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学校欺负行为及其他儿童期风险因素为成年对亲密伴侣暴虐的预测因子
本文选题:欺负行为 + 儿童期 ; 参考:《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35期
【摘要】:目的评估儿童期欺负同学与成年对亲密伴侣暴虐的相关性,基于临床成年男性研究。学校欺负行为及亲密伴侣暴虐主要源于渴望强势和控制他人的观念。设计2005年1月—2006年12月横断层面研究。场所麻萨诸塞州波士顿3个城市社区卫生中心。参试者在参试社区卫生中心寻求服务的18~35岁男性(n=1 491)。主要暴露学校欺负不良行为。结果测量过去一年对女性伴侣施躯体或性暴虐(亲密伴侣暴虐,intimate-partner violence,IPV)。结果 2/5的男性报告儿童期存在着欺负行为(n=610;40.9%)。在学校少有欺负行为的男性有IPV行为的风险是无欺负行为男性的1.53倍〔95%CI(1.02,2.29)〕;频繁欺负同学的男性,发生不良行为的风险升至3.82倍,更可能出现IPV行为。结论研究表明,儿童期在学校欺负同学,尤其频繁出现欺负行为的男性,与其成年后IPV行为风险增加相关。对欺负及IPV行为的常见重要风险因素控制后,这种作用依然保持着强势。需进一步研究以辨别辱骂行为机制及潜在的根本原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bullying and adult intimate partner abuse, based on a clinical adult male study. School bullying and intimate partner abuse stem mainly from the desire to be strong and control others. Desig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06. Places: three City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1835-year-old male participants seeking services at community health centres (nun1 491). The main exposure school bullying bad behavior. Results the physical or sexual abuse of female partners was measured in the past year. Results two out of five men reported bullying in childhood (40.9%). The risk of IPV behavior was 1.53 times of that of non-bullied men (95 CI (1.022.29);) frequent bullying), the risk of bad behavior increased to 3.82 times, and IPV behavior was more like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 risk of IPV behavior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 incidence of bullying in children. After controlling the common important risk factors of bullying and IPV behavior, this effect remains strong.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verbal abuse.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分类号】:R749.9;B84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平;欧阳杏娟;谈琳;徐永红;尹继;王云;熊杰;;利培酮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扶长青;张大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及其干预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11期
3 李志专;;浅谈儿童情绪障碍的成因及其干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1期
4 菲琳;;儿童期低智商与迟发型痴呆有关[J];国外医学情报;2002年08期
5 耿耀国;苏林雁;李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13期
6 苏林雁;;儿童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5期
7 陈晶;陈燕惠;;儿童ADHD的脑电图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年04期
8 黄广文;苏林雁;;对立违抗性障碍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6期
9 张凯;;西方关于儿童期品行障碍的预防性干预方案评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3期
10 章依文;;儿童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邱佩钰;姜永杰;;NJ22A在儿童注意力测试、训练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雷都;杜小霞;马骏;刘薇;沈国华;李鲠颖;;弥散张量成像在儿童多动症及遗尿症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国政协委员 王修林;自闭儿童需要健全的随班就读保障机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保健时报实习记者 王漪;内向的儿童也多动[N];保健时报;2007年
3 ;儿童期情感性精神病[N];保健时报;2005年
4 高雪屏;儿童多动症有药可治[N];大众卫生报;2007年
5 陈燕琳;儿童怎么会得焦虑症[N];健康报;2007年
6 陈燕琳;儿童也得焦虑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 郑毅;儿童多动症 药物治疗是首选[N];健康报;2007年
8 陈斌;孩子讲粗话有时也是病[N];家庭医生报;2007年
9 谈福民;性别认同障碍最好在儿童期给予纠正[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10 陈福新;她得了躯体变形障碍病[N];大众卫生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吴孝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评估、诊断和认知功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朱冬梅;儿童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执行功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杜晓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复合模式加工中NAVON效应的反转[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季卫东;DRD4exonⅢ48bpVNTR等5个功能基因多态性和汉族抽动秽语综合症及其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公凯;血浆5-羟色胺水平及5-羟色胺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2 张林;安徽省医学生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成人抑郁障碍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9年
3 王斌;儿童期、少年期与成人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帆;长沙市中学生焦虑性情绪的调查和青少年焦虑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孟婧;抑郁症恢复期患者自信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6 许成岗;重性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及人格障碍共病以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小红;行为导向艺术治疗干预多动症儿童课堂干扰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喻奕;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认知干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学梅;慢性抽动障碍儿童注意及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10 曹文胜;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相关心理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601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206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