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诗研究部分论文摘要
本文选题:诗歌写作 切入点:中国新诗 出处:《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7年0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1月份1.《穆旦诗歌的心灵力量和东西方文化背景》,罗锡文,《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第125-128页。摘要:穆旦是中国新诗的一个独特现象,原生态生命形象的展现、立体化的形象结构、青春的诱惑和被诱惑的青春、生命与爱的冲突、
[Abstract]:"the spiritual Power of Mu Dan's Poems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East and West", Luo Xiwen,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2006 No. 1, pp. 125-128.This is a unique phenomenon of Chinese New Poetry, showing the image of primitive life.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structure, the temptation of youth and the temptation of youth, the conflict between life and love,
【分类号】:I20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雨涛;;于无可无不可之间——近年来诗歌民刊观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2 霍俊明;;一个左撇子的右手——我的诗歌写作随感[J];诗林;2011年04期
3 郁葱;;2011:河北省青年诗人语录[J];诗选刊;2011年09期
4 ;订阅《诗探索》,加盟“诗探索·天问中国新诗会所”[J];绿风;2011年03期
5 韩少君;;先锋时刻[J];诗歌月刊;2011年08期
6 张登军;;诗歌,究竟为谁而歌?[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1期
7 孙玉石;;《中国新诗总系》编选中想到的一些问题——《中国新诗总系》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8 非亚;;写作忠告[J];红岩;2011年04期
9 沈奇;;梳理、整合与重建——《中国新诗总系》初读谫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04期
10 彭国建;;李亚伟对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问题揭示和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2 杨四平;;21世纪初中国新诗的知识谱系改造[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霍俊明;;河流的火焰与锻打的玫瑰——论阿毛的诗歌写作[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吴思敬;;仰望天空与俯视大地——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一个侧面[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桃洲;;回望百年:忧患与希冀——“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综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7 谢有顺;;写作不仅要与人肝胆相照,还要与时代肝胆相照——就大地震后的诗歌写作答记者蒲荔子问[A];“抗震文艺与中国精神”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春;;“反声音”: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中的发生[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郑成志;;诗人和诗歌对什么负责——对近年“民生”诗歌的一种思考[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勇;;新世纪,新诗歌——世纪初中国新诗走向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静;中国新诗:怎么读?怎么写?[N];北京日报;2001年
2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蒲荔子;“80后”诗歌“破茧而出”[N];南方日报;2006年
3 莱笙;当下诗歌写作的出发点[N];文艺报;2010年
4 马知遥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重视诗歌写作的深度和难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舒晋瑜;《中国新诗总系》编者首次披露编选幕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古远清;对《中国新诗总系》的三点质疑[N];文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傅小平;诗歌写作:呼唤诗艺的回归[N];文学报;2010年
8 公民;关于中国新诗发展状态的思考[N];山西日报;2009年
9 ;“当前诗坛远非繁荣”[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10 颜翔林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发现“综合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群;中国新诗与政治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昌忠;综合性视野中的1990年代诗歌写作[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李卫涛;中国新诗观念和中国古诗观念的变异性关联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志强;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研究(1979-1999)[D];暨南大学;2009年
6 霍俊明;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高蔚;“纯诗”及其中国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朝;集体神话下的个人化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丽玲;论九十年代的口语诗歌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彦龙;论欧化对第一个十年中国新诗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0年
4 李公文;论90年代诗歌写作的几种可能与趋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鲍良兵;中国新诗视域中的现代歌诗[D];温州大学;2010年
6 魏琛;转型期中国新诗之石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郑玉芳;《新月》、《诗刊》诗歌写作群及现代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谷艳丽;1917—1927:中国新诗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赵春丰;犀利而精粹的底层诗歌写作[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富丽;一颗属于夜的诗灵——灰娃诗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93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159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