了大脑机能统一说;P.布罗卡发现了言语运动中枢。这些研究都促进了生理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德国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其最著名的生理学家有J.P.缪勒及其学生H.von赫尔姆霍茨。缪勒的《人类生理学手册》(1833~1840)一书概括了到当时为止的全部重要的生理学资料,并于1838年提出神经特殊能量学说,推动了感官心理学的研究。但是他因此认为感觉决定于神经的特殊状态,从而否定了客观刺激的作用,就不免犯了生理唯心论的错误。
  赫尔姆霍茨最先测量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率,后来又在他的有关光学和声学的两部著作中提出了视觉三色说(见色觉理论)和听觉共鸣说(见听觉理论)。此外还有E.黑林提出了视觉四色说(见色觉理论),他们共同为实验心理学起了奠基作用。E.H.韦伯于1834年提出了心理学上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定律。费希纳发展了韦伯定律,创建了心理物理学,直接促成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显然,德国在1871年全国统一以后,它的生理心理学研究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英、法等国。
  冯特是J.P.缪勒和赫尔姆霍茨的学生。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创建了世界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他又于1884年创办了最早的心理学杂志之一:《哲学研究》,刊布其实验室的成果。冯特的心理学受英国联想主义以及德国的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由于他重视意识元素的分析,所以人们也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冯特对心理学的重大贡献,主要是促成了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建立了实验心理学以及建设了一支国际性的心理学队伍。实验心理学虽取得了不少科学成果,但自缪勒至冯特的心理学,都在科学实践与哲学理论之间产生了脱节的现象,致使生气勃勃的新心理学包含很多矛盾,不能向唯物主义的道路前进。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对科学心理学作出了贡献。H.艾宾浩斯创造性地进行了有关记忆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著名的保持曲线,是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第一人。G.E.缪勒在格丁根有一设备优良的心理学实验室(1881~1921),他率领一批学生,改进了心理物理法,研究了联想、记忆和学习问题。其中D.卡茨关于颜色现象的实验,E.J.鲁宾关于知觉图形的研究(见知觉),都一反缪勒的联想主义的路线,其成果为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纳。
  在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中,还必须说明E.马赫和R.阿芬那留斯的思想。马赫是实证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倡导者。他认为感觉是物理的,同时又是心理的,物体是“感觉的复合”,企图以此来掩饰他的唯心主义、阿芬那留斯在哲学上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提出“原则同格”和“嵌入说”一类唯心主义理论。他们对E.B.铁钦纳和O.屈尔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 意动心理学(或奥国学派)的创始人是布伦塔诺。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内容,而是心理活动或意动。但意动必有所指,其所指内容存在于心中,所以意动具有“内在的对象性”。布伦塔诺和冯特的心理学虽同为经验的,但前者可说是纯经验的,后者则为“实验的”经验的。布伦塔诺的心理学,带有广义的功能性质,影响深远。它影响了英国的J.沃德和G.F.斯托特,而且一直影响着今日的德国心理学。C.施通普夫是布伦塔诺的学生,但他更尊崇洛克。他毕生从事音乐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用现象学的观点研究心理活动的功能和关系。他的学生E.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以本质的审察法研究经验中直接呈现的纯粹意识。格式塔用的就是现象学方法。C.von埃伦费尔斯和A.von迈农都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属奥国学派。他们在1890~1900年间建立了形质学派。以4条直线组成一个正方形为例。埃伦费尔斯分别称直线和正方形为基素和基体,迈农则称之为创造的内容和被创造的内容。基体和被创造的内容都是一种形质,带有新的性质。他们的初衷是要对元素主义进行批判,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背离元素主义, 只不过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形质)。格式塔心理学到埃伦费尔斯死后才承认他的影响。
  屈尔佩本是冯特的学生和信徒,后来于1894年在符兹堡大学建立了符兹堡学派。他指导学生们进行许多有关思维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不能分析为元素的“无意象思维”现象,成了动力心理学的先驱。A.梅塞尔是屈尔佩的学生。他企图调和内容和意动的对立,于是把无意象思维与机能心理学和现象学结合起来,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兼括内容和意动的广义经验。屈尔佩对此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他们的心理学被称为“二重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重视意动的研究,重视心理的能动性,承袭了莱布尼茨的传统,力主活动的重要,这不仅克服了元素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缺点,而且对W.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格式塔心理学都起了推动作用,同时又与美国的早期机能主义相呼应,因此在心理学史上不容忽视。但意动或机能非实验所可把握,铁钦纳深叹意动心理学妨碍了实验心理学的进展。
进化论与近代英国心理学  进化论的思想在近代由德国诗人W.von歌德和英国E.达尔文开其端,法国J.-B.de拉马克提倡获得性遗传学说,但都偏重思辨性。直到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问世,才得到有力的证明。自此以后,进化论关于进化、发展的思想,就渗透到一切科学,对心理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达尔文的著作发表以前,英国与培因同时的H.斯宾塞,已把进化论思想融入联想学说,主张心理是有意识的有机体对环境的不断适应,并注意到心理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强调动物和人类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使人注意到心理在适应环境上的作用。达尔文本人对情绪表情的研究以及对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开辟了比较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并使儿童心理学获得迅速的发展。进化论在英国直接通过达尔文的表弟F.高尔顿进入心理学。高尔顿的兴趣广泛,富于创造性,他在心理学上的多方面研究都是以进化论思想为核心而展开的。他研究天才的遗传、能力的测量,提倡优生学,因研究个别差异而最先应用问卷法和统计法,他在统计学中首次使用相关系数,并与K.皮尔逊等建立了生物统计学。随后C.E.斯皮尔曼应用相关法,提出了人的能力可区分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的二因素说。此后统计学在英国一直居于领导地位。但由于进化论思想更适合于美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国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互相推进,结果使美国心理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英国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通过培因传到了J.沃德及其弟子G.F.斯托特手中。他们又接受了意动心理学的影响,认为联想不足以解释心灵的统一性和主动性,而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主体从生活中发展而来的经验活动,所以属于欧洲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沃德的书晦涩难读,斯托特予以明白陈述。斯托特区别了心理过程和心理内容,特别强调意动方面,主张意向说,认为意向的客体就是目的或达到目的的手段,由此导致W.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1930年改称策动心理学)的产生。麦独孤反对洛克的白板说和观念的联想,提倡本能是有机体行为的驱力。行为有7个特征,足以表明行为的目的性。他于1920年去美国,曾与J.B.华生论战。他反对机械唯物主义,但自己却陷入了活力论的唯心主义。
精神病学与近代法国心理学  法国心理学有其本身的传统。先是笛卡尔、拉美特利和卡巴尼斯的唯物主义路线,继而转为A.-A.利埃博尔、J.M.夏尔科和P.雅内的精神神经病的路线。18世纪奥地利的F.A.麦斯麦在巴黎施行麦斯麦术,所谓麦斯麦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催眠术。英国J.布雷德把这种催眠术称为神经催眠术,认为是一种单一观念的暗示作用,后便定名为催眠术。催眠术经几度兴衰,传到法国。利埃博尔于1882年使H.伯恩海姆转信催眠术,成立南锡派,与夏尔科的巴黎派相对立。南锡派发展了布雷德的论点,认为催眠是一种暗示作用;巴黎派认为催眠是歇斯底里,即癔病的症状。这种主张虽是错误的,却为科学院认可。雅内、弗洛伊德和C.G.荣格都是夏尔科的学生。雅内继承了夏尔科,企图将临床心理学和学院心理学调和起来。这时法国的心理学家还有T.-A.里博和A.比奈,但都比雅内早逝,致使雅内几乎成为法国在19世纪刊布重要心理学研究的最后一人。里博认为研究心理现象必须从生物学方面和病理学方面着手,重视无意识的和内脏的以及肌肉的现象,他也是比较早地强调情绪在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的人。他对心理学有很大影响,使心理病理学在法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比奈以研究个别差异和智力测验闻名于世。他于1905年与T.西蒙合作为智力落后儿童编制出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后经多次修订,为世界各地所采用,并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1924年陆志韦发表了中国对比奈-西蒙量表的第一个修订本,1936年与吴天敏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见《第二次订正比奈-西蒙测验说明书》)。此外,廖世承编制了团体智力测验,陈鹤琴编制了图形智力测验等。
  法国有唯物主义的传统。先哲学,后医学,最后心理病理学,是法国许多著名心理学家走过的道路。法国大学承认心理学较迟。1928年H.皮埃隆最早在巴黎领导了一家心理学院,推动了科学心理学的发展。H.P.H.瓦隆、G.波利策及其弟子R.扎佐都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与唯心主义心理学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这在现代其他西方国家心理学中是少见的。
现代西方心理学学派的兴起
  约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与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一起步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心理学一直局限于各大学,欧美的心理学家们大都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企图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某一方面,来建立一个能解释全部心理现象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特别在美国,由于接受了进化论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除了先后在本土滋生出美国式的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外,一些在欧洲形成的心理学派也先后移植到这块沃土之上,有的且与美国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现代美国心理学的繁荣局面。
构造心理学与机能心理学  铁钦纳是在美国代表德国心理学传统的英国人。他是冯特的学生,因回英国不得志,才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创立了构造心理学。他受马赫、阿芬那留斯的实证主义影响,继承冯特的元素主义的内容心理学且更趋极端。他主张心理学是纯粹科学,与美国的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机能心理学相抗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欧洲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斗争的继续。
  在美国代表早期机能主义的心理学家当推W.詹姆斯和S.霍尔。詹姆斯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反对把心理现象人为地分为若干元素而提出意识流说,以为每一意识状态都是整个心物总体的一种机能,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霍尔曾为冯特的第一个助手。美国的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是由他创建的。他是一个发生心理学家或心理学的进化论者,大力推进了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他与高尔顿的工作方式类似,重视个别差异的研究,大规模应用问卷法,提倡统计法。他于1909年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时,邀请弗洛伊德、荣格等人访美,促进了精神分析在美国的传播。
  美国的机能主义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芝加哥大学形成一个自觉的学派(芝加哥学派),其代表人物为J.杜威、J.R.安吉尔和H.A.卡尔。杜威为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安吉尔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意识和行为对环境的整个适应。卡尔则把机能主义加以系统化。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争论异常激烈,而且与普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争论联系着。1927年铁钦纳逝世后,机能主义已形成了美国心理学的思潮,逐渐融合于心理学各分支及应用心理学各部门之中。
  与芝加哥学派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早期有J.M.卡特尔,后来有他的学生桑代克和R.S.伍德沃思,代表着美国的机能主义的总倾向。卡特尔曾作为冯特的学生和助手,回国后推动了机能主义的研究。他主要研究个别差异,大力提倡心理测验,提倡一种能量心理学,培养了大批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继承了英国的动物心理学,是实验动物心理学的创始人,从研究动物的学习出发而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积极倡导者。他以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连结代替观念之间的联想,提倡学习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众所周知的效果律,被称为联结主义心理学。伍德沃思自称是一个折衷主义者,提倡动力心理学,旨在反对铁钦纳、华生和麦独孤,要求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机制。美国心理学由于机能主义精神的渗透,各门应用心理学得到广泛的发展,与此相适应,智力测验和各种心理测验也蓬勃兴起,促进了对人的心理能力的研究。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最大派别之一。它的兴起正符合于资产阶级为了控制人的行为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获取利润的目的。华生于1913年举起行为主义心理学大旗,既反对构造主义的内省意识,也嫌机能主义包容意识的不彻底,主张心理学只应研究有机体可观察的行为,并将一切行为化为可控制的刺激-反应公式,思维也不过是一种潜伏的无声语言。华生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但他视思想与所思之物为一事,又陷入了当时兴起的新实在论的唯心主义范畴。行为主义因为投合时尚,有打破心理学传统束缚的勇气,受到美国年青一代心理学家和一般人的欢迎,在美国风靡一时,影响深远。早期的行为主义者,除华生外,还有E.霍尔特,K.S.拉什利、A.P.魏斯、E.R.格思里、W.S.亨特等人。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可以说行为主义者之间很难有彼此一致的意见。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起,早期行为主义逐渐为新行为主义所代替,新行为主义者受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操作主义的影响,强调对行为的操作分析。其代表人物有E.托尔曼、C.赫尔和B.F.斯金纳。托尔曼自称是目的行为主义者,他的学说融合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强调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预见性。他用实验客观地推断出一些中介变量的存在,认为学习是动物在活动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符号-格式塔”模型而对整个情境的“认知”,他的理论促进了70年代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论的发展。赫尔在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以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为出发点,根据自己的大量实验资料,建立起一个以某些公式和定义而进行逻辑推理的庞大的假设- 演绎理论体系。他也利用了一些中介变量,借用了И.Π.巴甫洛夫的强化和消退原则,但排斥了他的中枢作用。他在耶鲁大学培养了一批继承人,对现代的学习理论做出了贡献。现代利用数学模式和计算机探讨学习问题,都受了赫尔理论的影响。斯金纳受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华生和巴甫洛夫的影响,是一个典型的操作主义者。他用鸽子作实验达30年之久,认为对行为无须作出假设,只须对各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加以实际的描述就行了。行为学的目的就是对有机体行为的控制和预测。他将操作性条件反应推广到程序教学、言语行为和精神病治疗领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他的一些学生在行为对比、辨别学习、强化可逆性和言语操作条件作用等实验研究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斯金纳的传统,各自作出一定的成绩。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在1912年产生于德国,于30年代转移到美国,其代表人物为M.韦特海默、W.克勒和K.科夫卡。格式塔心理学承袭了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依据现代物理学的“场论”,在形质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它反对心理学中的主观和客观的元素主义,要求对经验进行自然的观察,经验中的事物本身具有整体性,所以是一个格式塔或完形,并不是其组成部分的总和。它主张在物理-生理-心理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三者是同型的。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所直接经验的世界是唯一确实可知的世界,物理世界是由推论而知的,因此这个学派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的派别。但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在心理学的知觉和学习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长期的观察,在知觉方面提出了不少组织原则,在学习方面提出了“顿悟”说和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创见,在心理学史上是有贡献的。这一学派于30年代传到美国后,对构造主义进行了批判,引人注目。
  格式塔的后期代表是K.勒温,他在美国提出心理动力场、生活空间、紧张系统以及拓扑学和向量学的一套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和学说,侧重意志、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动力研究,填补了早期格式塔心理学的不足。30年代末,勒温的兴趣扩大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他的有关在不同社会气氛中的行为研究,富有创新精神。他的理论对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都有相当大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的高峰已成过去,它已不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派别,但其影响仍未消失。50年代以后,在其发源地联邦德国,由于有了适宜的政治和文化气候,又有复活的趋势。
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作为一个学派,于20世纪开始时产生于奥地利,创始人为弗洛伊德。他受F.尼采和A.叔本华的意志论影响,采纳了莱布尼茨和布伦塔诺的活动和无意识概念,在他自己长期的治疗精神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理论体系。他的理论不涉及学院心理学的内容,只涉及情绪扰乱及其治疗。弗洛伊德的理论以潜意识为核心,认为人生而具有求生和性的本能,在现实环境中因受到压抑而产生焦虑,可表现于日常口笔误、梦以及精神病的症状中。弗洛伊德对自己的论点不惮修改,但过于自信,不容许他的学生和信徒提出异议。因此在1911年和1914年,A.阿德勒和荣格先后与他决裂,另树旗帜,分别建立了个人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20年代,弗洛伊德修改并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以及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的人格结构说。他早期即企图以恋母情结说解释社会、宗教和道德的起源,后期更以精神分析作为解释全人类的动机和人格的方法。弗洛伊德的学说最初被医学界和学院心理学视为异端,最后精神分析的许多概念终于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承认或加以同化而采用,如人的行为的动力性质,影响行为的动机力量,早期经验对成人行为的影响,焦虑和冲突等。总之,精神分析对发展、人格、临床、变态等心理学以至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9年,霍尔曾邀请弗洛伊德访美,精神分析在美国曾风行一时,大有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相抗衡之势。
  1939年弗洛伊德逝世,30年代又有许多德国精神病学者和精神分析家移居美国,精神分析的重心从欧洲移至美国,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视精神病致病的社会文化因素,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派,其代表人物有H.S.沙利文、K.霍妮、E.弗罗姆、A.卡丁纳和E.埃里克森等人。他们从不同角度修订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沙利文提出了人际关系说;霍妮强调基本焦虑的病因说;弗罗姆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精神病的起因;卡丁纳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阐述人格的形成;埃里克森则重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的解决。但他们也有其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本能论,重视自我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强调发生法,注意早期童年的经验,对治疗持乐观主义的态度。他们的缺点是在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作用时,把社会环境缩小并追溯到家庭环境,把种族文化归结为亲子关系和保育方式,离不开强调人的先天的潜能的作用,所以归根结蒂与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观点很少有本质上的区别。
日内瓦学派 J.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者。他深受E.克拉帕雷德的生物学和机能主义的影响,并在日内瓦大学继任了他的职务。他在哲学上受康德的先验论、H.柏格森的活力论、结构主义思潮和操作主义的影响;在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上博采新生物学、符号逻辑、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特别在认识发展和儿童思维心理学的研究上吸取了一些心理学派别的特点,以数十年的实验研究,综合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被称为日内瓦学派或皮亚杰学派。它对欧美、日本、苏联心理学界都有巨大的影响。日内瓦学派主要研究儿童的认识活动,探索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皮亚杰认为制约着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智力的本质就是儿童不断组织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着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他对于结构概念具有精辟见解,认为只有作为一个自我调节的、转换的、系统的整体,才可称为结构。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4个方面,其中以平衡为决定性因素。人类的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构成的。人的认识结构主要是一种运算结构,这不仅是一种生物结构,更重要的是一种逻辑结构。他根据长期的大量观察和实验,将儿童的智力发展划分为具有质的差异的4大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见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思想发展主要在哲学方面,他的理论逐步进入哲学理论概括的高度。他的理论核心是他于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识论”,这个理论探讨了结构的一般问题,独立地阐述了知识的心理发生、生物发生及古典的逻辑、数学、物理等科学的认识论问题。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内化作用,具有辩证法因素,但显然带有先验的唯心主义性质。他的教育思想属于杜威一派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的有关思维发展的实验为许多心理学家重复验证,认为他只注意到内在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的影响,年龄分段过分呆板,也忽视了青年期以上的发展。
  美国的心理学家J.布鲁纳运用皮亚杰的思维心理学思想改造美国的普通教育,受到了普遍的注意。西方一些心理学家,将皮亚杰的思维概念加以扩充,包括了人的认识活动,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人的整个认识过程,构成了现代流行的认知心理学。
现代西方心理学的趋势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心理学的派别众多,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界的看法互不一致。例如,克拉帕雷德认为学派之间的论战是一种无益之争,徒费精力。伍德沃思持折衷主义观点,主张各派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D.舒尔茨认为各家争鸣乃是每一门科学发展的正常现象。E.G.波林自不免以为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了。但就美国而论,自30年代以后,各学派之间的论战已渐趋缓和,各学派在其后期发展中已出现互相吸收,甚至有融合的趋势。各学派之间,除精神分析外,壁垒也不那么森严了。舒尔茨在其《现代心理学史》(1975)中指出:华生认为美国心理学的主要倾向包括决定论、自然主义、机能主义、操作主义、数量化、假设-演绎主义和环境主义。J.P.查普林和T.S.克拉维茨则把当代美国心理学描述为一种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其实,近、现代心理学各派之间争论的缓和,一是因为它们之间主要为唯心主义思想的内部之争,其次是因为各派虽有分歧,但多少也有为西方心理学所一致赞许之处。大体说来,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种共同倾向:第一是机能主义观点,这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强调有机体的心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第二是动力观点,新行为主义引进的各种中介变量也表现出这一倾向。第三是整体性观点,以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最为突出。第四是文化观点,就连早期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也不免有此趋势。最后为实用性观点,这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精神总趋势的必然结果。以美国而论,理论心理学家与应用心理学家虽仍存在着矛盾,但大多数人已经不再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已有60%以上的心理学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为各级政府机构、工商界、医院诊所、教育机关和军事部门去工作了。
  促使各心理学派解体的一个重大原因,是由于近几十年来自然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心理学出现了两种趋向:一是心理学家在没有正式表达的系统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各自在其实验研究的狭窄范围内建立起若干“小型理论”。二是心理学的专业化日趋纷繁,研究也更加深入了。例如,电子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导致心理学实验和测量仪器的精密化;生物化学、生物反馈和脑电技术的进步,引起对某些心理过程如记忆和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的深入探讨;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将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引进心理学,大大改进了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此相适应,如心理药物学、工程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得到很大的发展。此外,由于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在西方各国不同的心理学传统基础上,分别取得程度不同的进展。
  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反对美国最有势力的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似乎代表着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的方向和运动。新兴的人本主义反对人的兽化和计算机化,反对操作主义,反对吝啬律,反对还原主义,也反对只注意人的黑暗方面和不健康方面。相反地,它提倡人化的心理学,提倡心理学应当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动机或需要从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可分为7级,而自我实现乃是人的价值的最完满的实现形式。其实,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心理学派开始解体的30~40年代。它的领导人之一A.马斯洛早在1936年已初步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和文化因素这三者有着本质的联系,应该使之结合起来概括为一种全面的心理学体系。其后他才在1961年与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共同创立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以便向未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过渡。由此看来,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新运动乃是对当前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多年来的心理学传统的严重抗议,企图通过人性与周围各种条件的交互作用创立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以弥补各派之不足。然而,当前西方心理学中的根本矛盾,是已经取得的而且正在不断取得的大量的科学实验成果与缺乏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基础是现代存在主义,属于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因此,它本身就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
参考书目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
E.G.波林著,高觉敷译:《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E. G. Boring, A Histor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nd ed.,Appleton-Century-Crofts, New York,1950.)
D.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D.Schultz,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3rd ed., Academic Press, New York,1981.)

 

西方心理学史 - 配图

 

西方心理学史 - 相关连接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1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mishujinen/91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