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资源利用论文 >

简述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及施工要求

发布时间:2015-10-20 09:53

     重力式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它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种挡土墙。那么大家了解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及其施工要求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重力式挡土墙设计

简述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及施工要求

     挡土墙在墙后填土土压力作用下,必须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设计时应验算挡土墙在荷载作用下,沿基底的滑动稳定性,绕墙趾转动的倾覆稳定性和地基的承载力。当基底下存在软弱土层时,应当验算该土层的滑动稳定性。在地基承载力较小时,应考虑采用工程措施,以保证挡土墙的稳定性。

     二、重力式挡土墙施工要求

     (一)挡土墙明挖基础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基础开挖较深或边坡稳定性较差时,应分段、跳槽开挖,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2、临时弃土或堆放材料距坑边的距离不应小于2m,机械行驶不得影响施工安全。

     3、基坑应随基础施工分层回填夯实,顶面做成向外不小于4%的排水坡。

     (二)墙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面应平顺整齐,墙顶排水及防渗设施应及时施作。

     2、泄水孔应在砌筑墙身时留置,必须保持排水通畅。

     3、墙背拆模时,应在墙背侧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

     (三)重力式挡土墙施工应按下表进行检查,并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表。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应签发安全检查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

     以上内容所介绍的就是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及施工要求,希望大家在了解之后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嵌式挡土墙是由单排自嵌式挡土块一层层直接干垒组成,无需用砂浆砌筑和锚栓加固,对地基处理的要求也相当低。根据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如墙体较高、墙顶坡度较大、有活荷载或现场土质较差等,可以考虑应用多层拉接网片(一般为编织的土工格栅)按设计的标高和长度在自嵌式挡土块间分层布置,与自嵌式挡土块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并延伸到土体中。这样,墙体与回填土之间经过拉接网片的作用成为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重力式挡土墙。

     相对于传统挡土墙而言,自嵌式挡土墙具有以下优点:

     1. 柔性结构、安全可靠

     挡土块之间无砂浆或其他固结措施,因此自嵌式挡土墙是柔性结构,可以承受较大的位移而不至于失稳破坏,,对小规模基础沉陷或短暂的非常荷载组合(如地震、高地下水位等)具有高度的适应能力。

     墙体与回填土经过拉接网片形成整体来承担土压力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重力式挡土墙;挡土块后缘结构的存在提高了墙体的抗剪切能力,同时自然形成12°的挡土墙坡度,使得墙体重心朝回填土方向后移,又提高了其抗倾覆能力;拉接网片的布置以及挡土块体之间的摩擦也起到了提高墙体抗剪切能力的作用。因此,自嵌式挡土墙更加安全可靠。

     2. 美观

     自嵌式挡土块作为高档的新型园林景观材料,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拥有多达200种不同的色彩可供选择;特殊的造型、不同的尺寸大小以及其特有的柔性结构可以设计出灵活多变的各具特色的墙体样式;单元块体独具匠心的劈裂面产生的质感,块体之间上下错缝并前后退步偏移产生的美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墙面,与单调的钢筋混凝土墙面或浆砌块石墙面相比更具生命力和新鲜感,能自然地融于周围建筑从而营造出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3. 施工方便快捷

     自嵌式挡土墙所具有的特殊的柔性结构,决定了它与传统的加筋支护结构相比施工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成倍地提高施工速度和工程进度;挡土块独特的后缘结构以及尺寸、形状的统一确保工人能迅速调整好块体位置,保证整个墙体的齐整,而无须特别注意块体的摆放位置;对基础的要求低,基础开挖量比其他型式的挡土墙少并无须特别处理。三到四个比较熟练的工人一天能完成20到40平方米的墙面施工(包含所有的施工工序)。

     4. 经济

     自嵌式挡土墙体积小,材料用量少,挡墙一次成型无须任何表面处理或装修;施工方便快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费用;较高的使用寿命,无须后期维护,长期经济效应比其它任何形式的挡土墙都要好。由于挡土墙形成12°坡度,因此占地少开挖面也小。比传统浆砌块石挡土墙可节省20%_50%的工程造价。

     5. 高度实用性

     特殊的柔性结构使得它对地形地质条件无特别要求,可以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水利工程和道路桥梁等;挡土块相对小的尺寸和比较轻的重量方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施工,无须起吊机械;墙体可以垒筑成景观设计或地形条件所要求的各种特殊造型。

     6.占地少综合成本低

     此外,自嵌式挡土墙结构还拥有许多其他优点,如耐久、环保等,其先进的技术使得它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编号:22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22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