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资源利用论文 >

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多西紫杉醇辅助治疗高风险淋巴结阴性乳腺癌

发布时间:2017-05-05 17:00

  本文关键词: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多西紫杉醇辅助治疗高风险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在女性淋巴结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TAC方案〔多西紫杉醇(docetaxel)、多柔比星(doxorubicin)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优于FAC方案〔氟尿嘧啶(fluorouracil)、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紫杉醇类(taxanes)治疗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价值尚未确定。方法我们将1 060例腋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且至少有1种复发高风险因素(基于1998 St.Gallen标准)的女性患者术后随机分组,接受TAC或FAC方案治疗,每3周1个周期,共治疗6个周期。主要终点:至少随访5年后的无病生存率;次级终点:总生存率和毒性。结果随访的中位时间为77个月,TAC组539例妇女的无病生存率(87.8%)高于FAC组521例妇女的无病生存率(81.8%)。TAC组的复发风险降低32%〔危险比(HR)0.68,95%CI(0.49,0.93);log-rank检验,P=0.01〕。无论激素受体状态、绝经状态或高风险因子数量如何,此获益性相同。两组生存率(TAC组95.2%;FAC组93.5%)无显著差异〔HR0.76;95%CI(0.45,1.26)〕;但是TAC组的事件数目减少(TAC组26;FAC组34)。3级或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TAC组为28.2%;FAC组为17.0%(P0.001)。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于一级预防,可减少TAC的相关毒性。结论与FAC辅助治疗相比,TAC辅助治疗提高了有高风险因素的淋巴结阴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中心医院;
【关键词】淋巴结阴性 乳腺癌 辅助治疗 无病生存率 多西紫杉醇 女性患者 风险因素 环磷酰胺 多柔比星 方案
【分类号】:R737.9
【正文快照】: 原文见:Martín M,SeguíMA,Antón A,et al.Adjuvant docetaxel for high-risk,node-negative breast cancer[J].N Engl J Med,2010,363(23):2200-2210.Published at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121833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多西紫杉醇辅助治疗高风险淋巴结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乳腺癌[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8期

2 王殊;张嘉庆;乔新民;杨德启;佟富中;;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病理变化31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年04期

3 马祥君;何湘萍;汪洁;高雅军;高海凤;孔令伟;闫智清;;早期乳腺癌腋窝亚LevelⅡ淋巴结清扫的初步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6期

4 静雨;;骨髓检测可鉴别乳腺癌的危险性[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4期

5 张斌;;乳腺癌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年11期

6 戈林燕;李岩;郑梦梦;;乳腺癌保乳手术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14期

7 郝杰;赵庆丽;;基因表达分析在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2011年08期

8 周琼;殷文瑾;陆劲松;;曲妥珠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9 鲁子成;;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治疗分析[J];北方药学;2011年10期

10 王咏梅;刘召彦;;乳腺癌切除加放疗与单独乳房切除术病人的预后比较[J];国际肿瘤学杂志;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张保宁;范金虎;庞逸;张频;王淑莲;郑闪;张斌;杨红健;谢晓明;唐中华;李卉;李佳圆;何建军;乔友林;;中国女性原发乳腺癌全国多中心10年(1999-2008)回顾临床流行病学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海欣;陈可欣;温万青;郑苇;;乳腺癌遗传易感位点的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苏怡;余丹丹;王深明;苏逢锡;谢小明;贾卫华;任泽舫;;发热频率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高晓虹;李晓枫;马莉;任晓南;;环境因素与乳腺癌的1:1病例对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付钰洁;常徽;糜漫天;;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A];重庆市营养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付云;;乳腺癌胃转移个例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吴毅平;任玉萍;曹玮;唐泓波;曾宁;徐逸;陈雪;;肿瘤整形技术在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张彩霞;Ho SC;陈裕明;林芳宇;傅剑华;成守珍;;膳食因素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颖嘉;文戈;张雪林;;乳腺癌恶性转化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检测及意义[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闫晔;戴弘季;杨振华;汪培山;叶兆祥;郝希山;陈可欣;;乳腺钼靶摄影密度与乳腺癌危险因素的关联性研究[A];全国肿瘤流行病学和肿瘤病因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军事医学科学院307医院乳癌科 王涛 江泽飞;2009NCCN乳腺癌治疗指南解读[N];健康报;2009年

2 欧旭江;乳腺癌,女性疾病第一防[N];浙江日报;2004年

3 张忠霞;唾液分析法可及早诊断乳腺癌[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范杉珊;我区乳腺癌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N];华兴时报;2008年

5 受访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乳腺科副主任医师 廖宁博士 采写: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张玲玲;更年期女性要定期筛查乳腺癌[N];广东科技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预防性双乳切除并非一定必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华凌;乳腺癌疫苗动物试验获成功[N];科技日报;2010年

8 荆晶;橄榄油有助预防乳腺癌[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乳腺专业组 田延锋 赵增仁;从陈晓旭的离去谈乳腺癌防治[N];河北科技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颖;如何应对乳腺癌[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理;应用SELDI-TOF-MS技术建立乳腺癌血清蛋白质筛选模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张丽丽;乳腺癌患者微转移的检测及骨髓微转移与其它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何山;乳腺癌新术式及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4 施俊义;部分耐药基因和蛋白在乳腺癌病例中的表达[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5 张子豹;人工流产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孙涛;多西紫杉醇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力及钾离子通道特性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郭会芹;乳腺肿瘤细胞中心体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8 鲍慧铮;血清p53抗体检测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家君;EGFR介导的c-erbB2反义显像诊断乳腺癌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10 赵美蓉;抑癌基因产物Rb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瑜倩;118例小肿块多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徐中林;乳腺癌HIFU治疗后局部APC及活化分子的表达[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3 柯红;乳腺癌局部皮温变化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4 郑雅娟;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远红外热图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评价[D];浙江大学;2005年

5 吴雪花;PTEN,,Cathepsin D与乳腺癌长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曹伟红;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细胞周期及超微结构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5年

7 张玉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8 朱伟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苏清秀;短双歧杆菌作为靶向载体在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中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陈晋;nm23、α_5β_1和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多西紫杉醇辅助治疗高风险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qiuzhijiqiao/346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9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